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应试对策
“折柳”这首曲子寓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2.题目开口面大,可自选角度切入。
请看下题:
阅读下文,试从一个角度切人,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2002年上海试题)
虞美人·听雨 蒋 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解答此题,不要面面俱到,围绕一点写即可。例如从内容、形象、线索、语言风格等等方面均可。
参考答案:
①从谋篇行文的角度看,这首词是从旧日之我写到今日之我,在时间上为顺叙;但它的写作触发点却是从今日之我想到旧日之我,在时间上是逆推上去的。词中居主要地位的应当是今我,而非旧我。因此,词中的三幅画,是紧密相连的,当我们读到第三幅画时,只会感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这样一个极其单调的画面,正表现出画中人处境的极端孤寂和心境的极端萧索。他在尝遍悲欢离合的滋味,又经历江山易主的巨大变故后,不但埋葬了少年的欢乐,也埋葬了壮年的愁恨,一切皆空,万念俱灰,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虽然感到雨声的无情,而自己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词的结尾,以“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样两句无可奈何的话,总结了他“听雨”的一生。
②从线索的角度看,这首词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词的上片感怀已逝的岁月,下片是慨叹目前的境况,它按时间顺序,由少年写到壮年,再写到老年,写了三个不同时期的不同环境、不同生活和不同心情,而以“听雨”作为一条贯串始终的线索。
③从组材的角度看,作者非常高明。作者的一生是在战乱年代中度过的。这首词正是他的忧患余生的自述。其写作的高妙之处在于:作者没有用抽象的叙述来进行概括,而是从自己漫长的一生和曲折的经历中,截取了三幅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的画面,通过它们,形象地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其概括本领是极其高明的。
(三)答题的格式
1.先观点后理由
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请看2004年高考浙江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A.游子思归乡。「前为观点,后为理由」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B.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C.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2.先分后总式
答题时,先分说后总说。例如,解答2003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有一考生这样作答:
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和“冷”二字绘声绘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两字的妙处。先分说」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结合全诗的意境分析其妙处。再总说」。「此答案从用词之妙分析其效果」
3.先总后分式
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请看2004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参考答案:
“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先总说」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后分说」
4. 分点作答式
答题时,分成几点,列出答案。请看2004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 绿绮:古代名琴。 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参考答案:① 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② 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典例精析
「例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4年高考全国卷一)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解析」此题选择的是比较常见的一首七言绝句——张籍的《秋思》,并且举出了王安石的评价,也算是一种提示。6分共两问,设问指向明确。第一问“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有些考生可能对“细节”有点陌生,实际上就是指后两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所体现出的思想活动和行动表现中的“行动”——“又开封”:“析”至少应该解释一下含义。第二问“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问得平常朴实,学生容易回答出来:作者开封,显然是查看这封因时间“匆匆”、托行人捎转的书信中是否有遗漏的内容,以便再补写上,千言万语,惟恐漏掉了一句,从而显示出了作者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深切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寻常的)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例二」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高考湖北卷)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解析」
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好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
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第一问2分。只要说出所选择的字的好处即可,不要求说另一个字的不好。如有学生比较了高下,或认为两字都好,且言之成理,也应给分。但只说哪个字好,或两个字都好,没有回答为什么,不给分。第二问4分。解释意思2分。把晨光说成夜景扣1分。舟次镇江是看不见海的。古人用“海”字与今人不同,此处不要求落实,故“海”字不设扣分点。分析情景关系2分。
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应试对策
- › 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应试对策
- › 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常考题型答题思维指导
- › 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考试题1
- › 各地高中2017届模拟试题语文熟语3
- › 1997——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解析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 › 各地高中2017届模拟试题语文熟语2
- › 全国各地高中2017届模拟试题分类精编选用、仿用和变换句式02
- › 全国各地高中2017届模拟试题分类精编选用、仿用和变换句式01
- › 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语文期中试题
- › 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语文期中试题参考答案
- › 各地高中2017届模拟试题语文熟语4
- › 全国各地高中2017届模拟试题语文熟语5
- › 从2017年高考作文看2017年命题走向
- › 2017年杭州中考试题及答案(三)
- › 2017年杭州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 › 2017年杭州中考试题及答案(二)
tag: 诗歌鉴赏 高考复习资料,高考复习计划,高考复习方法,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考复习资料
栏目导航
- ·怎样解读现代文比喻句的含义
- ·快速破解语病的二十八心法
- ·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应试对策
- ·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常考题型答题思维指
- ·高中第一册(读本)文言文译文
- ·高考语文常考成语在报刊杂志应用举例2
- ·新惯用语精编及详解(共收集112个)
- ·经常被用错的二十个成语
- ·有关三国故事和人物的歇后语
- ·各地高中2017届模拟试题语文熟语3
- ·“选用、变换句式”专题教案
- ·1997——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解析选
- ·高中文言文教学与成语积累卡片
- ·各地高中2017届模拟试题语文熟语2
- ·全国各地高中2017届模拟试题分类精编选
- ·全国各地高中2017届模拟试题分类精编选
- ·高考成语使用中常见错误类型以及对策
- ·广告中的成语
- ·广告中的成语变异
- ·有关四大名著的歇后语
- ·高考成语题设误类型解析
- ·易混成语字形比较
- ·正确使用实词教案
- ·高考语文之每日快餐(1-3)成语识记
- ·议论文主体段训练之一----学会写作
- ·叙述描写类(小说为主)作品的阅读
- ·高中语文知识点梳理(应试精华版)
- ·每日快餐_字词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