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第一册同步测试(3)
浏览次数: 621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
标签:高中其他素材,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高一语文第一册同步测试(3),
A.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恩格斯从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两个方面高度概括了马克思对人类的伟大贡献,赞颂了马克思为无产阶级事业奋斗终生的革命精神。
B. 《我有一个梦想》一文,成功地运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感情真挚,在人的心灵深处引发阵阵震荡,表达了对实现“梦想”的坚定信念。
C.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一文中,江泽民同志殷切希望广大青年、学生继承发扬五四爱国传统,勇敢担当起历史赋予的重任。
D. 《我的呼吁》一文中,史怀哲认为善良既会消除暴力,也会产生与之相对抗的暴力。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1—12题。
山中问答
李 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此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窅(yǎo)然,远去貌。
11.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首句以“问”起,问者当是当时“俗人”;二句应答而“笑而不答”,表现出一种矜持与几分神秘,也使诗增添了曲折美。
B. 后两句写“碧山”之累,实是对“何意栖”的回答。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曲折、含蓄的韵味。
C. “心自闲”是诗人山居心境的一种写照,这种“闲”情皆因所栖“非人间”;因而诗人劝问者不要与权贵同流合污,远离尘嚣。
D. 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但其有问有答,回答有虚有实;语言质朴,接转轻灵,情绪舒缓;诗意淡远而蕴意幽邃。
12.下列诗句与“桃花流水窅然去”的情调相近的一项是 ( )
A.风樯水槛尽飞花,一曲春波潋滟斜。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C.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D.花红意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13.阅读下面一首现代诗歌,选出理解错误的一项 ( )
太 阳
艾 青
从远古的墓茔
从黑暗的年代
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
震惊沉睡的山脉
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
大阳向我滚来……
它以难遮掩的光芒
使生命呼唤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
群众在广场上高声说话
城市从远方
用电力与钢铁召唤它
于是我的心胸
被火焰之手撕开
陈腐的灵魂
搁弄在河畔
我乃有对于人类再生之确信。
(1937年春天)
A. 诗的第一小节以“墓茔…‘黑暗的年代”“死亡之流”等意象来反衬“太阳”,使其“光明”“净朗”“新鲜”“生动”的意蕴更鲜明突出。
B. 诗的第二、三节以敏锐的感觉、奔放的想象,借助种种意象来暗示内心的微妙世界,真实感触。
C. 太阳是全诗的中心意象,它象征光明,象征永生,象征未来。
D.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观日出时的瞬时感受,全诗运用排比、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通过种种联想和想象,揭示了“对于人类再生之确信”的主题。
三、(21分,每小题3分)
阅
www.350xue.com
读下文,完成14—15题。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规律,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14.对上文中的“运动规律”理解正确的是 ( )
A.指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
B.指资产阶级社会发展的规律
C.指对剩余价值的认识
D.指剩余价值产生的规律
1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 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与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运用了同样的方法,同样是自身不懈努力的结果。
B. 人类发展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在解决了自身生存发展的物质需要的基础上,再去从事意识形态的一系列活动。
C. 人类的思想意识活动,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这个物质基础就是指满足人们吃、喝、住、穿需要的生活资料的生产状况。
D. 认识人们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可以从人们的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入手。
E. 人们的意识决定着人们生活的方式,决定着人们去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
阅读下文,完成16—20题。
曹雪芹在全书第一回就表明了自己的创作主张,他不蹈历来野史的旧辙,更反对才子佳人小说的“千部一腔,千人一面”和“假控出二人姓名,又必旁添一小人,拨乱期间”;而是根据自己“半世亲见亲闻来创作”,“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循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有人据此把《红楼梦》的创作过程,看作是现实生活的刻板记录,因而对它作了各种各样的“索引”,说它影射这个、影射那个,或者认为他写的是曹雪芹自己的身世。这些看法显然都是错误的。它实际上只是说明了作品所反映的内容是和作者的出身经历有关,其中人物也大都有实际生活中的真人做基础,因此它完全不同于历来公式化、概念化的才子佳人小说和一切脱离生活的作品。四十二回中,作者借宝钗论画,进一步表达了对艺术创作的观点;“你若照样往纸上一画,是必不能讨好的。这要看纸的地步远近,该多该少,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该藏该减的要藏要减,该露的要露。”这里证明作者所提倡的是在生活真实基础上提高了艺术真实,而非生活的照样记录。曹雪芹正是以十年辛勤的劳动,对生活素材进行了严格的挑选,把自己观察、体验到的丰富的社会生活作了高度的加工、提炼,才能创作出像《红楼梦》这样典型、这样集中、这样完美的反映社会生活的作品。它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复杂而且天然浑成,表现了 的创作方法的高度成就。
16.“索引”在这里的意思是 ( )
A.搜寻、寻找 B.摘引书刊条目 C.注释 D.繁琐的考证
17.两个“它”的意思是指 ( )
A. 两个“它”都指代《红楼梦》这部小说。
B. 两个“它”都指前面引文:“半世亲见……”、“其间离合……”。
C. 前一个“它”是指引文“半世亲见……”,后一个“它”是指《红楼梦》这部小说。
D. 前一个“它”是指《红楼梦》这部小说,后一个“它”是指引文“其间离合……”。
18.对后半段引号中这段话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高一语文第一册同步测试(3)
A.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恩格斯从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两个方面高度概括了马克思对人类的伟大贡献,赞颂了马克思为无产阶级事业奋斗终生的革命精神。
B. 《我有一个梦想》一文,成功地运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感情真挚,在人的心灵深处引发阵阵震荡,表达了对实现“梦想”的坚定信念。
C.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一文中,江泽民同志殷切希望广大青年、学生继承发扬五四爱国传统,勇敢担当起历史赋予的重任。
D. 《我的呼吁》一文中,史怀哲认为善良既会消除暴力,也会产生与之相对抗的暴力。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1—12题。
山中问答
李 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此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窅(yǎo)然,远去貌。
11.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首句以“问”起,问者当是当时“俗人”;二句应答而“笑而不答”,表现出一种矜持与几分神秘,也使诗增添了曲折美。
B. 后两句写“碧山”之累,实是对“何意栖”的回答。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曲折、含蓄的韵味。
C. “心自闲”是诗人山居心境的一种写照,这种“闲”情皆因所栖“非人间”;因而诗人劝问者不要与权贵同流合污,远离尘嚣。
D. 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但其有问有答,回答有虚有实;语言质朴,接转轻灵,情绪舒缓;诗意淡远而蕴意幽邃。
12.下列诗句与“桃花流水窅然去”的情调相近的一项是 ( )
A.风樯水槛尽飞花,一曲春波潋滟斜。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C.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D.花红意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13.阅读下面一首现代诗歌,选出理解错误的一项 ( )
太 阳
艾 青
从远古的墓茔
从黑暗的年代
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
震惊沉睡的山脉
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
大阳向我滚来……
它以难遮掩的光芒
使生命呼唤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
群众在广场上高声说话
城市从远方
用电力与钢铁召唤它
于是我的心胸
被火焰之手撕开
陈腐的灵魂
搁弄在河畔
我乃有对于人类再生之确信。
(1937年春天)
A. 诗的第一小节以“墓茔…‘黑暗的年代”“死亡之流”等意象来反衬“太阳”,使其“光明”“净朗”“新鲜”“生动”的意蕴更鲜明突出。
B. 诗的第二、三节以敏锐的感觉、奔放的想象,借助种种意象来暗示内心的微妙世界,真实感触。
C. 太阳是全诗的中心意象,它象征光明,象征永生,象征未来。
D.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观日出时的瞬时感受,全诗运用排比、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通过种种联想和想象,揭示了“对于人类再生之确信”的主题。
三、(21分,每小题3分)
阅
www.350xue.com
读下文,完成14—15题。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规律,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14.对上文中的“运动规律”理解正确的是 ( )
A.指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
B.指资产阶级社会发展的规律
C.指对剩余价值的认识
D.指剩余价值产生的规律
1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 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与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运用了同样的方法,同样是自身不懈努力的结果。
B. 人类发展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在解决了自身生存发展的物质需要的基础上,再去从事意识形态的一系列活动。
C. 人类的思想意识活动,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这个物质基础就是指满足人们吃、喝、住、穿需要的生活资料的生产状况。
D. 认识人们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可以从人们的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入手。
E. 人们的意识决定着人们生活的方式,决定着人们去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
阅读下文,完成16—20题。
曹雪芹在全书第一回就表明了自己的创作主张,他不蹈历来野史的旧辙,更反对才子佳人小说的“千部一腔,千人一面”和“假控出二人姓名,又必旁添一小人,拨乱期间”;而是根据自己“半世亲见亲闻来创作”,“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循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有人据此把《红楼梦》的创作过程,看作是现实生活的刻板记录,因而对它作了各种各样的“索引”,说它影射这个、影射那个,或者认为他写的是曹雪芹自己的身世。这些看法显然都是错误的。它实际上只是说明了作品所反映的内容是和作者的出身经历有关,其中人物也大都有实际生活中的真人做基础,因此它完全不同于历来公式化、概念化的才子佳人小说和一切脱离生活的作品。四十二回中,作者借宝钗论画,进一步表达了对艺术创作的观点;“你若照样往纸上一画,是必不能讨好的。这要看纸的地步远近,该多该少,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该藏该减的要藏要减,该露的要露。”这里证明作者所提倡的是在生活真实基础上提高了艺术真实,而非生活的照样记录。曹雪芹正是以十年辛勤的劳动,对生活素材进行了严格的挑选,把自己观察、体验到的丰富的社会生活作了高度的加工、提炼,才能创作出像《红楼梦》这样典型、这样集中、这样完美的反映社会生活的作品。它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复杂而且天然浑成,表现了 的创作方法的高度成就。
16.“索引”在这里的意思是 ( )
A.搜寻、寻找 B.摘引书刊条目 C.注释 D.繁琐的考证
17.两个“它”的意思是指 ( )
A. 两个“它”都指代《红楼梦》这部小说。
B. 两个“它”都指前面引文:“半世亲见……”、“其间离合……”。
C. 前一个“它”是指引文“半世亲见……”,后一个“它”是指《红楼梦》这部小说。
D. 前一个“它”是指《红楼梦》这部小说,后一个“它”是指引文“其间离合……”。
18.对后半段引号中这段话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高一语文第一册同步测试(3)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高一语文学习方法谈
- › 高一语文学习方法:最好量身定制
- › 高一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 › 高一语文学习方法: [经验技巧]我的语文学习观
- › 高一语文学习方法:名校学子高考学习方法分享
- › 高一语文同步测试(2)
- › 新高一语文第十课散文二篇 霞 冰心
- › 高一语文:单元预习三法
- › 高一语文:变换视角 耳目一新
- › 碧莲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2017年苏教版高一上册教学计划
- ›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之文言文古今异义词汇总
- › 2017年春季学期粤教版高一语文教学计划
- › 高一语文学习方法:榜上有名敢神侃,七嘴八舌有真经
- › 高一语文学习方法解析
- › 高一语文暑期复习建议
- › 高一语文学法指导之语文考试标准答题套路
tag: 高一语文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高中其他素材,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
栏目导航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 推荐
- ·开平市风采华侨中学2017届模拟测试题(
- ·最新北京市语文高考模拟试题(2017.2.1
- ·2017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四)
- ·湖北省孝感市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
- ·高中语文第三册期中试题
- ·高二语文(下)第一单元同步测试
- ·古诗鉴赏训练
- ·高一语文同步测试(2)
- ·现代文阅读解题指导
- ·中国古代最缠绵词章大全
- ·古代诗歌鉴赏指导
- ·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测试
- ·高一下学期大单元测试语文试卷
- ·2017学年上学期高一新教材第一单元测试
- ·2017届全国高三第三次大联考语文试题
- ·高三专项训练题 词语
- ·文言文训练1
- ·语言与表达能力训练(六)
- ·标点符号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 ·武汉市第十一中学2017届高三第四次月考
- ·2017高考汉语成语训练
-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试卷1
- ·福州市高三质量检查语文试卷(2017.3)
- ·厦门市2017届高三年质量检查
- ·语文模拟试题(三)
- ·语文模拟试题(WORD文档)60套(2017)
- ·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六)
- ·古诗鉴赏主观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