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字频改,功夫自出”——介绍鲁迅先生对《为了忘却的记念》的修改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字频改,功夫自出”——介绍鲁迅先生对《为了忘却的记念》的修改

浏览次数: 854次| 发布日期:06-28 01:48:05 | 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字频改,功夫自出”——介绍鲁迅先生对《为了忘却的记念》的修改,

    鲁迅先生是国内外著名的语言大师,然而他对自己的作品总是不断地修改,使语言达到完美的境界。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他先后对语言作了五处修改。
    (1)“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
    在《鲁迅手稿选集》中,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先用“闷”,圈掉,后改用“淹”,又涂去,最后确定用“埋”。作者为什么要两改其词呢?原来,用“闷”感情色彩太浓,与主语“血”也不搭配。改用“淹”,与“血”虽能搭配,但与“层层淤积”又有些矛盾。换用了“埋”字,不仅解决了上面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埋”字暗射了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文化工作者的压迫的残酷性。用上它,思想性就深刻多了。
    (2)“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在《鲁迅手稿选集》中,作者先是用“能”,以后划去“能”,改用“会”,这是很精当的。原文“总能有”意谓希望、等待,改为“总会有”就表示充分的肯定和坚强的信念。把“能”改用“会”,则说明鲁迅先生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并无丝毫的软弱和动摇。他坚信: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后继者将继承烈士遗志,夺取革命的最终胜利。
    鲁迅先生文中的《惯于长夜过春时》的诗,对照许广平的《鲁迅先生怎样对待写作和编辑工作》的文章和一九三二年七月一日的鲁迅日记,可以发现有三处修改:
    第一句“惯于长夜过春时”中的“过”,原文为“度”。
    第五句“忍看朋辈成新鬼”中“忍”,日记为“眼”。
    第六句“怒向刀丛觅小诗”中的“丛”日记为“边”。
    作者为什么要作这些修改?改与不改,文章在表达方面有何不同,有必要研究一下,以便为我们的写作教学提供借鉴。
    第一句的原文用“度”。“度”通“渡”,表示“过;越过”的意思。“过”与“度”相较,更能表示在那种黑暗的岁月里生活的不安定、不自由的情态。且能和“春时”更好地搭配,表意也更加准确。作者自己曾经说:“‘度’字用得不甚妥切”,这个看法很有见地。
    在第五句中,将“眼看”改为“忍看”,表达了作者对战友惨遭敌人杀害,不能忍耐,难以按捺的感情。一个“忍”字,既表示对反动统治者的愤怒,也表示对反动统治者的强烈抗议。爱憎何等分明!
    在第六句中,将“刀边”改为“刀丛”。“丛”指“聚集在一起”,“刀丛”充分说明反动统治的武装力量和特务组织等所形成的白色恐怖的严重程度,更深刻地揭露了黑暗社会的现实。“怒向刀丛觅小诗”则强烈地抒发了作者挺身斗争、坚强不屈的硬骨头意志和精神。
    这首诗虽然只改了三个字,但一经改动,气势和意境就和原诗迥然不同,充分表现了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坚定立场和对反动派斗争的大无畏精神,并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自然而然地产生对烈士的悲痛和对反动派的仇恨。由于这首诗对全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改动后,就使主题思想更加强烈了。
    古人说:“文字频改,功夫自出。”鲁迅先生的文章之所以不能增一字、不能减一字,篇篇皆为珍品,这是与他认真修改,对每个字都下功夫分不开的。    

(薛宜之)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字频改,功夫自出”——介绍鲁迅先生对《为了忘却的记念》的修改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鲁迅先生  功夫   高一同步辅导,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一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