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初中语文初中同步辅导九年级下同步辅导九年级下教参:热爱生命(节选)

九年级下教参:热爱生命(节选)

浏览次数: 931次| 发布日期:12-29 13:46:31 | 九年级下同步辅导
标签:九年级下同步学习,初中语文学习,http://www.350xue.com 九年级下教参:热爱生命(节选),

1913年,他的住宅“狼舍”即将竣工。社会党同志们不赞成他在党急需经费时挥霍巨资为个人兴建如此豪华的住宅。资产阶级更因这个出身低贱的穷小子竟爬到与他们平起平坐的地位而感到恼怒。就在他的“狼舍”竣工的那天晚上,这座宫殿般建筑竟会突然起火,顷刻间化为灰烬,至今也没有查明究竟是谁放的火。这件事对杰克的打击十分沉重,加上他与贝西离婚后不能得到女儿的爱,更使他痛苦万分。为了还债,他只能经常用喝酒、打吗啡针勉强支持自己写出能换钱的文章来。1916年元月,他退出了社会党,并在对待世界大战的问题上,他陷入了沙文主义的错误。当年11月22日,他因注射了过量的吗啡,抢救无效而与世长辞。当时报纸上说他的死因是“尿毒症”,但他的朋友厄普顿·辛克莱、他的医生以及日后为他写传记《马背上的水手》的欧文·斯通都说他是自杀的。

杰克·伦敦“四十年华付杳冥”使举世震悼,特别是千百万身居社会底层的读者更感到痛惜。杰克·伦敦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叛逆者,尽管他也有缺点、错误,但他热爱生活,自强不息,终生不屈不挠地与厄运搏斗,终于从苦难中崛起,在美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他的一生是一首非常动人的歌──生命的凯歌!

(选自《文学知识》1986年第2期)

二、拼搏蕴蓄着生命──杰克·伦敦和《热爱生命》(王鸣熊、剑波)

“……他从梦里慢慢苏醒过来,觉得有条舌头在顺着他的一只手舔去。他静静地等着。狼牙轻轻地扣在他手上了,扣紧了,狼正在尽最后一点力量咬进它等了很久的东西里面。可是这个人也等了很久,那只给咬破了的手也抓住了狼的牙床。于是,慢慢地,就在狼无力地挣扎着,他的手无力地掐着的时候,他的另一只手已经慢慢摸过来,一下把狼抓住。五分钟之后,这个人已经把全身的重量都压在狼的身上。他的手的力量虽然还不足以把狼掐死,可是他的脸已经抵紧了狼的咽喉,嘴里已经满是狼毛。半小时后,这个人感到一小股暖和的液体慢慢流进他的喉咙。……”这里所写的并非惊险小说,而是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中的一个情节。

短篇小说《热爱生命》是描写一个淘金者与饥饿、寒冷、恐怖和死亡作斗争的故事,表现出人战胜自然,生战胜死的积极思想。

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对这篇小说非常喜爱、赞赏,克鲁普斯卡娅曾经在回忆列宁时说过:“……在伊里奇逝世的前两天,我在晚上给他读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这本小说还放在他房间里的桌上。这是一篇很有力的作品。……伊里奇非常喜欢这篇小说。第二天他要我继续读杰克·伦敦的小说。”

杰克·伦敦是美国一位随着20世纪的诞生而崛起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人们称他为“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甚至誉之为“美国的马克思”。

在杰克·伦敦17年的创作生涯中,他一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一百五十余篇短篇,3部剧作,还有一些自传体作品以及随笔、论文、特写等著述。主人公基本上都是社会下层人民,如工人、童工、拳击师、淘金者、印第安人,作品所触及的问题有三个方面:揭露美国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及其腐败的政治机构;对资本主义社会苦难深渊中的劳动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主张用社会主义革命来改变美国的社会现实;抨击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思想。

《热爱生命》是杰克·伦敦1906年写的短篇小说,全文约一万五千多字。小说描写阿拉斯加的克朗代克河的一个孤零零的淘金者。在广袤的荒野里,他的惟一的同伴抛弃了他,他已经有两天没吃东西,并且迷了路,他的两脚早已皮开肉绽,鲜血淋淋,他的枪没了子弹,他的胃也失去了知觉,他已经筋疲力尽,不是靠两脚走路,而是用手脚在地上爬了,他吃的是雪水,睡在露天,雨雪淋湿了他。在荒野的六天六夜中,他仅吃了一二条水塘中银白色的小鲦鱼和四只刚出壳的小松鸡。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在他奄奄一息时,有一条病狼却时刻尾随着他,舔食着他留下的血迹,觊觎着他的肉体。最后淘金者用智力和毅力咬开了病狼的咽喉,凭着意志吮吸了病狼的血,并坚持着爬到了大河边。最后,他在大河边被几个科学考察人员救起,他在与大自然的拼搏中活了下来。

《热爱生命》没有离奇曲折的情节,没有轻松抒情的笔调,但却使人慨然以悲,欣然以喜。这是和杰克·伦敦的高超的写作技巧分不开的。

小说一开始就接触到主体部分,没有故事的开端和发展,而是从近高潮处写起。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是两个又累又乏的淘金者,然后其中一个走出画面,另一个则呆呆地站在荒野中。接着是一个特写镜头:淘金者环视了一圈荒野雪地,眼神状如受伤的鹿一样,显出了恐惧的表情,他的乱棕似的胡子在抖动,他的左脚踝受伤了,所以把沉重的包袱向左肩挪了一下,又一颠一跛地向前走去……他的目的就是要走出荒野,所以小说直接从这里起笔。

整篇小说没有告诉我们淘金者的姓名,也没有一句对话,但却给了主人公以生命,使他跃然纸上。原因之一是因为小说心理描写的细致真实。尽管没有花红柳绿,你追我逐,没有血流如注,打斗暗杀,但却真实可信,吸引读者。当他在沼泽边发现许多零乱的骨头时,他端详着这些骨头,它们已经给啃得干干净净,精光发亮,其中只有一部分还没有死去的细胞泛着粉红色。“难道在天黑之前,他也可能变成这个样子吗?生命就是这样吗,呃?真是一种空虚的,转瞬即逝的东西,只有活着才是痛苦。死并没有什么难过。死就等于睡觉。它意味着结束、休息。那么,为什么他不甘心地死呢?”我们也正是带着这个问题被作者的笔墨所吸引和感染的。

小说还极力描写了荒野的景色,从而为表现主人公的心情和小说的内容服务,如“他把周围的那一圈世界重新扫了一遍……到处都是模糊的天际线。小山全是那么低低的。没有树,没有灌木,没有草──什么都没有,只有一片辽阔可怕的荒野……”天空也是灰色的。“没有太阳,也没有太阳的影子。”在这样的荒野中,一只大棕熊又站在他的眼前,“发出威胁的咆哮”,狼也多起来了,“狼嚎的声音在荒原上飘来飘去,在空中交织成一片危险的罗网,好像伸手就可以摸到,吓得他不由举起双手,把它向后推去……”当病人和病狼在荒原里拖着垂死的躯壳,相互猎取着对方生命的时候,淘金者在与猛兽和大自然的搏斗中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主人公没有被吓倒,他一步一步地向着胜利走去,这就更衬托出了主人公的坚忍顽强。

描写细致是这篇小说非常突出的特点,作品中两次描写了淘金者把包袱往左肩挪动了一下,间接地告诉读者主人公的右脚已经扭伤了。主人公数火柴、分火柴一段也写得非常细致,还有撕毯子裹脚,舀水坑里的小鱼,砸猛兽吃剩的骨头,追逐松鸡等等,都写得细腻剔透,吸引读者。而这些都是与作者丰富的生活经验分不开的。小说中还有不少词用得很贴切生动,如主人公听到狼嚎,不由自主地举起了双手,要把这嚎叫声“向后推去”;他筋疲力尽时,两条腿的关节都“像生了锈的铰链”等等。

正当淘金者用最后两天时间爬到离大船四英里、三英里、二英里,人们以为他胜利在望时,作者却又宕开一笔──淘金者发现“那条船离开他仍然有七英里,而他每天连一英里也爬不到了。”这就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但淘金者却还不停地爬,到后来他一小时大概只能爬五、六米,然而他还是不停地摇晃,不停地向前扭动……这些情节既合情合理,又回味无穷。

困难──奋斗──前进,这就是淘金者前进的交响曲。

生活,就应该有这样的拼搏精神。

(选自《语文学习》1983年第9期)

三、在双重撞击中展现人物性格──略谈杰克·伦敦短篇小说的人物塑造艺术(杜进)

高尔基曾称赞杰克·伦敦“善于刻画毅力坚强的人们”。这当中值得我们探讨和总结的艺术经验很多。就其短篇小说创作而言,精心设置某种特异环境,着力激发人物潜在的意志和力量,则是杰克·伦敦善于刻画毅力坚强的人们的一个鲜明特点。在他的小说中,人物常处于一种危机、灾难之中,他就是用这种反复出现的危机来考验人物的机智、勇气和品性,表现人的意志的创造力的。他的一组以阿拉斯加北方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都显示出这样的特色,其中受到列宁赞赏的《热爱生命》,是最具光彩的一篇。

这个短篇一开始,就把读者置身于特异的规定情境中:一个饿得快要死的掘金者在人类足迹尚未到过的荒原峡谷里很难地行进着。当他刚涉过一条冰冷刺骨的河时,脚腕子不意扭伤了,另一个叫“比尔”的同伙却在这节骨眼上扔下他,“头也不回”地跨过一个山头径直走了,他慢慢环视了一下比尔走后只剩下自己的一片死气沉沉的世界,不禁恐惧起来,但又不得不鼓起勇气,一颠一跛地向前走去。有时候,他一天只前进了几米,求生的意志仍推动他匍匐着、爬行着、滚动着。这时候,一只差不多同他一样又病又饿的瘦狼盯上了他。于是,在那荒无人烟的雪原里,两个生物──一个病人与一只瘦狼,为争生存展开了激烈的搏斗。病人多次想把瘦狼搏死在地,饱餐一顿,正如它无时无刻都想把他吞噬一样,但他们谁也没有在对方肌体上撕开一条血口的力量,于是便一前一后地周旋着,彼此耐心地等待着最佳战机。虽说此刻“他”已是一天只能爬行短短的几步了,然而,这个无比刚毅者凭着求生的本能,还在向死神挑战!最后,他终于战胜了狼,胜利地到达了目的地。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九年级下教参:热爱生命(节选)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热爱生命   九年级下同步辅导,九年级下同步学习,初中语文学习,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初中同步辅导 - 九年级下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