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考考点梳理二十一:文学作品阅读 散文一
专家解读考点:
根据课标精神,文学作品(主要指散文和小说)阅读考查包括:理解文章的中心及主题;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把握文章结构,明确文章思路;通过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指小说而言);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进行文学欣赏。
文学作品阅读的选文一般来自课外,文章大多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强烈的时代气息、多元化的主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例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灾难中,我们并肩而立
陆侠
5月12日14时28分,这一刻让整个中国为之伤恸。
汶川大地震,这场波及大半个中国、影响数亿人的灾难,已经造成了万余人遇难。
每一个数字的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每一个生命的逝去都是我们共同的哀伤。而遇难者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我们不能挽回灾难,但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万众一心、举国救援的一幕幕,汇集成令人动容的感人画面,凝聚成撼动人心的精神力量!
这一刻,人们看到了中国的应急速度——在汶川地震后不到半个小时,胡锦涛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16时,民政部从西安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紧急调拨5000顶救灾帐篷支援四川灾区;中国地震局启动一级预案,180人的救援队伍迅速集结飞往灾区;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紧急向灾区调拨救灾物资……
这一刻,人们记住了总理的泪水。“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尽全部力量救人,废墟下哪怕还有一个人,我们都要抢救到底。”不顾余震危险,温家宝总理星夜兼程,抵达地震灾区都江堰市,在临时搭起的帐篷里指挥救灾。当他踩着泥泞,攀上瓦砾,看到抢险人员解救两个被困在废墟下的孩子时,流下了热泪:“听爷爷的话,一定要挺住。”
这一刻,为了灾区人民的生命,救援行动以分秒计算,援助人员成倍增加。道路损坏,桥梁全部倒塌,车辆无法通行,但挺进汶川的救援之旅没有停步,成都军区700多官兵冒雨日夜前行,济南军区救援部队凌晨徒步开进……
这一刻,500多次余震把400多万成都市民逼上了街头,但5月12日的成都之夜,是充满温情和关爱的特别之夜。当夜,成都街头无数个献血点和医疗站,前来献血的人排队站满整条街……
这一刻,成灌高速路上,数百辆出租车拉着应急灯奔赴都江堰灾区。没有人给他们一分钱,更没有任何人有过要求和命令,出租车司机却甘愿冒着莫大危险前往灾区 救援……
这一刻,唐山市组织了医疗队和抢险队从抗震纪念碑启程,赶赴四川灾区……
没有人希望灾难发生,但灾难来临之际,往往考验着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在猝不及防的灾难面前,更需要心与心的关怀和交融。这是战胜灾难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百折不挠的奥秘所在。
曾经有过同样伤痛的唐山人,在互联网贴吧里的深情留言代表了所有人的心声:“告诉灾区人民:我们和你们在一起。”
是的,我们在一起。灾难固然让我们伤痛,但也让我们空前团结。灾难中,每一位受灾群众都不孤单,因为我们是血脉相连的大家庭,我们在一起,心心相连,手手相扣,并肩而立。
(选自《人民日报》2008年5月14日,略有改动)
1.联系上下文,具体评析下面加点词语的作用。
①不顾余震危险,温家宝总理星夜兼程,抵达地震灾区都江堰市,在临时搭起的帐篷里指挥救灾。
②500多次余震把400多万成都市民逼上了街头,但5月12日的成都之夜,是充满温情和关爱的特别之夜。
2.文中画线句说:“这是战胜灾难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百折不挠的奥秘所在。”你认为这个“奥秘”是什么?
3.这篇文章令人感动,请从本文主体部分的选材和结构两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①选材:
②结构:
4.根据你的所见所闻,请给文章补写一个在“这一刻”发生的与灾区人民并肩而立的事例。(30字左右)
这一刻,
透视:这是一篇情感浓烈的散文,作者运用抒情的笔调描写了“5·12”汶川地震后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大救援的情形。四个小题的设计看似零散却都紧密结合了文章的中心。1题考查了两个词语:“星夜兼程”是描写党中央、国务院对灾情的十分重视,对灾区人民生命财产的万分关心;“但”字也不单是一个表示转折的连词,它突出地强调了成都市民心系灾民的情景。2题仍然考查词语——奥秘。回答此题,要关注指示代词“这”所包含的内容,即抓住“心与心的关怀和交融”这句话,其实,这就是文章的中心。散文考查不像其他文体考点比较具体,但是设计的考题如同文章的特点一样——形散神不散。所以,尽管1、2题都从词语角度考查,但处处围绕着中心,揭示着中心。3题从文章的选材和结构两方面考查,比前两题对内容的挖掘更深入一步,选材是细节,文章集中描写了几件事情,结构上突出强调的是“这一刻”。这样表达既描述全面,情感也显得十分浓烈,仍然突出的是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最后一题要求写见闻,能将最感动人的细节描写出来,就符合中心的需要。
答案:1.①表现温家宝总理争分夺秒,迅速赶赴地震灾区,指挥抗震救灾,与人民并肩而立的崇高精神。 ②一个“但”字,语意转折,把成都市民虽遭余震威胁却不顾个人安危,心系灾民、献血救人的优秀品质展现在读者面前。 2.心与心的关怀和交融(或:心心相连,手手相扣,并肩而立)3.选材:选取地震发生后的多个典型材料和生动细节,反映从中央到地方,军队到百姓,官员到群众,万众一心、并肩而立抗震救灾的感人场面。结构:文章连用6个排比段,反复强调“这一刻”有无数国人与灾区人民并肩而立,从而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4.例如:校园中,老师和同学们纷纷慷慨解囊,踊跃捐款,为灾区群众献上一份爱心。例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水家乡
蔡楠
我曾是一只野生的黑鸬鹚(lúcí),白洋淀只是我南徙的中转站。
那天,我飞过浩淼的水面,飞过远接百里的芦苇荡,来到了白洋淀边。我落在一片硕大的荷叶上,我锐利的嘴被眼前的美景磨圆了。
不知过了多久,我的眼前唰地落下一道白光。荷叶倾倒,荷花飘零,我被一条渔网罩住了。渔网慢慢收拢,我看到了苇帽下一张黝黑年轻的脸,在船上,在阳光下得意地笑着。我铁青的羽毛闪着愤怒的冷光,磨圆的嘴重归锐利。等他伸手抓我双腿时,我奋力一扑,啄住了他的左眼……从此,我失去了自由,而这个叫陈大船的年轻人成了陈瞎子。
我时刻准备迎接陈瞎子的报复。然而他眼伤痊愈后,却笑眯眯地给我带来了一只漂亮的母鸬鹚:她洁白的羽翅缓缓扇动,犹如一团芦花飘落在船头。我呐喊着,跳跃着,一头扎进汪洋恣肆的大淀,给她叼上一条欢蹦乱跳的红鲤。我轻啄着她光滑柔顺的羽毛,急不可待地说,白鸬,我不走了。
就这样陈瞎子成了我的主人,白洋淀成了我的家乡。陈瞎子是个精明的人,几年以后,他成了白洋淀有名的渔王,还娶了媳妇,生了一个双目齐全的儿子,我和白鸬也有了一群可爱的儿女。
做鱼鹰很辛苦,陈瞎子更辛苦,可我们还是乐此不疲。我们总能看到满淀荷花艳丽无比,成群的鱼儿跳出水面闻香嬉荷,姑娘划着小船唱着渔歌采摘莲蓬。有一次我们竟合力捕获了白洋淀的花头鱼王。①陈瞎子逢人便讲,我的鹰王逮住了鱼王,奶奶的,六十多斤呢!看着他独眼里抑制不住的光芒,我也用翅膀覆住白鸬,在儿女们的欢呼声里柔情地啄着她的脖颈……
2017中考考点梳理二十一:文学作品阅读 散文一
- › 2017年高考总复习古文段翻译资料(人教版高三选修)
- › 题不难,做好难——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I卷)试题简评
- › 江苏徐州2017年中考语文作文作文评点(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 › 让你的作文成绩多得3到5分——2017年高考前就作文写作给同学们的最...
- › 2017年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综述
- › 2017年福建卷高考作文题及优秀作文点评
- › 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病句试题及解析
- › 2017年高考全国各地语文试卷语言表达题解析
- › 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成语试题及解析
- › 2017年高考全国各地语文卷亮点试题评析
- › 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文学常识与名句名篇答案解析
- › 2017年中考语文复习建议(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 › 2017年全国高考各地试题实用类文本阅读及答案解析
- › 河北省2017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现代文阅读答题技法点拨(人教版九年级...
- › 2017新作文:“你是一部书”导写及优秀作文
- › 2017届高考命题作文指导
栏目导航
- ·“颜”与“言”之误,注意八个成语
- ·新课标七八九年级文言文通假字一览
- ·因谐音讹化而成的12个俗语
- ·中考语文易错词语辑录
- ·初中语文必须掌握的150个成语
- ·学以致用之现代文阅读答题语言训练一
- ·《2017辽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必背初中
- ·江苏2017中考名句名篇考试范围
- ·2017中考考点梳理一:语音
- ·2017中考考点梳理二:文字
- ·2017中考考点梳理二十一:文学作品阅读
- ·文言诗文知识点梳理八:常用实词
- ·中考对联考查导向及复习策略(人教版九
- ·中考新题型-阅读链接题教学案(九年级
- ·中考古诗文名句默写复习(苏教版九年级
- ·语文中考总复习之现代文复习教案(人教
- ·中考诗歌赏析教案(苏教版九年级)
- ·中考议论文解题指导(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 ·中考仿写题的特点及答题技巧(人教版九
- ·2017中考考点梳理二十:议论文阅读
- ·2017年中考名著复习(人教版九年级)
- ·中考复习——短文修改专题教案(九年级
- ·2017年中考复习------记叙文阅读
- ·中考语文成语改错200题(九年级)
- ·中考现代文阅读指导《访兰》
- ·中考备考之修改病句教案
- ·中考语文总复习教案(前五讲)(本站收
-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策略:眼中有文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