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适宜充当教材的《祖国山川颂》
反复阅读《祖国山川颂》这篇课文后,我大脑中越来越清晰地浮现出的,是“有佳句而无佳篇”这句煞风景的话,因为我觉得,《祖国山川颂》在各段落精彩纷呈的文字背后,展现出的却是主题的游离与结构的散乱。
一、主题的游离:题目的语法结构形式,已经为我们清晰点明了该文的描写对象为“祖国山川”。也就是说,这个题目,决定了作品选材组材时,只应该依照古往今来众多写景文字的章法特征,借歌咏山川景致来实现歌咏祖国的目的。在这个题目中,“山川”为主,“祖国”为辅,“祖国”用来限定“山川”的取材范畴,“山川”用来彰显“祖国”的具体内涵。
然而,具体到课文内容中,我们却可以发现,该文在起始部分用两个段落将“祖国 ”细化为“大自然的风景”“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砖一瓦”后,却在相当篇幅中,撇开了核心话题“山川”,而游离到了其他隶属于“祖国”的概念中去了。比如第五节滑向了现当代历史,第九节跑向了文化,第十节游向了语言。而“历史、文化、语言”等概念,属于与“山川”同级别的词汇。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歌咏山川来实现歌咏祖国的目的,也就可以通过歌咏历史、文化、语言等来实现歌咏祖国的目的。但却不可以通过歌咏历史、文化、语言来实现歌咏山川的目标。
二、结构的散乱:本文试图依照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将祖国山川胜迹与寻常景象进行穿插描绘。所以,文章开头部分先用两个自然段将“祖国”这个抽象词汇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草木、花石、砖瓦等“大自然的风景”,并以此作为全篇的总领。然后从第3节起,用5个自然段的篇幅,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充满自豪地列数祖国山川的优美景致;后面又在13—25节,从时间变化入手,通过对四季美景的勾勒、朝夕景致的描摹,揭示一种“四时之景不同,而美亦无穷也”的情感特征。而紧承其后的26—32节,则精选几个代表性景点,以点代面地表达对祖国山川的无限爱恋。最后的33—34两节,以象征性的语言,收拢全文。
倘若文章就这么多的内容,也就这么组合成文,那么,本文也不失为优秀作品。遗憾的是,在主体第二部分,作者却夹杂了8—11这四个跳出了主题的段落,这种夹杂,就如同我们在一个风景点游览时,却被导游强行代入了商场中购物一样,总给人一种不愉快的感觉。
撇开这四段完全跑题的内容不看,在其他各段描绘山川景致的内容中,也还有一些内容值得推敲。比如第5节,其赞美的重点应该是祖国的顽强生命力,而非山川之秀美;而第18节的“古墓荒坟”“残砖废瓦”,其表意模糊无法理解。第13节的总领,和后面部分的各季景物特征也不够吻合。
由上列两点,可以看出,《祖国山川颂》这个文本,是不适合于用作教材的。它既不能给同学们提供典范的文体范例,又不能提供精当的选材组材标准。其能为同学们学习和写作所用的,只在细节描写中的选景与修辞。
不适宜充当教材的《祖国山川颂》
tag: 暂无联系方式 高一同步辅导,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一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 ·《闻一多名作欣赏》·谢罪以后
- ·徐志摩<爱眉小札>:爱的全体验
- ·快速筛选文章信息
- ·徐志摩名作欣赏《泰戈尔》
- ·读《伊索寓言》——启发学生认识生活真
-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参考
- ·试论《呐喊》、《彷徨》的艺术风格
- ·《物种起源》导言——达尔文
- ·由对《荷塘月色》的问题整合谈高中语文
- ·《滕王阁序》同步素材—— 初唐四杰研
- ·悼志摩(林徽因)|再别康桥|徐志摩
- ·《鸿门宴》通假字(全)
- ·《闻一多名作欣赏》·纳履歌
- ·神话诗人——海子
- ·论语做人格言
- ·情和理(庄子)
- ·侧看庄子:古老阅读的现代体验
- ·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同志答路透社记者问
- ·毛泽东诗词选
- ·读《毛泽东诗词集》杂想之六
- ·毛泽东的诗|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 ·感怀《大堰河——我的保姆》
- ·花未眠板书设计
- ·高一(上)语文期中试题
- ·里尔克传——第三章 萨洛美和俄国
- ·论语别裁
- ·微子篇第十八(论语)
- ·《我有一个梦想》指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