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初中语文初中同步辅导八年级下同步辅导八年级下教参:岳阳楼记

八年级下教参:岳阳楼记

浏览次数: 817次| 发布日期:12-29 13:46:31 | 八年级下同步辅导
标签:八年级下同步学习,初中语文学习,http://www.350xue.com 八年级下教参:岳阳楼记,

二、联系上下文,解释划线的词的意义或用法。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在诵读感悟的基础上,掌握一些常见实词的意义或虚词的用法,逐步加强文言词汇的积累。

1.重修岳阳楼(乃:表示两事相承,可译为“于是”“就”“便”。)

2.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

3.此则岳阳楼之大也(观:景象。)

4.国怀乡,忧畏讥(去:离开。谗:说别人坏话。)

5.心旷神怡,宠辱忘,把酒临风(偕:一起,一同。)

6.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

三、思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把你的认识写成一段文字,与同学交流。

设题目的是为了启发学生深入理解这句名言的内涵,并体会其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有的启示意义。教师可参考“课文研讨”部分给予必要的指导。

教学建议

这篇课文可用两课时教读,具体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师可自行探索,总之要以诵读、感悟为主,以检验学生是否理解本文精邃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语言为核心。下面的做法仅供参考。

一、结合“有关资料”部分的作者逸事引出话题,并参考“课文研讨”部分简介本文的立意和构思,介绍有关创作背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并结合练习第一题的完成,研讨课文的重点难点问题。

二、参考“课文研讨”及“有关资料”部分的赏析文章,指导学生领会本文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在此基础上要使学生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诵或背诵。教师对学生的误读或语气的轻重缓急给予必要的指导,并结合练习第三题的完成,重点掌握文中一些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三、参考“课文研讨”部分,结合练习第三题的完成,组织学生集体讨论本文的核心议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语的含义,可就其在文中、在作者政治理想中、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等多方面的意义进行研讨。允许求大同,存小异,要鼓励创新思维,但不提倡标新立异,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教师可对学生有代表性的观点作一些评析,旨在鼓励学生独立研讨问题。

四、如果图书资料(包括音像资料)和教学时间允许,可以围绕有关岳阳楼的人文景观或自然景观作一些综合研讨,扩大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广度,让他们在一个宏观的文化背景中理解课文,并借鉴古人感受自然、抒发情感的方式,尝试写一点抒情文字(诗歌或散文均可,白话与文言亦不限,可自由选择)。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苏州吴中区)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死后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两岁丧父,和母亲随继父(为小官吏)四处迁徙。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庆历元年(1041),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采取屯田固守策略,巩固边防,使西夏不敢进犯,当时边塞流行着“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话。庆历三年(1043),任参知政事,提出十项政治改革方案,为守旧派所不容,遂外放任州、邓州、杭州、青州等地知州。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二、范仲淹逸事(王耀辉)

范仲淹在进士及第步入仕途之前,其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大体是在攻苦食淡的艰难生活中度过的。景德初,仲淹随继父至淄州(今山东淄博),就读于长白山澧泉寺,每日里只以粟米熬粥,待冷凝之后分为四块,早晚各吃两块,至于佐食的菜肴,就更谈不到了,常常只能“断数茎,入少盐以啖之”。二十三岁时得知身世,感泣辞母,只身赴南都应天府(今南京)书院,其后直到进士及第,更是过了五年的“人不能堪”的苦读生活。据仲淹《年谱》,仲淹在应天府书院“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或昏怠,以水沃面。往往粥不充,日昃始食”。《宋史》列传第七十三记仲淹这一段时间的生活,与《年谱》所记也大体一致。其实,即使进士及第步入仕途之后,相当一段时间,他的生活状况也并没有太大的改变。晚年在《告子弟书》中仲淹回忆这一时期的生活时就谈道:“吾贫时与汝母养吾亲,汝母躬执,而吾亲甘旨未尝充也。”这应该是确实的。天禧元年徙集庆军节度推官离开广德时,仲淹无一点积蓄,只得卖掉唯一的一匹马以充行资。

(选自《范仲淹:忧乐人生》,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三、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一湖。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广无边;早晴晚阴,气象万千。这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然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湘,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辰都隐藏起了光辉,山岳也潜伏起形体;商人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的天色暗下来了,虎在咆哮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产生被贬离京、怀念家乡、担心诽谤、害怕讥讽的情怀,(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万里碧绿;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五彩的鱼儿(在水中)畅游;岸上的芷草和洲上的兰花,茂盛并且青绿。偶尔或许大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在湖面上闪着金色,月影映入水底,像沉潜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这样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光荣和屈辱都被遗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是喜洋洋的欢乐啊。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为外界环境的好坏或喜或忧,也不因为自己心情的好坏或乐或悲。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在野),则替君主担忧。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民也忧虑。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一定会说“比天下人忧虑在前,比天下人享乐在后”吧。啊!(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四、岳阳天下楼(吕雅贤)

岳阳楼为岳阳城西门城楼。它屹立洞庭湖畔,枕巴山,瞰洞庭,一派虎踞龙盘之势。岳阳楼自古与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因三国时岳州曾设为建昌郡,故又有“三昌古楼”之称。

岳阳楼始见于何时?清以前修志皆谓“莫详其始”。清同治《巴陵县志》始据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巴丘“郡城乃鲁公(肃)所筑”之说,推测“岳阳楼或曰鲁肃阅军楼”。光绪《巴陵县志》从之。后人亦多采此说。但亦有研究者持异议。熊培庚《岳阳天下楼》云:

鲁肃系东吴横江将军,驻守巴丘,自可能筑城楼。但所筑很可能为“谯楼”。周祈《名义考》云:“门上为高楼以望曰谯……古者为楼以望敌阵,兵列于其间,下为门,上为楼,或曰谯门,或曰谯楼也。”当时岳阳地当要冲,需筑谯楼以望水域敌船。且《三国志》载:孙权于“夏四月(赤乌三年)大赦,诏诸郡县治城郭,起谯楼,穿堑发渠,以备盗贼”。鲁肃屯守,正合此形势。故推测说鲁肃始修城楼(谯楼)可,而谓其修阅兵楼则不可。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八年级下教参:岳阳楼记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岳阳楼记   八年级下同步辅导,八年级下同步学习,初中语文学习,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初中同步辅导 - 八年级下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