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初中语文初中诗词赏析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浏览次数: 115次| 发布日期:12-29 13:46:31 | 初中诗词赏析
标签:初中语文诗词赏析大全,毛泽东诗词赏析,http://www.350xue.com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鉴赏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指鉴赏其表达方式、结构形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   一、鉴赏表达方式   古代诗歌中有叙事、描写、议论和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和抒情是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   1.描写。常用的描写方法有:   (1) 动静结合   在写景状物的诗词中,孤立的描写静态景物或动态景物,往往给人留下的印象不够深刻,如果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以静写动、或以动衬静,就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例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画面描写注意到近与远、高与低、声与色、动与静的搭配,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2) 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如: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 “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突出了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   (3)虚实结合   这是诗人用现实的景或事同想象的景或事互相映衬,抒发同一种感情的表达技巧。这里,“实”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直观性,“虚”的最大特点是它的想象性。两方面巧妙组合,“实”便成为引发“虚”的基础,“虚”便成为“实”的延伸。因此,虚实相生,也就产生出很好的艺术效果。这种手法在古诗词中是常用的。   如: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的第一句一问一答,既写出了朋友的思念与期待,也写出了人的惆怅与无奈。紧接下来,诗人描写了“巴山夜雨”的景象。这句看似无关的话,实际上是景中有情。诗人就是想借此来表现出当时他客居异地的孤独寂寞,绵重不已的愁思和对朋友的渴切思念之情。接下去在诗的第三、四两句中诗人展开想象,想象有一天两人聚首交谈,而谈话的内容却又恰恰是今夜巴山听雨、吟诗寄远的情景。这样全诗一下子摆脱了低沉抑郁的感伤情调,在一定程度上排解了朋友的失望和诗人的惆怅,突出了两人之间的真挚深厚的友情。这首诗的主旨如水落石出,清晰可见。   2.抒情: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以及寓情与景,寓情于物。   (1)直接抒情:   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物所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   例如: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两句写诗人登鹳雀楼远眺的景色:一轮落日依傍着远山渐渐落下,黄河滚滚而来,流归大海。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积极进取、高瞻远瞩的情怀。   (2)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古语就鲜明地讲出了景物描写和感情抒发之间的紧密关系。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等多种形式。   如:“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作者通过描写恋花飞舞的蝴蝶,自由歌唱的娇莺抒发了对大好春光的喜爱之情。再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二、鉴赏结构形式   一般诗歌虽然篇幅不长,但也讲究起承转合,讲究首尾照应,讲究过渡,讲究伏笔等等。鉴赏诗歌的结构形式要从这些具体的结构特点入手。   1.首尾照应:即开头与结尾的照应。   如: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平,诗人在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全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2.层层深入:即诗句内容一层比一层深入。   如: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诗人先写自己坎坷的遭遇,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紧接着写对亡友的怀念,以及对岁月变迁的感叹,使愤激之情进一步深化。又写了自己的沉沦和新贵的得势,使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最后,诗人并不消极悲观,要振奋精神,积极进取,投入生活,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层层深入,言简意深。   3.先总后分:即先总写后分写。 曹操《观沧海》(见前)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写的是俯瞰沧海的全景;“树木”、“百草”二句写的是静景,是近看所见之景,是特写;“秋风”、“洪波”二句写的是动景,是远观所见之景,描写先总后分,由近及远,一静一动,有力地刻画了大海的壮阔,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伏笔。   4.先景后情:即先写景再抒情。杜甫《春望》(见前)前四句写景,描绘出国都残破,满目凄凉的景色。后四句直接抒情,诗人忧国思家,内心充满了离愁。   5.过渡: 即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的句子。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是说,既然天上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好,这里所谓“人间”,即指做地方官而言,只要奋发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这样想通了,他仰望明月,不禁婆娑起舞,表现出积极的乐观情绪。这样由出世之想过渡到了入世情怀。   6.铺垫: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如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作者一反常调,“我言秋日胜春朝”使人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为下文赞美秋日做了铺垫。   7.伏笔:先设伏笔,后文在交待照应。“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李 白 )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 “不及汪伦送我情”,以对比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三、鉴赏修辞方法   古代诗人最喜欢用各种修辞方法来加大诗歌的表现力,增强诗歌的感染力。鉴赏时,我们要从具体的修辞效果来分析欣赏。   1.比喻: 比喻就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的地方,借一事物来说明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是把要表述的事物写的具体生动,使人如身临其境、耳闻目睹。一般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而且可以节省笔墨,使语言精炼。   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见前)的最后一句是“一片冰心在玉壶”,这里的“冰心”“玉壶”都是喻体,本体是诗人的高洁品行。诗人通过这个具体形象的比喻表述了他的志趣和自信,也使我们通过这个比喻仿佛看到了他--王昌龄那表里如一、光明磊落的高洁伟岸的形象。   2.夸张: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作者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写,而读者看后不仅不觉得不合理,反而觉得悦耳有趣,这种修辞方法就是夸张。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可夸大言者的语言气氛,启发对方的想象力,从而突出要说的意思。   如: 早发白帝城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诗中极言舟行似箭,而其行速之快,如按照实际情况来看,那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但我们读后非但不疑,反觉妙哉。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里的“言过其实”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当时在流放途中遇赦后的那种喜悦之情,仿佛看到了诗人那喜出望外心花怒放的神态。这就是夸张的修辞方法产生的艺术效果。   3.拟人:就是把没有思想感情的事物当做人来写,赋予它们以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动作,使事物人格化。 这种方法可以让静的变成动的,呆板的变成活泼的,无性格的变成有性格的,可以收到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   如: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后两句中“排闼”、“送青”,把自然的风景拟人化,让它们也来同勤劳的主人一起分享欢乐。生动传神。   4.借代: 就是借用与本体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事物的名称来替代本体事物的名称的表达技巧。恰当地运用这种方法,能以鲜明地突出本体事物的特征,启发读者的联想。   如: 江南春绝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诗的第一、二句描写了江南春景,其中的“绿”、“红”就是用叶与花的颜色特征来代指叶与花,这样写的目的就是要突出叶与花的鲜艳的色彩,增添画面的鲜活美感。   5.对偶:是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的修辞法。 对偶的句式看起来整齐美观,读起来节奏铿锵,便於记诵。如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杜甫《绝句》中“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如: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中前三句纯用名词组合,形成排比,构成典型环境。   7.反复:指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如:李清照《如梦令》 “争渡、争渡”,把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寻找到出路的焦急心情表现了出来。   8.象征:象征是指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能深入浅出地表达精深的意蕴,常常能收到饶有意味的审美效果   如: 饮 酒   陶 潜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中的“飞鸟”可以说就是向往自由隐逸生活的陶渊明的化身……象征能使文章的意蕴更丰富,内涵更深刻。   9.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如:《观沧海》中“日月之行”、与“星汉灿烂”的“行”、“灿烂”互补见义。   四、鉴赏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不同,表现手法指的是诗人为了达到自己的创作目的,运用各种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它是技巧和方法。   1.赋比兴:是《诗经》创作的表现手法,赋为铺陈,比为比喻、比拟。兴为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如: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以雌雄和鸣的雎鸠起兴,以采摘荇菜为比,以琴瑟钟鼓作结,叙述了“君子”对“淑女”的苦苦追求,描述了周代贵族社会的一个理想的婚姻模式。   2.用典:即在古诗词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古诗词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以冯唐自比,企盼有朝一日得到信任和重用,戍边杀敌,报效朝廷。   3.衬托:“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称反衬。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4.对比:目的是突出一方。李白《早发白帝城》中“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和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表现舟行之迅速,心情之愉快。 杜甫《春望》中“国破”与“山河在”,“城春”与“草木深”,亦即国家破亡与山河依旧,城春之明媚与景象之荒芜,两相对照,加深了情感。另外,“国破”的颓壁残垣与富有生气的“城春”对比强烈,从而表现了作者对国破家亡的无限痛惜之感。   5.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如李贺《雁门太守行》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争的残酷。   6.托物言志: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歌以人格化的手法写石灰的采石,烧石,泡用过程,托物言志,表达出诗人宁受千种磨难万般艰险甚至生命,也要保持节操,留取人生之清白。   7.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如: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情景交融,写出了女主人多愁善感,怜花自怜的性格情态。结尾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画龙点睛,形象概括了全篇词意,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与心境氛围显得十分协调。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如: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人通过对夕阳野草、燕子易主的描述,深刻地表现了今昔沧桑的巨变,隐含着对豪门大族的嘲讽和警告。诗人从侧面落笔,采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加以表现。语言含蓄,耐人寻味。   9.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尾联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   10.欲扬先抑:所谓欲扬先抑,是指本要大力颂扬的对象,而落笔开始却贬抑它,批评它。前文的“抑”,是为了反衬后文的“扬”。   如: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履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11.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12.想像: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以想象兄弟们发现登山插茱萸少了一人,表达诗人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之情。。   13.语序倒置:古诗常用倒装句,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的“归浣女”、“下渔舟”,是“浣女归”、“渔舟下”的倒装;杜甫《蜀相》“两朝开济老臣心”中的“两朝开济”,是“开济两朝”的倒装;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是写诗人晚上赶路,在溪桥拐弯时,忽然看见以前熟悉的社林边的茅店,将“茅店”置前加以突出,表达诗人对它怀有特殊感情,这是不大容易看出的倒装。   五、鉴赏艺术风格   诗歌的艺术风格是多种多样的,每首诗有每首诗的艺术风格,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艺术风格。下面我们就鉴赏主要的几种艺术风格。   1.雄壮浑厚:指力量至大至刚,气势浑厚磅礴。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气呑宇宙,气度豁达,气慨恢宏,气宇轩昂,气势浩瀚,气魄雄伟。如曹操的《观沧海》、唐代的边塞诗等。   2.豪放旷达:即刚健有力,气势雄壮,疏狂不羁,通脱豁达。如李白的诗歌、宋代豪放派的词作等。特别是苏轼的词,是豪放和旷达的典范。有雄才大略而又怀才不遇的苏轼,既要坚持不苟合随俗,又要随缘自适;既要“尽人事”,又要“知天命”,使其性格中带有“豪放”、“旷达”的特征。   3.冲和淡泊:含有闲逸、静穆、淡泊、深远的特点。王维的山水诗有闲、静、淡、远的特点,他是冲和淡泊派大师。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鸟鸣涧》)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人间的纷争,没有外界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只有山水花鸟的生机。   4.沉郁悲慨: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以及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杜甫的诗,为浓郁之极至。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陈子昂的诗,就以悲慨而驰誉诗坛。《登幽州台歌》是最激动人心的悲慨之诗。   5.婉约含蓄: 就是以委婉曲折的手法来抒发含蓄微约的感情,简言之即“曲径通幽”。婉约派词人是其代表。如李清照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词借雨后春晓与侍女的对话,体现主人公爱美惜春、珍重光阴的情怀。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们必须在熟读诗歌、初步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要求,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仔细辨别,认真品味,深入领悟,再根据每种表达技巧的特点及作用,结合具体的诗句,做出合理而准确的鉴赏。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技巧  诗歌鉴赏   初中诗词赏析,初中语文诗词赏析大全,毛泽东诗词赏析,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初中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