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初中语文初中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含原文、注释、评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含原文、注释、评点)

浏览次数: 181次| 发布日期:12-29 13:45:01 | 初中文言文
标签:初中文言文知识大全,初中文言文翻译,http://www.350xue.com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含原文、注释、评点),
整体把握  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很有说服力。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双重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又如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作者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写作特色

  (1)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从文章末端看,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这是为了迎合诸候   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   (2)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还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


上一页  [1] [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含原文、注释、评点)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初中文言文,初中文言文知识大全,初中文言文翻译,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初中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