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模拟试题(二)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1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顾宪之弱冠之年即任南宋建康令,决冤狱,拒请托,抑贪残,百姓因此心平气和。
B.顾宪之在衡阳为官时,一心为民处置瘟疫造成的祸害,并教化民众,使全郡大治。
C.顾宪之志节刚正,治理会稽郡时,抑制佞幸之臣在乡里大造府邸,不与其通音问。
D.顾宪之虽连任郡宰,却无甚私财,因病重还乡之后竟“不免饥寒”,足见一生清廉。
三、(1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7--10题
热力学的两个定律可以用一个简短的句子表达:宇宙的能量总和是个常数,总的熵(shāng)是不断增加的。显然,能量守衡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守衡,是运动的结果──能量虽然不能被创造又不能被消灭,但它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人们力所能及的只是实现这个转化。这就是说,世间万物的形态、结构和运动都不过是能量的不同聚集与转化形式的具体表现而已。
烧掉一块煤,它的能量虽然没有消失,但却经过转化随着二氧化硫和其他气体逸散了,我们再也不能把同一块煤重新烧一次来作同样的功了。我们损失了能在将来作某种功的一定能量。这就是所谓的熵。1868年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提出了“熵”的这一名称,以此作为不能再转化作功的能量的总和的测量单位。
河水下落时可驱动水轮发电,这时它的能量状态是“有效的”;当它下落在水平面上成为没有势能的“死水”时,其能量状态则是“无效的”。人们不希望熵的增加,但又必须正视难以遏制的一定的能量被转化成了不能再作功的无效能量的事实,也就是产生污染(即熵)的事实。耗散的能量就是污染(而许多人以为污染是生产的副产品)。熵的定律告诉我们,能量只能不断地沿着一个方向──即耗散的方向──转化。从理论上说,熵总是趋向最大的量,地球的有效能量会告罄(也称之为“热寂”)。但现在不是悲哀的时候,科学预示着:宇宙中属于人类的不只一颗星球。
17.对第一段中画横线的一句话的理解,叙述全面正确的一项是
A.能量守衡。能量可以转化,但它只能不断地沿着一个方向(耗散的方向)转化。
B.能量守衡。能量不能被创造又不能被消灭,但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C.能量可表现为“有效的”和“无效的”两种状态,并遵循能量守衡相互转化。
D.能量的不同聚集与转化造成了万物的不同形态、结构和运动,这就是能量守衡。
18.对“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熵可以表示损失了能在将来作某种功的一定能量。
B.熵就是污染的同义词,因为污染就是耗散的能量。
C.熵是各种能量状态的总和,它总是趋向最大的量。
D.熵是不能再被转化作功的能量的总和的测量单位。
19.对“熵总是趋向最大的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可以表示不能再被转化作功的能量总和。
B.地球的有效能量会告罄只是理论上的推断。
C.这是能量只能不断沿耗散方向转化的结果。
D.地球的有效能量会告馨,那时熵为最大值。
20.对本文中的重要信息 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热力学的定律包括能量守衡定律和熵的定律。
B.熵,是热力学定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C.一定的能量被转化为不能再作功的无效能量。
D.熵,揭示了地球能量会告馨的原因。
第Ⅱ卷(共90 分)
本卷各题答案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写在试卷指定的位置上。
四、(共18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1--14题
在中华民族中,汉族不能算一个宗教性很强的民族。我们信仰的宗教最大最古的只有两个: 一个是土生土长的道教,一个是从外面传进来的佛教。除了道士和和尚尼姑以外,老百姓信这两种宗教都信得马马虎虎。佛教庙里有时有道教的神,反之亦然。然而佛道两种庙里有时竟会出现一个孔子、一个关圣帝君文武二圣人。在过去,有钱的阔人家里办大出丧,既请和尚念经,也请道士,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一团和气,处之泰然。整个中国历史上没有一次宗教战争。
然而在利用宗教达到政治目的或其他目的的方面,汉族几千年的历史上却表现出了非凡的本领,其他民族望尘莫及。专就弥勒而论,他本是佛教中的未来佛,在佛教教义中有突出的地位。然而一到中国,人们把他塑在每一所佛教庙里,一进山门,首先看到的那一位肚皮肥大、胖胖的、面含微笑的佛爷就是弥勒佛,让人们觉得好玩。其他佛爷像前香烟缭绕,热热闹闹;他的像前则往往是烟销火灭,冷冷清清。
可是,换一个场合,当皇亲国戚或达官贵人,甚至平民老百姓,想进行政治斗争的时候,却忽然想起了这一位佛爷,觉得他这个未来佛的头衔颇可以加以利用了。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唐代的武则天,以一妇女而贬子窃位。公元690年(载初元年,天授元年),沙门怀义与法郎等十人进《大云经》,陈符命,说武则天是弥勒下生,当代唐作阎浮提主。则天大喜,制颁天下,到处建立大云寺。武则天本人未必相信什么未来佛。有人说她是弥勒降生,从佛教教义上来看也是荒唐可笑的。然而对武则天来说,这却是天大的一根稻草,非牢牢抓住不可。到了695年(证圣元年,天册万岁元年),她又给自己加上了“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就是弥勒佛的意译。可见她真正俨然以弥勒佛自居了。
《隋书》卷三《炀帝记》上:“(大业)六年(610年)春正月癸亥朔旦,有盗数十人,皆素冠练衣,焚香持花,自称‘弥勒佛’,入自建国门,监门者皆稽首。既而夺卫士仗,将为乱。齐王胨遇而斩之”于是都下大索,与相连坐者千余家。”同书载:“(大业)九年(613年)十二月丁亥,扶风人向海明举兵作乱。”这个向海明也自称是“弥勒出世”。到了唐代,甚至唐代以后,这样的事情屡次发生。农民也有假“弥勒降生”的名义聚众兴兵者。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了。
中国人利用宗教信仰达到政治目的,对象决不止弥勒一个。利用佛教其他神灵者有之,利用道教者有之,利用摩尼教者有之。我认为,连太平天国也是利用耶稣教的,洪秀全并不是虔诚的耶稣教徒。
总之,汉人对宗教并不虔诚。但是利用宗教却广泛而精明。这在汉族的民族性中是优是劣,由读者自己去评断吧。(季羡林《关于中国弥勒信仰的几点感想》,有删节)
21.“他的像前则往往是烟销火灭,冷冷清清”,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文中有关内容,作简要解说(4分)
答:通常,人们看见弥勒佛□□□□□□□□□□□□□□□□□这说明□□□□□□□□□。(填写的文字不超过26个)
22.作者认为“汉人对宗教并不虔诚。但是利用宗教却广泛而精明”。这里,“广泛而精明”的具体含义是什么?(5分)
答:“广泛而精明”,是指 □□□□□□□□□□□□□□□□□□□□□□□□□□□□□□□□□□□□□□□□。(填空的文字不超过40个)
语文模拟试题(二)
- › 语文模拟试题(三)
- › 语文模拟试题(WORD文档)60套(2017)
- › 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六)
- › 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7)
- ›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 ›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
- ›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一)
- › 语文模拟试题(二)
- › 2017年高三语文模拟试题
- › 2017年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二
- › 2017年语文模拟试题(二)
- › 2017年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三)
- › 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十二)
- › 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十)
- › 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十二)
- › 如东县木并茶中学2017届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tag: 语文 模拟试题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高中其他素材,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
栏目导航
- ·开平市风采华侨中学2017届模拟测试题(
- ·最新北京市语文高考模拟试题(2017.2.1
- ·2017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四)
- ·湖北省孝感市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
- ·高中语文第三册期中试题
- ·高二语文(下)第一单元同步测试
- ·古诗鉴赏训练
- ·高一语文同步测试(2)
- ·现代文阅读解题指导
- ·中国古代最缠绵词章大全
- ·古代诗歌鉴赏指导
- ·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测试
- ·高一下学期大单元测试语文试卷
- ·2017学年上学期高一新教材第一单元测试
- ·2017届全国高三第三次大联考语文试题
- ·高三专项训练题 词语
- ·文言文训练1
- ·语言与表达能力训练(六)
- ·标点符号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 ·武汉市第十一中学2017届高三第四次月考
- ·2017高考汉语成语训练
-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试卷1
- ·福州市高三质量检查语文试卷(2017.3)
- ·厦门市2017届高三年质量检查
- ·语文模拟试题(三)
- ·语文模拟试题(WORD文档)60套(2017)
- ·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六)
- ·古诗鉴赏主观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