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是非道不尽,英雄谁无过

是非道不尽,英雄谁无过

浏览次数: 403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08 | 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是非道不尽,英雄谁无过,

是非道不尽,英雄谁无过

——析《鸿门宴》中的人物

    刘、项二人的恩怨,最为世人津津乐道的就在鸿门宴上。司马迁传神的描写,不仅使宴会过程曲折动人,也使人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自古褒刘贬项者有,反之也有。在司马迁笔下,二人均列本纪,难分轩轾。的确,在鸿门宴上,二人均有王者风范。

刘邦:沉稳让人折服

一、随机应变,善拢人心。

刘邦先行入关后,驻军霸上,项羽闻讯欲击之。当时,刘邦的十万之众显然不敌项羽四十万大军,谁知项伯竟夜访沛公军营。犹如抓到一根救命稻草,刘邦三言两语竟使项伯成了“自己人”。他先是向张良摸对方情况:“君安与项伯有故?”完了后,又是“奉卮酒为寿”,又是“约为婚姻”,并且不忘表白对项羽的一片衷心,真是情切切、意惶惶!让项伯心甘情愿地为他解难。于是有了项伯力劝项羽“善遇”刘邦,并于项庄舞剑时公开“翼蔽沛公”的让人吃惊之举,项伯可是项羽的季父!刘邦善拢人心由此可见。

二、平民风范,善于纳谏。

在《鸿门宴》中,刘邦三次发出“为之奈何?”的疑问。一是知道项羽将攻打自己后,二是明白自己的势力不如项羽后,三是“偷跑”时。前两次是明白了自己行为的失误,积极向张良真诚讨教,并及时纠正了错误。这无疑也使张良生出“知遇”之感。后一次,其实主意已定,问樊哙,是同部下谈心,使双方距离更近,从而使樊哙更感温暖。

三、虑事周全,深得“臣”心。

鸿门宴上,波澜迭起,范增必欲置刘邦于死地,最后演变成刀光剑影,沛公命在旦夕!樊哙出场了,一见张良就是“今日之事何如?”,没有寒暄,只有关切。“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其性急、其情切、其意重,充分显示了樊哙与刘邦生死与共的手足之情,君臣之谊,由此可见刘邦平时之为人。再则,樊哙的一番慷慨陈词,和刘邦前面的表白几乎一致,分明经过了认真的“排练”,由此又可见刘邦或他那个集团的上下一心和虑事之周全:都这么说,项羽不信也得信啊!

四、坚忍克己,争取民心。

真正的王者风范,不仅是一种领袖气质,还要去争取最广大民众的支持。刘邦深知这一点。他入关后,采用张良的建议,封秦之“府库”,不取分文,并当众宣布:“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同时派人四处宣传,秦人大喜,献上牛羊酒食犒劳军士,刘邦却推辞不受。范增说刘邦“今入关,财物无所取……此其志不在小。”而刘邦在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是的,为达目的,他懂得了克制自己,顺应民心。

项羽:豪放令人钦佩

鸿门宴上,也显示了青年项羽作为王者的豪放之气。

沛公入关后,曹无伤派人来报告“沛公欲王关中”。项羽大怒“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显示了王者的气魄和对自己力量的充分自信。这并不是盲目的自大,而是建立在以往实践基础上的自信。他从起事开始,不断攻城掠地、拔营下寨,实力剧增的战争生涯中练就了唯我独尊、谁与争锋的气势。表现了他与身俱来的王者之气。

面对勇猛过人、无礼闯帐的樊哙,项羽不生气,反而称其为“壮士”,“赐之卮酒”与“髭肩”,表现了项羽作为王者的容人之量,惜才之心。樊哙的慷慨陈词后,项羽并非当即表态,也给了自己一个思考的空间。

至于在宴席上不杀刘邦,是不是就是“妇人之仁”?我们结合整个《项羽本纪》来看,恐怕就不会这么看待。相反,很多学者认为这是一种大义的宽容。苏轼认为此举为“君子之度”。学者蔡伟更是高度的评价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如果说刘备释刘璋为仁释、关羽释曹操为义释、孔明释孟获为智释,那么,项羽之释刘邦不但总其所有,更添一条——勇释。”
  司马迁的如椽大笔,使得鸿门宴的故事流传千古。在鸿门宴上剑拔弩张、曲折动人、扣人心弦的情节中,我们看到了楚汉时期绝代双雄的较量,时年刘邦51岁,项羽27岁。尘埃落定,千年一叹,无论孰胜孰败,我们都看到了英雄们或沉稳或豪放的王者之气。(



www.350xue.com
1530字)

419600湖南 沅陵一中 张慧敏




是非道不尽,英雄谁无过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英雄   高一同步辅导,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一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