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教参:狼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本文选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写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的刀下。
全文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叙事,写屠户与狼相斗的故事,环环相扣,紧张曲折。第一段写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第二段写屠户惧狼,两次投骨而不能止住狼的追踪,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贪婪凶恶,这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段写屠户御狼,表现屠户情急之下的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也是故事的转折之处,屠户开始由被动转入主动,双方形成相持局面。第四段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后一部分是作者的议论,点明故事的主题,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本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情节曲折,语言简洁生动,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在文中,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交代得很清楚。随着情节的波澜起伏,生动地表现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以及屠户心理、行动的变化。“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等,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径去”“犬坐”“目似瞑,意暇甚”“洞其中”等,表现了狼的狡诈;“惧”“投以骨”“复投之”等,表现了屠户的害怕心理和侥幸心理;“顾”“奔倚”“弛”“持”等,表现了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也表现了他的机智;“暴起”“劈”“毙”“转视”“断”等,表现了屠夫的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二、问题研究
怎样理解本文的主旨?
本文的主旨很清楚,就是最后一段作者的议论。文章是以狼为主来叙事的,并从狼自取灭亡的角度来归结故事的主旨的。狼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开始是不停地追,伺机吃掉屠户;屠户背倚积薪后,又是狼主动“诱敌”进攻。而屠户则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迫不得已进行自卫,奋起杀死两狼。因此,在这个故事中,狼是主要“人物”,而屠户是次要人物。这个故事也表现了屠户的机智勇敢和斗争精神,但决非故事主旨所在。
《聊斋志异》一书的“志异”二字,即“记述奇异的故事”之意。文中写一狼诱敌于前,一狼隧入而攻其后,两狼如此“合作”,其心计与人无异,令人称奇。作者是把这个故事当作奇事逸闻来写的,主要突出故事之“奇”,不一定有什么深意。当然,人们可以从中受到某些启发:认为这个故事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或者认为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诸如此类的理解均无不可,但也未必一定要这样理解。
练习说明
一、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本题意在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情节,揣摩语言,理解课文主旨。
1.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文中表现狼的狡猾的语句:“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2.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
文章写出屠户的机智,主要是通过他的动作表现出来的。
“顾野有麦场……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3.作者对这件事有什么议论?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本题中加点的词语,有的古今义不同(如“顾”),有的用法特殊(如“犬坐”“洞”“隧”),有的生僻难懂(如“苫蔽”“假寐”)。要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1.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顾:回头看。苫蔽:遮盖。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犬坐:像犬一样坐着。
3.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洞:打洞。隧:从洞中,即钻洞。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假寐:假装睡觉。
三展开想像,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
这是一道开放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使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像进行思考和写作。
教学建议
一、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成诵,能加深理解,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初一的学生学习文言文,处于打基础的阶段,更要重视熟读成诵。读得琅琅上口了,能背诵了,才能更好地理解文义,体会文章的情味。本文篇幅短小,全文仅二百余字,情节生动,脉络清晰,易于熟读成诵。虽然本课没有要求背诵,但不应忽视诵读,应把诵读作为教学本文的重要环节,让学生能基本熟读成诵。
二、疏通文义是必要的,但切忌烦琐的讲解,也不必字字句句求确解。主要让学生借助注释自行领悟,教师可作必要的提示或简要的讲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如“故、前、敌”等,都有不同用法,“意暇甚”“意将隧入”的两个“意”,意思不同,前者指流露的情态,后者指内心的盘算;“投以骨”,意思是把骨头扔给它,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但现在还有“报之一笑”之类的说法;“奔倚”表现的是两个动作,即跑过去,背靠着;“弛”本指把弓上的箭放松,文中用的是引申义。如此等等,在疏通文义时都应注意。
三、本文叙事简洁而又情节曲折紧张,引人入胜。可因势利导,将学生引入故事的情景之中,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对生动的情节有深切的感受。引导学生揣摩语言,认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以及屠户心理、行动的变化过程,正确认识人与狼斗智斗勇的矛盾。文中第三、四段的描写,精彩生动,值得品味。
四、理解本文的主旨主要抓住两点:一是故事之“奇”,一是作者的议论。抓住这两点,也就抓住了故事和寓意的关系。本文的寓意作者说得很清楚,不必多讲,或过多引申。学生将本文当作一件奇异的故事来读,并理解作者的议论,也就可以了。
有关资料
一、译文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七年级下教参:狼
- › 七年级下字词
- › 语文版七年级下课文中的作家作品简介练习
- › 语文基础知识之七年级下册通假字
- ›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文学常识
- › 七年级下教参:社戏
- › 教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单元说明
- › 教参: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单元说明
- › 教参: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单元说明
- › 教参: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单元说明
- › 教参: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单元说明
- › 七年级下教参: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马的世界
- › 七年级下教参: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漫话探险
- › 七年级下教参:斑羚
- › 七年级下教参:竹影
- › 七年级下教参:口技
- › 七年级下教参:伟大的悲剧
tag: 暂无联系方式 七年级下同步辅导,七年级下同步学习,初中语文学习,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初中同步辅导 - 七年级下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景顺序辨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新探
- ·儿童成长故事中的两种视角——《从百草
- ·七年级下教参:社戏
- ·“最后一课”应如何理解
- ·《口技》艺术四美
- ·“豆”和“戏”为何令人难忘——《社戏
- ·教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单元说明
- ·教参: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单元说明
- ·教参: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单元说明
- ·教参: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单元说明
- ·教参: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单元说明
- ·大写的“人” ——《狼》与《宋定伯捉
- ·牛汉《华南虎》赏析
- ·七年级下教参: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
- ·《斑羚飞渡》的另类解读——兼说语文的
- ·七年级下教参: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
- ·《安塞腰鼓》的辩证艺术
- ·敲出豪放 ——《安塞腰鼓》赏析
- ·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 梵高传(节选)
-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材指瑕
- ·谈《故乡》、《社戏》的“母亲”形象
- ·从《社戏》的教学和编选看苏教版语文新
- ·李宗涛
- ·华南虎难点知识剖析
- ·七年级下教参:斑羚
- ·七年级下教参:竹影
- ·七年级下教参:口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