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诗句赏析
出自唐代诗人祖咏的《望蓟门》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赏析
蓟门在今北京附近,唐时是防契丹的前线重镇。这里历史上曾有过"黄金台拜将"的故事,眼前又是浓浓的军事氛围,因而祖咏只一"望"便生出许多既独特又很易得人认同的情思。
全诗从"望"字着笔。第一二句是"望"的背景,三四句是"望"中所见,五六句却是"望"中所想象,七八句是"望"中的感慨。
"惊"字只应作大受震撼解,不是害怕。圈定这特殊感觉有利于读者和作者进行心灵上的交流。祖咏当年纯粹是个热血青年,他正是用了热血青年的"思维之眼"才"望"出些独特的意象来的。
"笳鼓喧喧",是造成"惊"和"望"的源起,也是传达边区氛围少不了的一笔。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次联,积雪泛寒光,风吹旌旗动,是眼前景,但扯到"万里""三边(幽州,并州,凉州,包括从东北到西北几千里边疆)",是必须用"思维之眼"才看得到的,显出诗人对边庭形势的了解使其产生独特的生命体验。那种苍莽的气势建筑在真实的感觉上,很动人。其中"寒""曙"两字颇重要:它们传达了一种既含杀气又有点莫名兴奋的情态。
第三联,"思维之眼"有更深入的透视。"沙场"固然在眼前,而"烽火"却不见得是当时所见,祖咏只是从"沙场"立刻联想到了"烽火"。"烽火"而"连胡月",则更带着不知多少年月积叠下来的血腥味和凄清。不过,作者并不想过分渲染凄清,所以立刻换了个角度,去"望"蓟城的地势:"海畔云山拥蓟城"。《左传》记晋楚城濮之战前,晋文公的谋臣主张坚决开战,说:"表里山河,必无害也!"蓟城后有大海,周围云山簇拥,同样是个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塞。--当然,这层意思只在作者潜意识里起作用,下笔写来不见有半点理性思维的痕迹。写景能写出潜意识作用下的特殊感觉,这是高手。古人所说"潜气内转",大抵指此而言。
末联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投笔从戎":东汉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叹说,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后来果然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第二个是"终军请缨":终军向皇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归附,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祖咏用了这两个典故,意思很明白,更有豪气顿生之感。
盛唐,既有如祖咏一般的热血诗人,也有迹近"老油条"的诗人在写边塞诗。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诗句赏析
tag: 万里 《描写冬天的诗句》赏析,《描写冬天的诗句》赏析大全,语文教学 - 古诗词阅读 - 《描写冬天的诗句》赏析
栏目导航
-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诗
- ·《其馀七匹亦殊绝,迥若寒空动烟雪》诗
-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诗句赏析
-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诗句赏析
-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诗
-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诗
- ·《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诗
-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诗句赏析
-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诗句赏析
-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诗
-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诗
- ·《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阴沉飞雪白》诗
-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诗句赏析
-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诗
-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诗句赏析
-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诗句赏析
-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诗句赏析
- ·《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
-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诗
-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诗句
-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诗句赏析
-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诗
-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诗
-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诗
-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诗
-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诗句赏析
- ·《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诗句赏析
- ·《寒风吹日短,风浪与云平》诗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