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初中语文中考复习资料2017中考考点梳理二十一:文学作品阅读 小说

2017中考考点梳理二十一:文学作品阅读 小说

浏览次数: 843次| 发布日期:12-29 13:46:31 | 中考复习资料
标签:中考复习计划,中考复习方法,http://www.350xue.com 2017中考考点梳理二十一:文学作品阅读 小说,
  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好事啊?因此两个年轻人乐得屁颠屁颠的,每天围着刘师傅嘘长问短,跟敬佛似的。一段时间过后,大张和小李都学到了不少东西,配个钥匙修个锁的都不成问题,但他们学的也只是皮毛,还没有得到刘师傅的真传。刘师傅呢,有他的想法,认为他的绝技只能单传,也就是说只能传给其中的一个人。大张聪明伶俐,为人热情豪爽;小李木讷老实,心地善良……两个徒弟各有千秋不分伯仲,传给哪个好呢?刘师傅为难之余,决定对他们进行一次测试,谁表现得好就把真经传给谁。就这样,刘师傅弄来了两个保险柜,分别放在两个房间内,然后让大张和小李去打开。大张用了不到十分钟就把保险柜打开了,在场的人都为他高超的技术叫好。大张自以为胜券在握,也就掩饰不住一脸的得意。
  小李用了十五分钟才把保险柜打开,技术明显不如大张。小李羞着脸看了刘师傅一眼,但刘师傅并没责怪他。在场的人也都一致认为,刘师傅要淘汰的是小李。从另一方面讲,大张是个下岗职工,妻子常年有病,日子说不出的艰难,相比之下,小李的家庭条件要优越得多。
  刘师傅平静地问大张,你打开的保险柜里都有什么?大张喜形于色,悄声说,师傅,保险柜里有一沓百元的钞票,一个金戒指,一块手表,一挂项链。刘师傅转身问小李,说说你打开的保险柜里都有什么?小李的鼻尖上渗出了汗珠,笨嘴拙舌地说,师傅,我没看保险柜里都有什么,您只让我打开锁。刘师傅赞许地对小李点了点头,说,好,好,好!然后,刘师傅当场郑重地宣布,小李为他的接班人。
  众人大惑不解,议论纷纷。大张也表示不服气,说凭什么呀?难道小李的手艺比他好?刘师傅没有说别的,而是拍了拍大张的肩膀,说凭你的手艺和聪明,回去开个修锁的铺子还是饿不死的。大张心犹不甘,那样子似乎非让刘师傅解释清楚他输给小李的缘由。
  刘师傅叹了口气,遗憾地说,因为你打开了两把锁。大张愣愣不解,说师傅你冤枉我,我刚才只打开了一把锁啊!在场的人也都随声附和,说是啊,大张没做错什么啊,刘师傅是不是糊涂了?
  刘师傅微微一笑,说:我虽然老了,但心不糊涂。说罢他转向大张,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干我们这一行的,必须做到心中只有锁而没有其他东西,心中还必须有一把不能打开的锁,那就是       
  在场的人恍然大悟。大张的脸倏地红了。
  (选自南方出版社《时文选粹·锐利小小说》)
  1.文中的刘师傅选择传人的标准是( )
  A.技艺高超 B.德艺双馨
  C.老实木讷 D.不爱钱财
  2.阅读全文后,你认为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3.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1)滋润(2)伯仲
  4.根据小说内容,倒数第二段横线上应该填写的词是    
  5.有人认为刘师傅应该把修锁的真本领传给大张,其理由是大张比小李聪明伶俐,且性格热情豪爽,家庭也很困难,学好手艺后好补贴家用。你的观点是什么?同意这一说法吗?

  (三)孤岛琴声
  冰云
  ①那一夜,他重归琴岛,挟一把陪伴他几十年的小提琴。他袖上的黑纱还没有脱去,他沉重的胳膊已托不起一个音符。面对波飞浪涌的大海如对已逝的母亲和妻子,他的呜咽甚至嚎啕很快就被拍岸的惊涛吞没了。泪洒琴板,他艰难地举起琴弓,如丝如缕、如泣如诉的一曲《梁祝》在月夜的孤岛上流淌,似乎连浪花也放慢了奔跑的脚步,驻足倾听。
  ②他,内地一个惨淡经营的省级乐团的首席提琴手,动荡的岁月几时能容下肩头那把小小的提琴?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是他最快乐的日子,刚从上海交响乐团毕业的他就被内地一个文工团招走了。一个个音符从他那纤细敏感的指间飞出,《良宵》《牧歌》《新春乐》都是他的保留曲目。只是两个半月后,一顶大右派的帽子莫名其妙地飞到了他的头顶,提琴被砸,他被下放农场监督劳动,砸矿石、挑煤渣、开荒种地。八年的劳动,饥荒贫病没有让他趴下,而他纤长的十指却已肿大变形,伤痕累累,布满老茧,再捧提琴时,他的惶恐陌生只化作一声轻叹。
  ③几乎是从头学起,几乎是再攀登了回云顶天都。他的琴声不复八年前的华丽,却喑哑深沉,凄清渺远,摄人魂魄。重登舞台,再拉一曲《梁祝》,二十五分钟的曲子,他像拉了一个世纪。雷鸣般的掌声里他几乎晕厥过去。
  ④他成为重放的鲜花,他成为音乐的使者。只是再一次让他承受断弦之痛的却是相濡以沫的爱人,他毫不犹疑地放下了提琴,悉心照料缠绵病榻八年的妻子,直至她“化蝶”而去。
  ⑤他复又漂回这座小岛,这座留下过他童年啼哭和脚印的小岛,这座据说是音乐的岛。他独自居住在他母亲留下的山顶上一座年久失修的洋楼里,这里的浪涛都鼓荡着音乐,这里的空气都充满馨香,这里的佳木葱茏最善于倾听。清晨鸟儿的啁啾是他的定时闹钟,夜晚,他要么下山面朝大海拉两个小时的琴,要么在他的小屋里调弦试音,蟋蟀、四脚蛇都会摇头晃脑地跑出来倾听,它们是他的听众。小小的琴岛是他诗意的栖息地,是他随心所欲、不眠不休、无拘无束、无人喝彩的舞台。
  ⑥没有人知道这个经常不刮胡子,不打领带,趿一双沙滩鞋的流浪乐手的故事,人们只依稀仿佛听过那天籁般的琴声。这个现代的鲁滨逊,偶尔也带几个学生,时不时友善地指点路边卖艺乐手的指法,兴致高时还会即兴拉上一曲。
  ⑦他与众不同的琴声夜夜在孤岛上响起,有几分落寞,几分遗世独立。这是一个孤岛,一个流浪艺人的精神高地。
  ⑧是的,这里是琴岛,这里不是维也纳。但他是琴岛上唯一的莫扎特。
  (选自南方出版社《时文选粹·锐利小小说》)
  1.阅读全文后,简要叙述文中“他”的生平经历。
  2.文中加点的“化蝶”的实际含义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3.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体会其深刻含义。
  (1)二十五分钟的曲子,他像拉了一个世纪。(2)是的,这里是琴岛,这里不是维也纳。但他是琴岛上唯一的莫扎特。
  4.由“这个现代的鲁滨逊”,你会想到     (作者)写的《      》,其主人公鲁滨逊就曾经因为海难而在荒岛上生活了很多年。
  5.小说中的人物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小说阅读参考答案
  Ⅰ中考试题精编
  (一)1.示例:①原标题好,因为对弟弟的照顾并未完结,强调这种责任的持久性,突出了哥哥对弟弟的手足深情和高度的责任感。②改后的题好,突出了哥哥六年如一日付出的艰辛,强调"不容易",难能可贵。 2.飞快地往回跑(或"跑",或"扯开喉咙喊") 跳进河里(或"跳") 一边穿衣服一边向医院跑去(或"跑") 3.内容上表现出哥哥对弟弟的悉心呵护,不离不弃,突出人物品质,使文章主题更鲜明;结构上与前文第一次对话相呼应(或前后照应)。 4.A(第一人称,"我"是"哥哥"行为的叙述者、见证人)
  (二)1.付 副(符)2.(1)渲染国际街坊节的气氛,突出其意义不同寻常。 (2)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引出下文升国旗的故事。 3.比喻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日黄昏的短暂 4.因发现广场上没有中国国旗而气愤 因自己没有国旗而焦急 5.B6.略
  (三)1."精神":人穷志不穷,坚守着朴素的生活和朴实的情感。"教训":人是容易改变的,人心难测,尤其在这个物化的社会;真诚的帮助得不到真正的理解。(意思相近即可) 2.不可。理由:①"一只土碗"作为小说的线索贯串始终,小说的情节都围绕它展开;②以"一只土碗"为标题,寓意含蓄,可以引起读者兴趣;③以"转变"为标题,过于直白,不够含蓄。(意思相近即可) 3.示例略。答题要求:①紧扣文本,有的放矢;②叙评结合,言之成理;③语言畅达,表述清楚。
  (四)1.上台领奖,没有其名,校长暴怒,同学嘲笑。 2.渲染气氛,为下文写他被同学捉弄而上台领奖的情节作铺垫。 3.对班主任的疏忽深感遗憾,并流露出不满和埋怨。 4.对班主任心怀感激,为自己未理解他的良苦用心而愧疚。 5.是一个机智、善良、宽容的人(或:有丰富的教育经验,能呵护学生心灵的好老师)(能答对其主要品质即可)
  (五)1.(1)说明儿子是病重中的父亲唯一的骄傲和强有力的精神支柱,表现出儿子在父亲心中的分量之重,父亲对儿子寄予的希望之大。(2)表现出望龙在突然得知父亲病逝的噩耗之后无法抑制的悲伤和愧疚之情。 2.要点:(1)望龙父亲在临近清明时去世,葬礼在清明举行,主要事件发生在清明这天。(2)清明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民间祭祖、扫墓的日子,这里以"清明"为题,营造了一种阴冷悲凉的气氛,切合作品内容和主题。 3.文章有三处写到了张老师:(1)当望龙叔叔向张老师请假时,他迟迟疑疑吞吞吐吐地说:"本来是可以多请几天假的,可是明天下午安排了语文模拟考试……"(2)他告诉望龙父亲病故的消息时,首先强调学习的重要,并把望龙父亲的死看成是一种"干扰";面对悲伤的望龙,还平静地朗诵古训,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不足为怪。(3)当望龙沉浸在悲痛之中不愿返校时,张老师劝慰他:学习比什么都重要,不能感情用事,因小失大。由此可见,张老师对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视学生分数高于一切,视学生前途高于一切;同时,他又是一个严重忽视人伦亲情,忽视学生情感培养和价值观引导,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人格被扭曲了的典型人物形象。(能联系某一处内容具体分析,且能辩证看待张老师形象即可) 4.此处的空白显然不仅仅是试卷上的空白,它还喻示了另外两个方面的空白。(1)亲情的空白。所有亲人的关心只是为了望龙能考出好成绩,这不是一种完整的和真正意义上的亲情,而是一种畸形的亲情。孩子在这样的亲情包围中,会逐渐失去那份纯朴的也是最可宝贵的情感。(2)教育的空白。应试教育导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视分数为命根,却迷失了教育的终极价值,不明白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培养个性健康、情感丰富、人格完善的真正意义上的人。(能选择某一方面谈感受即可)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2017中考考点梳理二十一:文学作品阅读 小说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中考  文学作品  小说   中考复习资料,中考复习计划,中考复习方法,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中考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