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训练2
浏览次数: 973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
标签:高中其他素材,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文言文训练2,
1.下列句子,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B.大丈夫不能自食
C.项伯杀人臣活之
D.滕公奇其言,壮其貌
2.下列句中的“乃”与“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中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②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③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④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⑤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⑥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
⑦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
⑧吕后女乃吕也
⑨相君之背,贵乃不可信
⑩荆轲者,卫人也,其克乃齐人
A.②⑤③④⑩ B.②⑤⑦⑧⑨⑩
C.①②⑤⑦⑧⑩ D.①②④⑥⑦⑧⑩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上未之奇也 B.上不我用
C.何陋之有? D.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
4.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一母见信饥,(母)饭信
B.食时信往,(亭长)不为具食
C.释(羽)而不斩
D.以(何)为大将
(九)
魏知古起诸吏,为姚崇所引用,及同升也,崇颇轻之。无何,知古拜吏部尚书,知东道选事。崇二子并分曹洛邑,会知古至,恃其蒙恩,颇顾请托。知古归,悉以闻。上召崇,从容谓曰:“卿子才乎?皆何官也?又安在?”崇揣知上意,因奏曰:“臣有三子,二人分司东都矣。其为人多欲而寡交,以是必干知古,然臣未及闻耳。”上始以丞相子重言之,欲微动崇意,若崇私其子,或为之隐;及闻所奏,大喜,且曰:“卿安从知之?”崇曰:“知古微时,是臣荐以至荣达。臣子愚,谓知古见德必容其非,故必干之。”上于是明崇不私子之过,而薄知古之负崇也,欲斥之。崇为之请曰:“臣有子无状,挠陛下法,陛下欲特原之,臣为幸大矣。而由臣逐知古,海内臣庶,必以陛下为私臣矣,非所以裨玄化也。”上久之乃许。翌日,以知古为工部尚书,罢知政事。
姚崇与张说同为相,而相衔颇深,崇病,戒诸子曰:“张丞相与吾不协,然其人素侈,尤好服玩。吾身没后,当来吊,汝具陈吾生平服玩、宝带、重器罗列帐前,张若不顾,汝曹无类矣 。若顾此,便录致之。乃以神道碑为请。既获其文,即时录进,先砻石以待,至使镌刻进御。张丞相见事常迟于我,数日后必悔,若征碑文,当告以上闻,且引视镌石。”崇没,说果至,目其服现者三四,姚家急如崇戒。及文成,叙致赅详,时谓“极至”。数日,果遣使取本,以为辞未周密,欲加删改。姚氏诸子引使者视碑,告以奏御。使者复,说大悔恨,抚膺曰:“死姚崇能算生张说,吾今日方知才之不及!”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知古拜吏部尚书,知东道选事
拜:授与(官职) 知:主管
B.其为人多欲而寡交,以是必干知古
欲:私心 干:冒犯
C.挠陛下法,陛下欲特原之
挠:扰乱 原:宽宥
D.姚崇与张说同为相,而相衔颇深
为相:作宰相 相衔:相互怀恨在心
2.比较下列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然臣未及闻之耳 ②上始以丞相子重言之 ③卿安从知之 ④崇为之请曰
A.①②③④都是代词,其中①②③所指相同,④另有所指。
B.①④是助词;②③是代词,且所指各不相同。
C.①②是代词,代事;③④也是代词,代人。
D.①②③④不全是助词,也不全是代词。
3.“非所以裨玄化也”一句中的“所以”与现代汉语中“所以”意义不同,这种现象叫词语古今异义。下列加点词语属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魏知古起诸吏,为姚崇所引用
B.汝具陈吾生平服玩、宝带、重器罗列帐前
C.以为辞未周密,欲加删改
D.使者复,说大悔恨
4.对句中划线部分解释无误的一组是( )
A.无何,知古拜吏部尚书 上久之乃许
“无何”“久之”都表时间短,而“无何”比“久之”更短
&
www.350xue.com
nbsp;
B.欲斥之 而由臣逐知古
“斥之”“逐知古”都是指罢免魏知古
C.恃其蒙恩 谓知古见德必容其非
“蒙恩”指姚崇二子受到魏知古优待;“见德”指魏知古只看到姚崇二子表现好的一面。
D.臣有子无状 尔曹无类矣
“无状”“无类”均指姚崇二子为官不成体统,表现不佳。
5.文中“知古归,悉以闻”一句省略较多,译时要补出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魏知古回到家里,就把他听到的消息全都告诉了家里人。
B.魏知古回到长安,把姚崇的两个儿子在洛阳的情况全都告诉了姚崇。
C.魏知古回到吏部,把在东都听到的有关情况全都奏闻皇上。
D.魏知古回到长安,把姚崇二子在洛阳为官的不良表现及多次请托自己的情况全部奏闻皇上。
答案
(六)
1.C 2.B 3.A 4.B
(七)
1.B 2.B 3.A 4.D
(八)
1.D 2.B 3.A 4.C
(九)
1.D 2.D 3.B 4.C
文言文训练2
1.下列句子,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B.大丈夫不能自食
C.项伯杀人臣活之
D.滕公奇其言,壮其貌
2.下列句中的“乃”与“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中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②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③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④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⑤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⑥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
⑦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
⑧吕后女乃吕也
⑨相君之背,贵乃不可信
⑩荆轲者,卫人也,其克乃齐人
A.②⑤③④⑩ B.②⑤⑦⑧⑨⑩
C.①②⑤⑦⑧⑩ D.①②④⑥⑦⑧⑩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上未之奇也 B.上不我用
C.何陋之有? D.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
4.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一母见信饥,(母)饭信
B.食时信往,(亭长)不为具食
C.释(羽)而不斩
D.以(何)为大将
(九)
魏知古起诸吏,为姚崇所引用,及同升也,崇颇轻之。无何,知古拜吏部尚书,知东道选事。崇二子并分曹洛邑,会知古至,恃其蒙恩,颇顾请托。知古归,悉以闻。上召崇,从容谓曰:“卿子才乎?皆何官也?又安在?”崇揣知上意,因奏曰:“臣有三子,二人分司东都矣。其为人多欲而寡交,以是必干知古,然臣未及闻耳。”上始以丞相子重言之,欲微动崇意,若崇私其子,或为之隐;及闻所奏,大喜,且曰:“卿安从知之?”崇曰:“知古微时,是臣荐以至荣达。臣子愚,谓知古见德必容其非,故必干之。”上于是明崇不私子之过,而薄知古之负崇也,欲斥之。崇为之请曰:“臣有子无状,挠陛下法,陛下欲特原之,臣为幸大矣。而由臣逐知古,海内臣庶,必以陛下为私臣矣,非所以裨玄化也。”上久之乃许。翌日,以知古为工部尚书,罢知政事。
姚崇与张说同为相,而相衔颇深,崇病,戒诸子曰:“张丞相与吾不协,然其人素侈,尤好服玩。吾身没后,当来吊,汝具陈吾生平服玩、宝带、重器罗列帐前,张若不顾,汝曹无类矣 。若顾此,便录致之。乃以神道碑为请。既获其文,即时录进,先砻石以待,至使镌刻进御。张丞相见事常迟于我,数日后必悔,若征碑文,当告以上闻,且引视镌石。”崇没,说果至,目其服现者三四,姚家急如崇戒。及文成,叙致赅详,时谓“极至”。数日,果遣使取本,以为辞未周密,欲加删改。姚氏诸子引使者视碑,告以奏御。使者复,说大悔恨,抚膺曰:“死姚崇能算生张说,吾今日方知才之不及!”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知古拜吏部尚书,知东道选事
拜:授与(官职) 知:主管
B.其为人多欲而寡交,以是必干知古
欲:私心 干:冒犯
C.挠陛下法,陛下欲特原之
挠:扰乱 原:宽宥
D.姚崇与张说同为相,而相衔颇深
为相:作宰相 相衔:相互怀恨在心
2.比较下列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然臣未及闻之耳 ②上始以丞相子重言之 ③卿安从知之 ④崇为之请曰
A.①②③④都是代词,其中①②③所指相同,④另有所指。
B.①④是助词;②③是代词,且所指各不相同。
C.①②是代词,代事;③④也是代词,代人。
D.①②③④不全是助词,也不全是代词。
3.“非所以裨玄化也”一句中的“所以”与现代汉语中“所以”意义不同,这种现象叫词语古今异义。下列加点词语属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魏知古起诸吏,为姚崇所引用
B.汝具陈吾生平服玩、宝带、重器罗列帐前
C.以为辞未周密,欲加删改
D.使者复,说大悔恨
4.对句中划线部分解释无误的一组是( )
A.无何,知古拜吏部尚书 上久之乃许
“无何”“久之”都表时间短,而“无何”比“久之”更短
&
www.350xue.com
nbsp;
B.欲斥之 而由臣逐知古
“斥之”“逐知古”都是指罢免魏知古
C.恃其蒙恩 谓知古见德必容其非
“蒙恩”指姚崇二子受到魏知古优待;“见德”指魏知古只看到姚崇二子表现好的一面。
D.臣有子无状 尔曹无类矣
“无状”“无类”均指姚崇二子为官不成体统,表现不佳。
5.文中“知古归,悉以闻”一句省略较多,译时要补出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魏知古回到家里,就把他听到的消息全都告诉了家里人。
B.魏知古回到长安,把姚崇的两个儿子在洛阳的情况全都告诉了姚崇。
C.魏知古回到吏部,把在东都听到的有关情况全都奏闻皇上。
D.魏知古回到长安,把姚崇二子在洛阳为官的不良表现及多次请托自己的情况全部奏闻皇上。
答案
(六)
1.C 2.B 3.A 4.B
(七)
1.B 2.B 3.A 4.D
(八)
1.D 2.B 3.A 4.C
(九)
1.D 2.D 3.B 4.C
文言文训练2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文言文训练1
- › 文言文训练2
- › 文言文训练3
- › 2017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训练之一
tag: 文言文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高中其他素材,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
栏目导航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 推荐
- ·开平市风采华侨中学2017届模拟测试题(
- ·最新北京市语文高考模拟试题(2017.2.1
- ·2017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四)
- ·湖北省孝感市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
- ·高中语文第三册期中试题
- ·高二语文(下)第一单元同步测试
- ·古诗鉴赏训练
- ·高一语文同步测试(2)
- ·现代文阅读解题指导
- ·中国古代最缠绵词章大全
- ·古代诗歌鉴赏指导
- ·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测试
- ·高一下学期大单元测试语文试卷
- ·2017学年上学期高一新教材第一单元测试
- ·2017届全国高三第三次大联考语文试题
- ·高三专项训练题 词语
- ·文言文训练1
- ·语言与表达能力训练(六)
- ·标点符号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 ·武汉市第十一中学2017届高三第四次月考
- ·2017高考汉语成语训练
-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试卷1
- ·福州市高三质量检查语文试卷(2017.3)
- ·厦门市2017届高三年质量检查
- ·语文模拟试题(三)
- ·语文模拟试题(WORD文档)60套(2017)
- ·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六)
- ·古诗鉴赏主观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