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初中语文初中同步辅导八年级下同步辅导八年级下教参: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到民间采风去

八年级下教参: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到民间采风去

浏览次数: 919次| 发布日期:12-29 13:46:31 | 八年级下同步辅导
标签:八年级下同步学习,初中语文学习,http://www.350xue.com 八年级下教参: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到民间采风去,

 

一、活动目标

1.借“采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2.培养学生运用问卷调查、采访、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等方法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加工分析资料的能力。

二、活动内容方法与形式

方法:

1.问卷调查
  2.访问座谈
  3.查阅文献
  4.摄影录像

活动形式:

1.角色扮演
  2.研讨辩论
  3.编写报刊
  4.举办讲座
  5.举办展览

活动内容:见教材

三、活动建议

1.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根据本地情况和学生实际确定活动主题,不求大而全,务求有实效,力求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积极认真投入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增强能力,尤其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以此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

2.选题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本单元多项活动内容(家乡素描、认识方言、乡土发现、节日等)应由学生自由选定,自由组合,教师不宜强行指定。

3.教师少干预多指导。指导学生根据选题制订计划,指导学生采用研究手段,为学生查阅资料提供帮助,鼓励学生用富于创造性的方法表达自己的采风结果。整个过程应由学生自行完成。

4.注重评价。切忌虎头蛇尾不了了之。评价标准:侧重态度,侧重过程(占60%),兼顾活动结果(占40%)。评价方法:①评比②展览③学生自我评估④学校与社会评估(如校园橱窗陈列,新闻媒体报道等)。

四、活动方案示例

示例一:搜集“地方民谚”活动

①确定研究方向与目标。

②研究手段及工具:录音、笔录、文献检索、采访专家

③制订活动程序:搜集民谚──阅读理解──深入研究──撰写论文。

④整理有关资料,形成最终结果(或表演,或编写词典或做报告或写论文)视参与者的爱好及研究结果而定。

具体过程:

1.搜集民谚

由于民谚来自农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有许多农谚已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伴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被人们淡忘。所以,要想真正地获得第一手材料,要特别关注那些年长的老者。

为了方便他们采访,我首先给同学们上了一堂文明礼仪课,教会他们如何深入调查,如何文明采访,如何使用采访工具(录音机、照相机等),如何尊重老人等等。为了方便工作,我们还请了地方文史研究人员来指导他们确定采集的地点和采访的对象。

2.阅读理解

要教会学生如何阅读自己搜集来的民间农谚和理论文章,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不搞信息封锁,提倡资源共享。通过互相交流,拓展阅读视野。我们给他们耐心讲解农谚的一般特点、阅读的基本方法、怎样进行比较、如何欣赏等等。其中方言的演变是我们研究中的一大难题,因为有些搜集到的民谚由于太久远,现代人已不能准确理解其内在含义了。为此,我们又特地邀请了地方的方言研究专家来帮助学生阅读理解。

3.深入研究

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对他们不懂的问题要适时点拨,如农谚的历史演变,农谚的时代性、人民性、地域性等特点。经过讨论研究后,学生们的观点基本一致,便教他们如何去归纳总结自己的观点。学生们又集中在一起画呀,改呀。不久,一张张“观点汇总图”便诞生了。

4.撰写论文

如何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写成文呢?此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对于他们的研究成果持欣赏的态度,并对论文写作提出相关要求。当然,我们绝不能以规范的学术论文的标准来衡量它,只要学生在文章中有自己的独特视角、独立思考和独到见解就行,哪怕是胡思乱想,异想天开(当然没有实践的胡编乱造是不行的)。因为,他们所获得的生活体验和研究经验也许是他们在书本中永远也学不来的。

附: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

沭阳地方农谚《九九歌》评析

寒假里我们到民间采风,在几位老人的帮助下收集到了我们沭阳的两首农谚──《九九歌》。仔细读来,深感韵味无穷,我们不禁为我们先祖们的智慧所惊叹。沭阳虽不是什么人杰地灵的地方,但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千百年来,祖先们在这块大地上辛勤劳作,创造了灿烂的民族地方文化。我们收集到的这两首《九九歌》,不但对计算气候时令十分方便,而且它通俗形象,内容丰富,涉及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充分地显示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也透视出沭阳地方文化深刻的内涵。

《九九歌》之一

一九和二九,满天寒气冷飕飕;三九尖嘴九,滴水变成冻琉琉;
  最冷是四九,冰上行人结队走;五九回阳九,沿着河岸插杨柳;
  六九解冻九,渐渐舒开两只手;屈指数七九,脱下棉衣把路走;
  时节交八九,家家户户犁耙修;张口说九九,牛鞭遍野响不休;
  九九尽了九,冬去春来花草稠。

《九九歌》之二

扳指数九冷风来,毛衣外套滑雪衫;二九天气变了脸,大衣毛帽不支(顶)寒;
  三九四九冰封河,火炉旁边读报刊;五九禽畜圈里看,牛生新犊鸡下蛋;
  五六七九春色新,韭黄青菜绿茵茵;八九吹面风不寒,收拾农具忙生产;
  数九尽了草木青,红红绿绿新春衫。

通过阅读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两首民谚有如下特点:

一、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两首农谚每首只有短短九句或七句,但却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九九歌》的命名,反映了沭阳人民的文化价值取向。我们中华民族向来以“九”为大,认为“九”是最吉利的数字,如“九九重阳”、“九九归一”、“九五之尊”、“一言九鼎”等等。名为《九九歌》,第一首歌正好九句,暗合“九”意。由于五六七九天气的变化不太大,所以第二首便合三为一:五六七九春色新,韭黄青菜绿茵茵。读起来更加简洁易懂。

另外,从一些语句中可以透视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审美观。我们知道,“红色”是喜庆的象征,“绿色”充满了生命的活力。红绿相配不仅符合大自然的配色规律,而且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充满智慧的沭阳人民也许早已发现了这一规律,沭阳的俗语中便有“红配绿(方言读lu,入声),看不足(看不厌)”的说法。所以第二首谚语便有“红红绿绿新春衫”之说。

二、形象生动的语言

两首农谚中使用了许多方言俗语,当地人读起来倍感亲切自然,充分表现了地方语言特有的淳朴和深刻,即便是外地人也能从中品味到其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如“尖嘴九、交、冻琉琉”等词。“尖嘴”在沭阳方言中意为“厉害、刻薄”,如,“这个人尖嘴毛唇的”,在这里充分表现出天气的干冷无情;“交”在沭阳方言中为“到”意,如“他交新年十八岁了”。“冻琉琉”指冬天雨雪天在屋檐下结挂成的冰柱,在本地还常用来指透明的物体,如称玻璃球为“琉琉球”。

还有一些表现物象的词语,准确地表现出数九天不同时节人和物的不同表现。有的再现了数九寒冬冰天雪地的酷冷,如:滴水变成冻琉琉。有的写出了寒冬中人们行动的艰难,如:冰上行人结队走。有的写出了春回大地,人间焕发出的新春喜庆气息,如:沿着河岸插杨柳、冬去春来花草稠、数九尽了草木青、红红绿绿新春衫。

[1] [2]  下一页


八年级下教参: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到民间采风去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口语交际  民间   八年级下同步辅导,八年级下同步学习,初中语文学习,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初中同步辅导 - 八年级下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