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寂寞——聂绀弩晚年片断(二)
“你认为,他老人家的结果是什么?”
聂绀弩伸出四个手指,说:“四句——身败名裂,家破人亡,众叛亲离,等到一切真相被揭开,他还要遗臭万年。”
“聂伯伯,‘文革’中我的父亲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认为——毛泽东几十年的执政错误给中国的每个家庭,都制造了灾难和痛苦,别看现在是‘红海洋’,将来会是个悲剧的收场。”
“你的父亲是先知先觉,你的母亲是大慈大悲。你虽受了父母的连累,但你该为他们自豪。”
我说:“我在牢里,支撑我的就是死去的父亲和活着的母亲。即使我死了,我的灵魂也会回到他们的身边。”
“好。”说罢,他把目光投向了窗外。
我怕他联想起海燕,扯开话题,问起他狱中生活。他告诉我,自己有书看,还能写东西,处境比我好。
“聂伯伯,你看些什么书?”
“主要是看《资本论》,一遍一遍地看,一直看到被放出来。说来你也许不信,我一共读了17遍。读《TheCapital》,有鱼跃于渊之乐。”
我大为吃惊:“天哪!你该不是把《资本论》当成了《圣经》吧?”
“算你说对了。”他有些兴奋,好像很欣赏我的这个比喻:“我就是把它当作《圣经》,其实,《资本论》也像《圣经》。”
“为什么?”
“因为它是从哲学的观点出发的;又因为它写出了真理;还因为它的文笔。‘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弱都无济于事。’小愚,你说这段话像不像《圣经》?你说马克思的文笔好不好?《资本论》当然是论述经济问题与规律的,但它把权力、选举等政治因素概括进来,又涉及思想、舆论、信仰、情感等精神事物。分开来读,每个部分都说得很明晰;合起来看,整部书又非常完整。这个特点不也很像《圣经》吗?中国人当共产党,有几个人读了《资本论》?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共产党员,为什么要参加革命?原因分析起来,不外乎两个。一部分人是为了寻找个人出路;另一部分人是出于对当地政府或顶头上司的不满。怀着这样的动机,哪里需要《资本论》?从前的我,也是不看这种书的。”聂绀弩又赞叹道:“《资本论》可是好文章呀!在山西写下的读书笔记,有几大本。可惜,让他们(指监狱管理人员)都拿了去。”
“聂伯伯,你读《资本论》17遍之后,有什么感想?”
“最大感想就是怀疑理想。共产党建党至今,不知道给我们树立了多少理想。理想有高,有低。高到共产主义,低到公共食堂。无论高或低,几乎都很少实现。即使实现了,也很快失败。包括现在我们这个不高不低理想——社会主义,也不成功。为什么总是实现不了?我们都是在路线、方针、政策和方法上找原因。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理想错了。我们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说的共产主义和德国大胡子讲的共产主义完全不同。而且,事实证明——基于反抗压迫的革命,并不一定通向自由和幸福。”
我说:“父亲讲,读马(克思)恩(格斯)要看德文版的,苏联的俄译本不行,中共的译本就更不准确了。(19)60、61年的时候,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是阶级和阶级斗争,父亲听了怒不可遏,说:‘把马克思主义说成是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叫混蛋逻辑。’话的尖锐以及声音之大,把我和妈妈都吓呆了。他很反感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说成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父亲认为,想用一种理论囊括所有的事物是根本不可能的,也是没有的。他还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本质是书生,学者。马克思主义是学术性质的,中国文人说法叫书生之见。只是后来的列宁、斯大林和再后来的毛泽东,把它完全政治化、而且当作了工具使用。谁读了德文本的马恩全集,谁就能把这些荒谬矫正过来。”
“你父亲说的是内行话。”
就这样东扯西拉,不觉已近中午。唐良友看了看表,我忽然想起母亲临行前的叮嘱,便对聂绀弩说:“我和小唐告辞了。”
他从床上起来,握着我的手说:“问候你母亲,下次和她一道来。”
出了聂家,发现唐良友一声不吭,满脸阴沉。我恍然大悟:刚才两个小时的谈话,聂绀弩居然没和他说上一句话,哪怕是扯上一句闲话。
半年后在成都,5月的一天,唐良友突发急性胰腺炎,大叫一声断了气,死在我的怀里。死的那一刻,从眼角流出一颗硕大晶莹的眼泪,滴落到我的手臂。在他的追悼仪式和我的平反大会举行后,我从四川返回了北京。
回京的第二天,周颖清早就来看我。踏进门,就哭着对我说:“小愚,你的命咋这样苦?”
我似乎已经麻木,怔怔地望着她,出神。
周颖又道:“聂伯伯要我对你说:‘小唐前后只和你生活了几个月,却于牢门之外守候十载。他是个好男人,是你的好丈夫。’”
绿水千里,青山万重。聂绀弩的称赞,不知黄泉路上的匆匆行者可否听到?——我觉得生活也是一部法律,甚至是酷法。普通人除了服从以外,又能怎么样?
1979年的年初,中共中央决定给百分之九十九的右派平反。在正式发文以前,社会上就传言“57年的反右要一风吹”。又风闻“要给右派补发工资。”
一日上午,我和母亲正在看报,忽听履声跫跫的来了一阵,来者是戴浩。
他兴冲冲说:“李大姐,你知道吗?共产党要解决右派问题了,章伯老该是头名。”
母亲一摆手,说:“都是社会上吹出来的风,中央统战部可没透一点消息。”
我插了话:“戴叔,你别忘了,发落右派的各种原则和招式,可都是邓大人一手制定和操办的。”
接着,戴浩给我们母女讲了一些关于中共中央组织部长胡耀邦狠抓落实政策的事情,我却坚持认为他对现实的判断过于乐观。而母亲并不关心自己的右派问题,只是想着父亲冤屈。
过了些日子,戴浩又跑来,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地说:“电梯坏了,我是爬楼梯上来的。李大姐,小愚,我给你们看一样东西。”说着,从上衣口袋里掏出几张纸。纸又薄又皱,用原珠笔复写的。原来这是一份中发关于右派分子平反的文件。
“老戴,你从哪里搞来的?”母亲问。
“李大姐,文件的来路就别管了,总之很可靠。从文件精神来看,右派真的要一风吹了。”
母亲说:“这还仅仅是文件,不知落实起来会是个什么样子?”
戴浩把复写的文件小心翼翼地重新装入口袋,对母亲说:“我要去告诉老聂。”
“你在这儿吃了午饭,再去不迟。”
“不,我马上就去。”
母亲说:“那我们就等你来吃晚饭。”他答应了。
几小时后,戴浩回到我家,那最初的兴奋之色,一扫而空。
母亲问:“你怎么啦?”
戴浩一头倒在沙发上,苦笑道:“我去报喜,反倒挨骂。”
“是老聂骂你了吧?”母亲给他递上茶与烟。
浓茶下肚,嘴吐出一个个烟圈儿,戴浩恢复了精神。他告诉我们:“周颖先看的文件,一边读,一边说:“有了这个文件,事情就好办了,咱们的问题都能解决。’周颖要老聂也看看,老聂不看。他还带着冷笑讥刺我和周颖:‘见到几张纸,就欣喜若狂;等平反的时候,你们该要感激涕零了吧!’李大姐,你瞧他的话,有多刻毒。”
母亲认为,聂绀弩的话不是针对戴浩的。我想,聂绀弩的满不在乎,是另一种凄然。
这一年的10月,在北京举行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十分紧张。几乎所有的作家艺术家,都要求参加。老的,要借此恢复名誉,新的,要正式登台亮相。总之,能成为一名代表简直就是粉碎“四人帮”后,重新进入文坛艺苑的身份确认及社会认可。许多人为此四处奔走,八方联络,各显神通。那时负责大会组织工作的林默涵家里的电话,铃声不断。
对此,聂绀弩表现得十分冷淡。周颖对母亲说:“老聂说了,这种会参不参加两可。倒是别人比他自己还要关心这件事。”文代会开幕前夕,母亲接到周颖电话,说:“我们老聂正式接到开会的通知了。”
不久,又来电话。母亲把话筒递给我,说:“周颖找你,说有点事要办。”
我能办什么事?那边周颖传来的声音:“小愚呀,再过几天就开文代会了,我家现在的来客人就不少了。你的聂伯伯也要去参加。我把从前的衣服翻出来,看了看,衬衫裤子他都能穿。只有那件华达呢风衣,大概时间搁久了,被虫子咬了几个洞。你不是在监狱里学过织补吗?你自己织补的呢子大衣多好呀。所以我想现在就把风衣送过来,你用一、两天的时间给织补好,再烫平整,好吗?算你替我给聂伯伯做件事。”
我说:“周姨,非要我织补当然也可以。但我总觉得,这次聂伯伯参加文代会,你该给他买件新的才对。”
“那好吧,我去买新的。”电话被挂断,从语调上看,周颖显然不满意我的态度。
可母亲称赞我:“拒绝得好。就是不开会,她也该给老聂买件新大衣。”母亲为周颖的抠门,还真的生了点儿气。
斯人寂寞——聂绀弩晚年片断(二)
tag: 聂绀弩 高一同步辅导,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一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 ·《闻一多名作欣赏》·谢罪以后
- ·徐志摩<爱眉小札>:爱的全体验
- ·快速筛选文章信息
- ·徐志摩名作欣赏《泰戈尔》
- ·读《伊索寓言》——启发学生认识生活真
-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参考
- ·试论《呐喊》、《彷徨》的艺术风格
- ·《物种起源》导言——达尔文
- ·由对《荷塘月色》的问题整合谈高中语文
- ·《滕王阁序》同步素材—— 初唐四杰研
- ·悼志摩(林徽因)|再别康桥|徐志摩
- ·《鸿门宴》通假字(全)
- ·《闻一多名作欣赏》·纳履歌
- ·神话诗人——海子
- ·论语做人格言
- ·情和理(庄子)
- ·侧看庄子:古老阅读的现代体验
- ·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同志答路透社记者问
- ·毛泽东诗词选
- ·读《毛泽东诗词集》杂想之六
- ·毛泽东的诗|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 ·感怀《大堰河——我的保姆》
- ·花未眠板书设计
- ·高一(上)语文期中试题
- ·里尔克传——第三章 萨洛美和俄国
- ·论语别裁
- ·微子篇第十八(论语)
- ·《我有一个梦想》指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