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语文期中试题
(一)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1.全段透过“我” 的 (2字)描写了 (2 字)景象,揭示了 。(不超过10字) 2.“我在朦胧中” ①“隐约听到”了: (不超过10字) ②感受到了: 。 3.“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预备给鲁针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作者以这样的语言收束全文,其作用在于: (不超过35字)
(二) 当然,只是送出去也不是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①几百年之后,②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③或上天堂,④或落了地狱,⑤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⑥所以还就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1.本文是一篇论述如何继承文化遗产的杂文,作者常通过联想进行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讲得形象、具体。这一段作了两个比喻,它们是 ① ,用以比喻: ② ,用以比喻: 2.对“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形象的议论,不属于比喻的范畴 B.用比喻来描述亡国奴之悲惨和可怜,不构成比喻论证 C.用比喻来说明沦为亡国奴之悲惨和可怜,可属比喻论证 D.既有形象的议论,又有比喻的成分,属比喻论证 3.本段最后一句话的正确含义应是( ) A.运用比喻论证,论述卖国主义者将沦为乞丐 B.运用比喻论证,论述奉行“送去主义”的恶果 C.形象描述亡国奴的悲惨可怜相,说明奉行“送去主义”的恶果 D.形象捆送去评论者充当亡国奴的可怜相,指出他们必将沦为乞丐 4.对画线的复句的第一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三) (九国)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1.下列加点词的含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叩关而攻秦(敲) B.逡巡而不敢进(有所顾虑而徘徊或不敢前进) C.而天下诸侯已困矣(陷入困境) D.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端)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十倍之地”说的是“以十倍于秦的土地”的意思。 B.“叩关而攻秦”中的“关”是指函谷关。 C.“强国请服”中的“服”是“臣服”之义,其整体意思是“较强的诸侯国国请求降服。” D.“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是因为“从散约败”了。 3.对以下各句中“而”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叩关而攻秦 ②逡巡而不敢进 ③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④争割地而赂秦 A.①表并列 ②表修饰 ③表对比 ④表修饰 B.①表承接 ②表修饰 ③表转折 ④表目的 C.①表并列 ②表因果 ③表转折 ④表并列 D.①表承接 ②表修饰 ③表因果 ④表目的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秦国的强大和九国的外强中干。 B.“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中的“亡” “遗”同义,这里运用了夸张手法,突出了秦国击败东方九国之容易。 C.“国家无事”是说到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在位的时候,国家没有什么事情可处理。 D.秦“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尽管有点夸张,但这慑人的气势已明确昭示秦统一全国已成必然。
(四) 阅冰心的《笑》回答问题(每题2分共10分) 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荧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 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的觉得凉意侵入。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地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地想。 严闭的心幕,慢慢的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笑容又仿佛是哪儿见过似的!”我仍是想——默默地想。 又现出一重心幕来,也慢慢地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的落到衣上来。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乱转。门前的麦陇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黄嫩绿的非常鲜丽。——一会儿好容易雨睛了,连忙走下坡儿去。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下了,站住了。回过头来。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地合拢来,绾在一起。 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是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1、文中的安琪儿是怎样的形象?他的微笑象征着什么? (1)文中的安琪儿是怎样的形象?(不超过20字) (2)安琪儿的微笑象征着什么?(不超过5字) 2、文中选取了三幅笑的画面,有一句话是组材成篇的线索,请把它找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字) 3评论家认为,早期的冰心,总是含着微笑看世界,“憧景着‘美’和‘爱’理想的和谐的王国”(茅盾《论冰心》)《笑》体现了作者“爱的哲学”。试用概括的语言,阐明本文所体现的“爱的哲学”内函。 答: (不超过35字)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品融刚健与缜密于一炉,谱写了一曲激越人心的爱之歌,那宽广明亮的旋律,给以崇高飘逸的审美感受。 B.作者用轻灵的笔触,描写了不同背景上出现的三个笑容,将物境与我情融为一体,构成如诗如画的意境。 C.艺术世界的色调美,是作家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笑》的色调是轻淡、清雅的,好似出水芙蓉,淡妆素裹,自然可爱 D.《笑》的语言诗化、凝炼、音律和谐,加上语调的轻婉、柔和,语气的亲切温柔,格调清新、流畅,富有情韵,充分显示了冰心作品清隽淡雅的艺术风格。 四、仿写(6分) 1仿照下面句子,另选话题,写一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如果说祖国是一只远航的征船,我的笔就是一支用力向前划的桨。 2采用下列句子中“当×××说……,我懂得了……”的句式,写两个类似的句子。每个句子均不得超过40个字,所写句子既要和首尾句呼应,又不得与已有的两个句子的意思雷同。 书是我的精神支柱,它重塑了我的灵魂。当简爱说“我们是平等的,我不是无感情的机器”, 懂得了做为女性的自尊;当裴多菲说“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我懂得了做为人的价值; 每读完一本书,我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感悟。 五、写作(40)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作文 著名的景点都别具一格,有为的人物都富有个性。有个性才有魅力,有个性才有创造。每个人的个性都应尊重,良好的个性需要发展。张扬个性是时代的需要,培养个性是教育的目标…… 请以“个性”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700字。
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语文期中试题
- › 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语文期中试题
- › 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语文期中试题参考答案
- › 各地高中2017届模拟试题语文熟语4
- › 全国各地高中2017届模拟试题语文熟语5
- › 从2017年高考作文看2017年命题走向
- › 2017年杭州中考试题及答案(三)
- › 2017年杭州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 › 2017年杭州中考试题及答案(二)
- › 2017年高考语文卷作文奥斯卡颁奖
- › 《2017辽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必背高中古诗文
- › 江苏2017高考名句名篇考试范围
- › 2017高考议论文备考教程15
- › 2017高考议论文备考教程5
- › 2017高考议论文备考教程6
- › 2017高考议论文备考教程7
- › 2017高考议论文备考教程8
tag: 语文 高一同步辅导,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一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 ·读《伊索寓言》 米洛斯的维纳斯
- ·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语文期中试题
- ·谈柳宗元的《田家》诗
- ·《鸿门宴》学练导程
- ·韩柳(韩愈、柳宗元)
- ·关于柳宗元的寓言和山水游记
- ·《哈姆雷特》剧情简介
- ·柳侯公园(柳宗元)
- ·柳宗元(《新唐书》本传)
- ·也说“黔之驴”(柳宗元)
- ·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唯物自然观 (图)
-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柳宗元)flash
- ·《荷塘月色》美点赏析
- ·《滕王阁序》写景“四美”
- ·如何上好《祝福》
- ·行者笔记:柳柳州之永州(柳宗元)
- ·读《伊索寓言》——杨绛与钱钟书的清华
- ·《师说》同步素材——韩园
- ·《师说》同步素材——韩愈传说
- ·《谏太宗十思疏》——《谏太宗十思疏》
- ·《咬文嚼字》——朱光潜
- ·胡同里的叫卖声
- ·小胡同做成大文章
- ·北京胡同和四合院
- ·老北京的四合院
- ·胡同里的北京
- ·京城第一人力车夫(图)|胡同文化
- ·老北京的建筑经典——四合院(胡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