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高考文言文、古体诗歌类满分作文汇编(1)
怀王于冥冥之中,定当后悔不迭,特以为情乃理之末,而理为情之始也,理从情而家不立,则国不治,则天下难平,情从理,则行路之人,可为骨肉之亲,邂逅之人,可助成大事,岂不如此哉?
【点评】立意切题,分析政治与感情的关系精辟;全篇用文言文写就,且文笔流畅,标点准确,显示出雄厚的古汉语基础知识;熟悉中国历史,把古代人物与现代人物结合起来对比,提升了主题;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自然结合进文章,生动感人,乃历年来很好的文章。《史记》里,司马迁为屈原和贾谊合写一传,可见这两位历史人物相似之处颇多,此文作者即以“贾公”开头,贴切而自然;而“我”的作赋,则顺理成章。主体部分紧紧围绕“以感情亲疏作为用人的标准,必将造成历史悲剧”这一中心,纵论历史,深入剖析,很具说服力。娴熟的文言笔法,读来韵味十足。文中可见《屈原列传》《谏太宗十思疏》《伶官传序》等课文的影子,足见考生对语文课本是熟悉的,文言基础知识掌握牢固,运用灵活,相关历史知识掌握也很不错。从对“赋”这种文体的要求来说,且不说汉赋,就是唐宋的赋,句式和声韵都应该“合律”——即多用骈句并讲究平仄。而这首赋在形式上还不大像,因为作赋太难,考生在考场上能作到这个程度就难能可贵了。不过后来者的借鉴宜审慎一些。
4、2004年:《戍妇歌》
作者自述:这是2004年高考全国卷Ⅱ的考试作文,作文要求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我在贵州省织金县参加了这一届的高考,以这篇“古诗体”的诗歌《戍妇歌》获得满分。本人从小就对旧体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一直以来坚持学习并且尝试着进行创作,至今写过百余首不同体裁、风格的旧体诗词作品。鉴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且希冀与志同道合的人把我们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下去,在此,谨把这首有幸获得高考满分的“古诗体”作品《戍妇歌》录下来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