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汉代的《庄子》研究

汉代的《庄子》研究

浏览次数: 643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08 | 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汉代的《庄子》研究,


  汉代的《庄子》研究汉代研究过《庄子》的,从现有资料看,比较重要的,有下列几家。

  《淮南子》《淮南子》是淮南王刘安组织的一个学术团体的研究成果汇编。成书大约在汉景帝时期。《淮南子》对《庄子》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是在先秦学术分野中,为《庄子》作了新的定位,即把《庄子》与《老子》更紧密地联结到一起,认为庄子与老子思想可归为一派。《淮南子》把庄子老子学说,合称为“老庄之术”。在《淮南子》之前,论及庄子在学术分野中的位置的,有两部书,一是《庄子》,一是《荀子》。《庄子·天下》把天下学术分为六大派:墨翟、禽滑一派,宋、尹文一派,彭蒙、慎到一派,关尹、老聃一派,庄周一派,惠施、桓团、公孙龙一派。

  《荀子·解蔽》列举了七个并立学派,即墨子、宋子、慎子、申子、惠子、庄子和孔子。两书都把庄子列为一个独立学派,并不与老子联称。至于老子,在《庄子·天下篇》,是与关尹联称为“关尹老聃”,而在汉初,则通常与黄帝相联,合称“黄老”。把庄子与老子合称为“老庄”的,发端于《淮南子·要略》:《道应》者,揽掇遂事之踪,追观往古之迹,察祸福利害之反,考验乎老庄之术,而以合得失之势者也。调整庄子在学术分野中的位置,在《庄子》学演变史上是一件大事。调整庄子在学术分野中的位置,实际就是调整了研究庄子的视角。当然,“老庄”联称,也改变了“老子”研究的视角,在《老子》学演变史中也是一件大事。由“黄老”联称变为“老庄”联称,这与汉初的政治局势有密切关系。

  萧何、曹参以“黄老”思想治国,收到了稳定社会恢复经济的实效。但到文帝后期,特别是景帝时期,一方面是经济继续发展,另一方面,政治局面则日趋动荡。

  “黄老”无为政策的有效性受到越来越激烈的挑战。人们逐渐感到,需要变换治国指导思想,“黄老”应从治国主导思想的位置上退下来。“黄老”思想,实际主要是老子思想。战国晚期,人们日益厌恶社会混乱,呼唤倡导无为清静的老子思想出来主持大局。为了显示老子思想的政治有效性,于是请出传说中的古帝王黄帝来与老子联手救世,借黄帝之名,增强纯学者老子的政治操作的可信度。于是出现了“黄老”的联称。所以,“黄老”联称的出现是老子思想介入实际政治活动的标志。

  景帝时,老子思想的实际政治有效性既然受到了怀疑,理所当然,“黄老”联称的合理性也就受到了怀疑。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出现了“老庄”联称。《淮南子》学术团体的《庄子》研究,与当时的政治动态息息相关。用“老庄”联称取代“黄老”联称,等于宣布老子思想退出实际政治,起码,要从萧、曹时期以来所居的国家政治指导思想的位置上退出。当时政治思潮的这种变动,《淮南子》这项研究成果的取得与发布,对《庄子》学的走向,对《老子》学的走向,都有大影响。

  对《老子》学,“黄老”之称虽然还继续存在了很长时间(整个汉代都存在),但其具体含义已变。在“老庄”联称出现以后,“黄老”的政治性逐渐变弱,学术性日益增多,“黄老”一词,逐渐变成对于一种立身处世模式的称呼,后来,还成了一种宗教思潮的称呼。黄老思想,本是一种积极入世思想,自从“老庄”联称,在人们心目中,老子又笼罩了一层来自庄子的避世思想薄雾;庄子思想,也获得了一片来自《老子》的广阔深远的背景。

  司马迁司马迁《史记》中有一篇《老子韩非列传》,实际是老子、庄子、申不害、韩非四位思想家合传。其中,《庄子列传》是庄子身后第一篇比较系统的庄子传,反映了司马迁对庄子的研究成果。它有两项重要内容,一是对庄子思想作了一个扼要判断,一是指出了庄子的学术渊源。《庄子列传》说: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义》、《盗跖》、《箧》,以诋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要亦归之自然”,是《庄子》思想核心。“归于老子之言……明老子之术”是说庄子思想来自老子,是老子思想的发展。《淮南子》只是“老庄”联称,司马迁则进一步具体指出,庄出于老,“要本归于老子之言”。这是对庄子思想渊源,对庄子、老子关系的第一次明确论断。在《庄子》学发展中,司马迁这一论断,是重要里程碑之一。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崇尚道家的学者,司马迁的庄子研究想必受到过司马谈的影响,和《淮南子》也当有一些关系。《汉书·淮南王传》说,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撰著《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汉武帝时,“安入朝,献所作《内篇》,新出,上爱秘之”。《内书》,即《淮南子》。“爱秘之”,则是不予公开流传,而收藏于皇家石室金匮之中。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说,司马迁为太史令后,曾“史记石室金匮之书”,由此推断,司马迁当读过《淮南子》。若是这样的话,则司马迁关于庄子思想“要本归于老子之言”的论断,以庄子与老子合传的构思,可能都受到过《淮南子》“老庄”联称的启发,是对《淮南子》研究成果的一次重大推进。

  班嗣班嗣是两汉之交的学者,是班固的从伯父。班固在《汉书·叙传》中说到了班嗣的学术倾向,转载了班嗣写给桓谭的一封信,信中反映了班嗣对《庄子》思想的看法,这可看作班嗣《庄子》研究的一则提要。现将《叙传》有关文字摘录如下:嗣虽修儒学,然贵老严之术。桓生欲借其书,嗣报曰:“若夫严子者,绝圣弃智,修生保真,清虚澹泊,归之自然,独师友造化,而不为世俗所役者也。渔钓于一壑,则万物不干其志;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不挂圣人之罔,不嗅骄君之饵,荡然肆志,谈者不得而名焉,故可贵也。今吾子已贯仁谊之羁绊,系名声之缰锁,伏周、孔之轨躅,驰颜、闵之极挚,既系挛于世教矣,何用大道为自眩耀?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恐似此类,故不进。”嗣之行己持论如此。班嗣对庄子精神的把握是与司马迁在《庄子列传》中说“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和《庄子·天下》中说庄子“万物毕罗,莫足以归”,“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相一致的。班嗣也有自己的特点,他强调了庄子与周、孔之异,要求严格划清界限。这是因为班嗣所处时代,独尊儒术的氛围浓烈,在这种氛围中《庄子》学者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那就必须要严格遵守与周、孔的分界。班嗣强调的,是庄子的避世倾向。《淮南子》以“老庄”并称,宣告庄子接应老子,接应老子从实际政局中撤退出来;而班嗣的话,则标志这一撤离基本告成。所谓“基本告成”,是说从此以后,信奉老庄者,不以指导国政为主要方向了。但这并不是说从此信奉老庄者都绝对要脱离政治活动做隐士,而是说,他们在从政之外,有了更多的人生取向,而且,在多种取向中,主要的,不再是从政,而是归隐。这种取向的多样化,取向重点的转移,对于《庄子》影响领域的扩展,有促进作用。

  班固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把《庄子》列在“道家”,在“道家”小序中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让,《易》之。

  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在《诸子略》的小序中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班固列《庄子》于道家,这里对道家的评论,应当看作也包括了对《庄子》的评论。这是班固对包括《庄子》在内的道家说研究的结论。

  《艺文志》是删刘向刘歆父子《七略》之要,所以《艺文志》对道家的评论,既有班固的观点,也有刘向父子观点,是集体研究成果。班固的评论,是只就政治学这一角度评论道家的。本文前面已经说过,老子、庄子著作,特别是老子著作,是有政治学意义的,但这种意义,在西汉二百年中,已经逐渐减退。时至班固时代,道家思想,特别是庄子思想,其主要影响方面,已不是政治实践,而是个人处世立身规范。这由班嗣致桓谭书不难推想而知。就这层意义上说,可以认为,班固的评论,没有反映出《庄子》学的最新动态。当然,班固的评论,对于人们了解道家(包括《庄子》)的由来,了解道家与其他学派的关系,对于道家原有的政治学意义的了解,还是重要的参考资料。二汉代的《庄子》影响在汉代,有哪些人读过《庄子》,并受它的思想影响?一般来说,这可以从他们说话或写文章引用《庄子》的情况得到反映。

  现举其要者如下。《汉书·贾谊传》载《吊屈原赋》云:“谓隋夷溷兮,谓跖廉。”“跖”指“盗跖”,是《庄子》中的寓言人物,见《庄子·盗跖》篇。《汉书·贾谊传》载《服鸟赋》有云:“且夫天地为炉,造化为工。”此语出于《庄子·大宗师》:“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汉书·邹阳传》载阳《上梁王书》有云:“则桀之犬可使吠尧,跖之客可使刺由。”见《庄子·盗跖》篇。《春秋繁露·王道》云:“故明王视于冥冥,听于无声。”此语出于《庄子·天地》:“视乎冥冥,听乎无声。”《盐铁论·大论》大夫曰:“有似……孔丘以礼说跖也。”此典出自《庄子·盗跖》篇。《汉书·司马相如传》载其《言封禅事》云:“继《昭夏》,崇号谥,略可道者七十有二君。

[1] [2]  下一页


汉代的《庄子》研究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庄子   高一同步辅导,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一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