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初中语文初中文学常识最悲壮的战斗-读《雁门太守行》

最悲壮的战斗-读《雁门太守行》

浏览次数: 215次| 发布日期:12-29 13:46:31 | 初中文学常识
标签:文学常识大全,初中文学常识,http://www.350xue.com 最悲壮的战斗-读《雁门太守行》,

  作者:安徽省宣城市第十二中学杨和平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其诗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像,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被称为“诗鬼”。《雁门太守行》是诗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对这首诗歌内容的理解,存有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是在写叛军与守城将士之间的战斗,前四句写白天战斗(也有观点认为在写对峙和练兵),后四句写守城将士半夜突袭,“半卷红旗临易水”的是突袭的守城将士。第二种观点认为写了三支部队,前四句写守城将士与叛军之间的战斗,后四句写朝廷驰援的部队,“半卷红旗临易水”的是朝廷驰援部队。对于这种争议,由于难寻确切的历史资料,我们权且将之搁置,这并不影响我们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是一场“最悲壮的战斗”。

  ㈠这是一场怎样悲壮的战斗。这场战斗之悲壮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氛围凝重。深秋时节,边塞寒地,黑云压城,角声满天,胭脂凝紫,给人一种透不过气来的压迫感、紧张感和沉寂感,这种氛围让人顿生悲壮。二是时间漫长。这场战斗开始时是“黑云压城”,打到“甲光向日”,再到“凝夜紫”,夕晖掩映,到了半夜“霜重鼓寒”时,战斗仍在继续。三是死亡惨烈。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也没有直接交代双方阵亡人数,只一句点染“塞上燕脂凝夜紫”,便写出了战斗之惨烈。“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语义双关。“燕脂”即“胭脂”,深红色。从现实看,长城附近的泥土多紫色,作者用这一句是在写环境,营造凝重的战斗氛围。从战斗结果看,这一句又一语双关,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塞上胭脂”便是指“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傍晚的夜幕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片紫色。一个“凝”字,写出流血之多,颜色之重,牺牲惨烈。这是一场悲壮的战斗,其氛围凝重,时间漫长,死亡惨烈,都给人以震撼。

  ㈡作者怎样表现这场战斗的悲壮。作者在表现这场战斗的悲壮时,有四点值得我们一一琢磨。一是精选动词。例如,诗人精选动词“压”、“摧”写叛军的来犯之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就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表现了出来。而“摧”字,进一步刻画了敌军的势不可挡,以致“城欲摧”。这样的“压”和“摧”,壮观而让人悲愤、悲痛。二是描写色彩。战斗悲壮的场面,诗人还通过鲜明的色彩去表现。例如“黑云压城城欲摧”中的“黑云”一词,既从色彩上写实,写天气乌云密布,又是双关,暗示敌军众多,这个表示色彩的词,写出大军压境的危机形势。“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句写“将士的铠甲迎着太阳闪着金鳞似的光”,与上句写“黑云压城”形成强烈对比,我军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阳光照射,金光闪闪,甚是壮观。“黑云压城”与“甲光向日”,两军对峙,场面宏大,一场血流成河的战争即将开始。“塞上燕脂凝夜紫”是一种凝重的色彩,是在写战争结果的悲壮。“半卷红旗临易水”中的“红色”,是苦寒中的希望,与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风掣红旗冻不翻”异曲同工。三是诉诸声音。诗人有两句描写诉诸听觉。一句“角声满天秋色里”用“声之震撼”表现悲壮。深秋时节,落木萧萧,冷风猎猎,号角声响彻天宇,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一个“满”字,既写出了战争规模的宏大,也表现了两军拼杀的惨烈。透过这秋色里“满天”的“角声”,我们听到了万马嘶鸣,听出了英勇杀敌的悲愤和豪气。另一句“霜重鼓寒声不起”用“声之低沉”表现悲壮。寒秋深夜,霜重风劲,一个“重”字,把寒冷描摹得有斤有两,气氛低沉。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使“声不起”,也要击鼓助威,投入战斗。这是何其悲壮之举!四是巧用典故。诗人用了两个典故来表现战斗的悲壮和将士们的报国热情。一个是“临易水”,“易水”既点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会像荆轲一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怀一腔豪情,做好了为国捐躯的准备。另一个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受朝廷重用的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这是一场最悲壮的战斗。诗人精选动词,描写色彩,诉诸听觉,巧用典故,避免正面战场,却又将战斗写得惨烈而又悲壮,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最悲壮的战斗-读《雁门太守行》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战斗   初中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大全,初中文学常识,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初中文学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