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语文阅读教学小说阅读教学《中国科幻之路》第二章 中国科幻小说简史

《中国科幻之路》第二章 中国科幻小说简史

浏览次数: 526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08 | 小说阅读教学
标签:小说教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http://www.350xue.com 《中国科幻之路》第二章 中国科幻小说简史,
  1968年,《中国时报》发表了著名作家张晓风的《潘渡娜》,成为台湾省第一篇正式发表的科幻小说。《潘渡娜》是“潘多拉”一词的台湾译法。该作品和同样由女作家写下的世界科幻开山之作《弗兰肯斯坦》一样,讲的也是人造人的悲剧故事。相比之下,后者的女性特点少得多。
  同年,台湾工程师,控制论专家张系国发表了《超人列传》。轰动一时。张系国后来以《星云组曲》等系列著作成为台湾省科幻创作的带头人。同时,儿童文学作家黄海也开始创作科幻小说,代表作有《一零一零一年的太空旅行》等。
  台湾省其他的科幻作者还有吕应钟、郑文豪、叶言都等。但产量不高。其中吕应钟创作有目前唯一的一本中文科幻系统读物《科幻文学》。
  1990年,台湾省科幻界同仁创办了科幻专刊《幻象》。该刊举办过几届“世界华人科幻艺术奖”评奖活动,韩松等不少大陆作者的作品获得过该奖,成为沟通海峡两岸科幻界的桥梁。后该刊因财力不足而休刊。
  台湾科幻与大陆科幻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强调作品的社会效益,但对文化市场把握不足。致使台湾科幻失去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海峡两岸的科幻创作都追求发扬民族精神,相当一部分作品富有中国特色。两岸科幻作者也都强调通过科幻文艺改造民族传统中的某些糙粕。另外,海峡两岸的科幻在类似的政治背景下,都经历过束缚逐渐减少的过程。
  与大陆和台湾完全不同的是,在商业社会香港发展出来完全商业化的科幻小说,而且有点无面,主要以倪匡和黄易这两个人为代表。人数虽少,但每个人的作品数量都达到了大陆和台湾作者不可企及的程度。
  倪匡原籍大陆,五十年代因政治问题逃居香港。后进入商业写作者行列。倪匡与金庸等人关系良好,曾为金庸代笔写作其武侠小说片断。但在当时的武侠大潮中,倪匡独辟蹊境,大力挖掘科幻小说的魅力,成功地推出了卫斯理系列。这是一个典型的科幻小说系列,张扬着科幻小说的独特价值观:没有任何功利色彩的、纯粹的好奇心。倪匡的科学功底和文学功底都不足,唯以勤奋和想象力为创作之本。他的小说历经几十年而风格不变,虽然目前仍在创作中,但那种单纯的英雄主义和童话般的风格已经不能适应新一代读者的需要。卫斯理系列中的《蓝血人》被选入香港传媒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名94位,是唯一入选该排行榜的中文科幻小说。
  与倪匡相比,八十年代初还在读大学的黄易可谓新一代作者。八十年代末大陆的《科幻世界》曾发表过他的一篇短篇科幻小说。当时他刚刚开始探索这种文学样式,作品还很稚嫩。但由于知识积累和文学功力方面的优势,很快就对此驾轻就熟。并以《凌渡宇系列》开创了他本人的科幻天地。后来黄易开始尝试两岸三地科幻作者从未尝试过的超长篇科幻,先后创作了六十万字的《星际浪子》、一百万字的《大剑师传奇》、二百万字的《寻秦记》。在两岸三地均成为风行一时的作品。与倪匡的作品相比,黄易作品的思想性明显加强。其现代商业社会的功利主义哲学处处渗透在他的作品中。但与倪匡一样,迫于商业化写作的压力,他的作品质量很不稳定。
  香港还有杜渐、李伟才、谭剑等科幻作者。他们的作品和影响虽无法与倪匡和黄易相比,但也为读者贡献了一些优秀作品。并且在科幻探索方面显得更具专业性。其中李伟才专事于科幻的宣传与普及工作,创作有科幻理论作品《超人的孤寂》。
  乍看上去,中国科幻史和外国科幻史一样,有鲜明的阶段性。但两种阶段性有本质的不同,国外科幻,尤其是美国科幻,是在比较稳定的社会背景下发展的,其阶段性取决于艺术本身的内在发展规律,是科幻艺术本身不断自我否定,自我突破带来的。每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的发展。而中国科幻史中的阶段性则是由社会动荡、政治变动引起的外来冲击形成。每一个阶段都是简单重复,从头开始。包括从头开始建立发表园地和编辑队伍,从头开始赢得科幻迷等。当然,从目前情况,以后不大会有新的“从头开始”,现在这次科幻浪潮将能正常、持续地发展下去。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科幻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发展起来的。这样自然形成有它本身的特色。这就是中国科幻对宣传科学精神的重视。欧美科幻根源于纯文学或流行小说,中国科幻则根源于科普创作。西方并非没有科普式的科幻小说,早期的雨果·根斯巴克就倡导这类科幻作品。阿西莫夫的不少小说本质上也都是科普式的科幻小说。但大概是由于中国的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远逊于西方,中国科幻前辈们对此有强烈的紧迫感,他们对科普式科幻的强调,对它的理论探索和实际也胜过西方同行。现在一些人觉得中国科幻尚未形成自己的特色,或者要形成中国特色的科幻必须从古籍文献中寻找素材。其实不然,科普式科幻就是几乎已经接近形成的中国特色的科幻小说。只是由于历史原因,它没有最终走向成熟罢了。
  由于科普式科幻长期以来一枝独放,压抑了其它形式科幻的发展,也由于“伪科学”曾被用来当作打击科幻艺术的借口,所以现在一些有过痛苦记忆的科幻界人士对此类作品和观点抱有一定反感。他们更愿意强调科幻艺术其它方面的属性或价值,如想像力、娱乐性等,形成一种矫枉过正的状态。科普式科幻的兴衰是中国科幻的独特现象。
  当然,尽管中国科幻自有渊源,但由于科幻艺术内在规律的共通性,国外科幻发展的基本规律也在中国科幻界起作用。如由重视科学内涵到重视艺术内涵;发表阵地由杂志转向单行本图书;读者年龄由青少年向成年上升;等等。这些过程中外皆同。由于中国科幻艺术发展的滞后性,目前中国科幻的整体发展水平与美国科幻四五十年代黄金时代大体相当。但这种滞后性可以使我们通过浓缩的方式借鉴国外科幻发展的经验,达到跳跃发展。这和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其它领域的发展是一样的。特别是由于小说创作更多地依靠作者个人灵感与努力,较少依靠投资,国内科幻文学创作短时期内赶上世界科幻的水平是可以实现的。
  (本章内容参见附录二)
  (本文由郑军撰写,曾摘发于《书与人》杂志99、5期)


上一页  [1] [2] [3] [4] 


《中国科幻之路》第二章 中国科幻小说简史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中国  小说   小说阅读教学,小说教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小说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