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初中语文初中同步辅导九年级下同步辅导九年级下教参:公输

九年级下教参:公输

浏览次数: 847次| 发布日期:12-29 13:46:31 | 九年级下同步辅导
标签:九年级下同步学习,初中语文学习,http://www.350xue.com 九年级下教参:公输,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课文记叙了墨子劝阻楚国进攻宋国的故事。

第1段交代事情的起因。“造云梯之械”,表明一场大战即将爆发,宋国形势很危急;“行十日十夜”既表现出时间紧急、刻不容缓,又表现了墨子不辞劳苦的精神。

课文主体部分详细叙述了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作斗争的经过,可分为三个步骤: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使楚王理屈词穷;模拟攻守,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促使楚王放弃攻宋。下面作具体分析。

第一步:

墨子先设下圈套,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接着,墨子就抓住公输盘这句话来做文章。“宋何罪之有”一句,轻描淡写而又咄咄逼人,立刻将帮助楚国攻打宋国的公输盘置于理亏的境地;接着,墨子用“不可谓智”“不可谓仁”“不可谓忠”“不可谓强”“不可谓知类”,从各个角度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无法为自己的行为作任何辩解,等于是断了公输盘的退路。“义不杀少而杀众”一句,揭示出公输盘所标榜的“义”的欺骗性。

“公输盘服”,一个“服”字,表明了墨子的论说有理有力,使公输盘无话可说。可是侵略者不会轻易罢手的,当墨子进一步追问他为什么不停止造云梯时,公输盘把责任推到楚王身上,然后在墨子的进一步逼问下,只好答应引墨子去见楚王。文章极自然地过渡到下文。

第二步:

对楚王,墨子采取了和对付公输盘相同的策略,先让他陷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困境。不过,在楚王面前,墨子更注意劝说的婉转和艺术性。他先用一个假设,说有这样一个人,自己有华丽的车子不坐,而去偷邻居的破车;自己有丝绸衣服不穿,而去偷邻居的粗布衣服;自己有好饭好菜不吃,而去偷邻居的粗劣食物。接着问:“此为何若人?”诱使楚王说出“必为有窃疾矣”,这正是墨子要楚王说出的话。墨子随即一连用了颇有夸张意味的三个对比,极言楚国的物产丰富和宋国的物产贫乏,从而类推出楚国攻宋是和有“窃疾”“同类”的结论。此时,楚王像公输盘一样,陷入自己所否定的圈子中而无话可说,只得说“善哉”。但是,他仗着楚国的实力,仍不放弃攻宋的打算。

第三步:

写墨子以实力迫使楚王放弃攻宋的企图。

先简要记述墨子与公输盘演练的攻守战。用“九攻”“九距”点明战斗之激烈,用“攻械尽”“守有余”交代激战结果,用“诎(屈)”点明公输盘已经技穷。在意识到墨子将是攻宋的一个极大障碍时,公输盘陡起杀机。墨子敏锐地加以揭穿,并明白告诉公输盘与楚王,宋国已做好了充分准备,“虽杀臣,不能绝也”,这才使公输盘与楚王不敢轻举妄动,楚王不得不取消攻宋的打算。这一段记述,说明要制止侵略,单靠说理是不够的,还得有足够的实力做后盾。

二、问题研究

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课文里人物的语言很富于表现力,能从中见出人物的精神和性格特征,墨子的语言尤其如此。如他一连用五个“不可谓”,重重否定,极有气势,使公输盘无从辩驳;而在和楚王的对话中,一连用三个对比,并采用夸饰的手法,极言楚国之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宋国之面积狭小、物产贫乏,感染力很强,既满足了楚王的虚荣心,又使他醒悟到攻打宋国是无意义的乃至愚蠢的举动。而揭露公输盘的杀机并最后打消楚国的攻宋企图的这一段话,长短句交错,语气时缓时急,既从容又有威慑力,充分显示了墨子无所畏惧、镇定自若的特点。

练习说明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用简明的话说说墨子是怎样一步步止楚攻宋的,体会墨子的劝说艺术。

“分角色朗读课文”可放在教师讲授完课文以后。对于以下语句要仔细体味,读准语气:

①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此时的公输盘有以“义”装点自己的味道,要读出他一本正经而又流露出掩饰不住的傲慢的语气。)

②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盘在无言以对的情况下,只好虚晃一枪,把矛盾的焦点转移到楚王身上。要读出他心里发虚,而又仗势欺人的语气。)

③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楚王嘴上承认墨子说的有道理,但是,仗着楚国的实力,攻宋势在必行。因此,“善哉”里并没有诚意;“虽然……”则体现了一个霸道诸侯的强硬态度,读时要注意区别。)

④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盘在心里做着阴暗的盘算,要读出阴险并带有威胁意味的语气。)

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分为三个步骤: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使楚王理屈词穷;模拟攻守,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墨子的劝说艺术可着重从这些方面来把握:他所使用的逻辑方法(比较法、归类法),善于陷人于自相矛盾境地的机智,或强悍有力或形象夸饰或尖锐直截的语言,等等。

二、根据上下文,把下边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句中疑问词的用法。

本题目的是让学生注意疑问句、反问句的句式。

1.夫子何命焉为?

2.宋何罪之有?

3.胡不已乎?

4.胡不见我于王?

5.此为何若人?

翻译:

1.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2.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3.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

4.何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5.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三、△课外阅读鲁迅的小说《非攻》,比较一下,看看小说中的墨子和课文中的墨子形象有什么不同。

此题意在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并在比较阅读中加深对两篇文章的感受与理解。

鲁迅的小说《非攻》是他的《故事新编》里最有史料依据、最少虚构意味的一篇,里面的墨子形象与《公输》里的墨子没什么大的区别,只是性格内涵更丰富。如他的俭朴,他的坚忍,他的实干精神,他对普通百姓深厚的关切与同情等,在小说《非攻》里都有所表现。

教学建议

一、要注意朗读练习。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把握人物的性格,感受激烈、紧张的气氛。

二、本文在文字和句式上相类似的地方较多,因此不必逐句讲解,要多启发学生触类旁通,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三、教师可参照阅读《故事新编·非攻》(《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有关资料

一、墨子和《墨子》简介(孙中原)

墨子,中国战国初期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姓墨名翟,其生卒年月,历史上无确切记载。

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墨子生于公元前476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90年左右。墨子出生何地,也有争议。《史记·孟荀列传》说他是“宋之大夫”,《吕氏春秋·当染》高诱注则认为他是鲁国人,也有的说他原为宋国人,后来长期住在鲁国。

墨子自称“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似属当时的“士”阶层。但他又承认自己是“贱人”。他可能当过工匠或小手工业主,具有相当丰富的生产技能。墨子“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相传他曾止楚攻宋,实施兼爱、非攻的主张。他“南游使卫”,宣讲“畜士”以备守御。又屡游楚国,献书楚惠王。他拒绝楚王赐地而去,晚年到齐国,企图劝止项子牛伐鲁,未成功。越王邀墨子作官,并许以五百里封地。他以“听吾言,用我道”为前往条件,而不计较封地与爵禄,目的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和主张。他曾推荐一些门徒到各国去做官,也是为了同样目的。

[1] [2] [3]  下一页


九年级下教参:公输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九年级下同步辅导,九年级下同步学习,初中语文学习,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初中同步辅导 - 九年级下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