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伊索寓言》——钱钟书、人民文学出版社诉胥智芬、四川文艺出版社著作权纠纷案
浏览次数: 682次| 发布日期:06-23 01:50:51 | 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读《伊索寓言》——钱钟书、人民文学出版社诉胥智芬、四川文艺出版社著作权纠纷案,
原告:钱钟书,男,86岁,中国社会科学院干部。
委托代理人:陆智敏,北京市中北律师事务所律师
原告:人民文学出版社。
法定代表人:陈早春,社长。
委托代理人:陆智敏,北京市中北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李浩,北京市版权事务所版权代理人。
被告:胥智芬,女,40岁,上海《劳动报》社干部。
委托代理人:朱妙春、周荆,上海市金茂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四川文艺出版社。
法定代表人:向克孝,社长。
委托代理人:朱妙春,上海市金茂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王森,四川文艺出版社工作人员。
原告钱钟书、人民文学出版社因与被告肯智芬、四川文艺出版社发生著作权纠纷,向上
海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原告钱钟书诉称:本人是《围城》一书的著作权人。两被告未经原告同意,对《围城》
进行汇校并予以出版,侵害了原告对《围城》一书的演绎权和出版使用权。为此,要求两被
告停止侵权,在全国性报纸上公开向原告赔礼道歉,并按侵权出版物总码洋的12%赔偿损失
人民币88320元。
原告人民文学出版社诉称:本社自1980年至现在,一直享有《围城》一书的专有出版权
。这包括同种文字的原版和其后的各种修订版及缩编本。未经许可翻印或改头换面出版其中
任何一种版本,即构成对原告专有出版权的侵害。被告胥智芬在《围城》的著作权和专有出
版权都受法律保护的期限内,未经钱钟书同意对《围城》进行汇校,并且擅自授权四川文艺
出版社出版《围城》汇校本,是侵害原告对原作享有的专有出版权。被告四川文艺出版社明
知胥智芬未向钱钟书取得《围城》的汇校权,将侵权作品一再重印和销售,并将该书封面上
的“汇校本”三字去掉,在向全国各地发出的图书征订单中,以《围城》为书名进行征订,
也侵害了原告的专有出版权。要求两被告停止侵权,在全国性报纸上公开向原告赔礼道歉,
并按侵权出版物总码洋的15%计算赔偿损失人民币220400元。
被告胥智芬、四川文艺出版社辩称:由被告汇校、出版的《围城》汇校本一书客观上造
成了侵害原告钱钟书的作品使用权,愿意向钱钟书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由此而造成的损失。
《围城》首次发表于杂志,《围城》汇校本使用的底本是载于《文艺复兴》杂志上的连载小
说。《围城》汇校本体现了作者的创造性劳动,具有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是与原作品《围
城》不同类型的演绎作品。由于汇校是对原作品的一种演绎使用方式,汇校本作为演绎作品
,没有使用原告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作品原版本;况且人民文字出版社获得专有出版权的
日期,应自与钱钟书在1992年3月18日签订出版合同之日起算,被告在此之前对该作品的使
用,人民文学出版社无权主张权利。故被告并不侵害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专有出版权。
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公开审理查明:原告钱钟书历时两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围城》,
1946年2月起首次发表于上海大型文艺月刊《文艺复兴》,至1947年1月止,共分10期连载。
1947年5月,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围城》单行本,1948年9月再版,1949年3月第3次再版
。1980年11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排出版。期间,钱钟书曾多次对作品作过文字增删和润
色,使作品更为完善。自1980年至1996年7月为止,人民文学出版社已印刷和发行《围城》
共计25印次,计134万余册。
1980年,原告人民文学出版社征得原告钱钟书同意出版《围城》一书,按照文化部《图
书、期刊版权保护试行条例》的有关规定,人民文学出版社对《围城》一书的专有出版权行
使到1990年。1991年2月4日,钱钟书书面授权将《围城》继续交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并
言明待《著作权法》实施时,再按国家有关规定签订正式出版合同。1992年3月18日,钱钟
书与人民文学出版社签订《图书出版合同》,授予人民文学出版社以图书形式继续出版《围
城》中文本的专有使用权。
1990年,被告四川文艺出版社向被告胥智芬约稿,对《围城》一书进行汇校。胥智芬汇
校时所依据的《围城》底本,分别为1946年2月至1947年1月连载于《文艺复兴》月刊上的版
本,1947年5月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初版本和1980年10月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本。《围城》汇
校本出版时,把《文艺复兴》月刊上以连载小说形式发表的《围城》一书全文排印发表,每
页上附有胥智芬所作的汇校内容。四川文艺出版社从1991年5月至1992年7月,共出版发行《
围城》汇校本一书总计12万册,其中精装本1万册,定价为人民币8.20元,复膜本11万册,
定价为人民币5.40元和6.20元。在12万册《围城》汇校本一书中,封面印有“汇校本”字
样的为3万册,无“汇校本”字样的为9万册。四川文艺出版社在第五届全国书市看样订货会
四川省店订货目录、92年春新华书店图书看样订货会四川省店订货目录上所列的《围城》一
书,均无汇校本字样。
1991年6月,被告四川文艺出版社的一名编辑寄一本《围城》汇校本给原告钱钟书,希
望钱钟书支持出版此书。7月23日,原告人民文学出版社并代表钱钟书致函四川省新闻出版
局版权处,要求查处四川文艺出版社侵害著作权和专有出版权的行为。同年8月8日,四川文
艺出版社在给四川省新闻出版局版权处、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室的信函中均承认未取得钱钟
书同意出版编辑此书,侵害了作者权益;在不了解钱钟书先生将《围城》一书的专有出版权
授予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情况下,事先没有征得人民文学出版社同意即出版汇校本,构成侵权
行为。四川文艺出版社还表示愿意赔礼道歉、赔偿损失,保证今后不发生类似事件。1991年
8月以后,四川文艺出版社又继续出版发行了《围城》汇校本一书,总数达8万册,所有书的
封面均无“汇校本”字样。12月,四川文艺出版社汇给钱钟书稿费9800元。1992年3月,钱
钟书通过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退回上述稿费。在此期间,人民文学出版社与四川文艺出版
社为《围城》汇校本进行过多次交涉。
以上事实,有钱钟书与人民文学出版社签订的《图书出版合同》、原告与被告之间往来
书信及当事人陈述等在案证实。
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原告钱钟书对其创作的小说《围城》享有著作权。被告胥智
芬未经著作权人同意,对《围城》进行汇校,被告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围城》汇校本,其
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94条、第118条的规定,共同构成了侵害钱钟书
著作权,应当依照民法通则第134条第一款的规定,承担停止侵害,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的
民事责任。根据1980年两原告的约定及有关规定,1991年2月4日钱钟书的出版授权书及1992
年3月18日的出版合同,人民文学出版社依法享有《围城》一书自1980年至2002年3月的专有
出版权。在此期间,四川文艺出版社将最初刊载于《文艺复兴》杂志上的《围城》版本连同
胥智芬的汇校文稿一起,以“汇校本”名义出版的《围城》,是不适当地大量复制发行《围
城》一书的行为,违背了民法通则第四条规定的诚实信用原则,不利于出版界正常的出版秩
序,侵害了已经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享有的对《围城》原著的专有出版权。据此,上海市中级
人民法院于1994年12月9日判决如下:一、被告胥智芬和四川文艺出版社应当承担侵害原告
钱钟书著作权的责任,停止侵害,并在《光明日报》上公开向原告钱钟书赔礼道歉(该书面
赔礼道歉内容需经本院审核)。二、被告胥智芬和四川文艺出版社共同赔偿原告钱钟书人民
币88320元。三、被告胥智芬和四川文艺出版社应当承担侵害原告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专有出
版权的责任,停止侵害,在《光明日报》上公开向原告人民文学出版社赔礼道歉(该书面赔
礼道歉内容需经本院审核)。四、被告胥智芬和四川文艺出版社共同赔偿原告人民文学出版
社人民币11.04万元。案件受理费人民币5140元由两被告承担。
一审判决后,被告胥智芬、四川文艺出版社均不服,向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主要理由是:(一)原判认定的重大事实不清。四川文艺出版社向钱钟书支付稿酬的数额和
时间,以及钱钟书拒收该稿酬的时间不清;由两原告提交给法院的1992年3月18日签订的出
版合同依据不足,难以认定是钱钟书书的真实意思表示;原判对《围城》汇校本一书印刷出
版数量的认定事实不清。(二)定性不当。原审判决混淆了初刊本与初版本的区别。未经钱
钟书同意汇校和出版《围城》汇校本,只是侵犯钱钟书的汇校权,并未影响钱钟书享有的其
他任何使用《围城》作品的权利,更未侵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专有出版权。(三)适用法律
不当。我国现行《著作权法》规定,专有出版权权限于“原版、修订版和缩编本”三项,不
包括汇校本。原判引用民法通则的原则作为认定侵犯专有出版权的法律依据,显然是不当的。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一审对本案事实的认定主要存在下列几个问题:一、
读《伊索寓言》——钱钟书、人民文学出版社诉胥智芬、四川文艺出版社著作权纠纷案
原告:钱钟书,男,86岁,中国社会科学院干部。
委托代理人:陆智敏,北京市中北律师事务所律师
原告:人民文学出版社。
法定代表人:陈早春,社长。
委托代理人:陆智敏,北京市中北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李浩,北京市版权事务所版权代理人。
被告:胥智芬,女,40岁,上海《劳动报》社干部。
委托代理人:朱妙春、周荆,上海市金茂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四川文艺出版社。
法定代表人:向克孝,社长。
委托代理人:朱妙春,上海市金茂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王森,四川文艺出版社工作人员。
原告钱钟书、人民文学出版社因与被告肯智芬、四川文艺出版社发生著作权纠纷,向上
海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原告钱钟书诉称:本人是《围城》一书的著作权人。两被告未经原告同意,对《围城》
进行汇校并予以出版,侵害了原告对《围城》一书的演绎权和出版使用权。为此,要求两被
告停止侵权,在全国性报纸上公开向原告赔礼道歉,并按侵权出版物总码洋的12%赔偿损失
人民币88320元。
原告人民文学出版社诉称:本社自1980年至现在,一直享有《围城》一书的专有出版权
。这包括同种文字的原版和其后的各种修订版及缩编本。未经许可翻印或改头换面出版其中
任何一种版本,即构成对原告专有出版权的侵害。被告胥智芬在《围城》的著作权和专有出
版权都受法律保护的期限内,未经钱钟书同意对《围城》进行汇校,并且擅自授权四川文艺
出版社出版《围城》汇校本,是侵害原告对原作享有的专有出版权。被告四川文艺出版社明
知胥智芬未向钱钟书取得《围城》的汇校权,将侵权作品一再重印和销售,并将该书封面上
的“汇校本”三字去掉,在向全国各地发出的图书征订单中,以《围城》为书名进行征订,
也侵害了原告的专有出版权。要求两被告停止侵权,在全国性报纸上公开向原告赔礼道歉,
并按侵权出版物总码洋的15%计算赔偿损失人民币220400元。
被告胥智芬、四川文艺出版社辩称:由被告汇校、出版的《围城》汇校本一书客观上造
成了侵害原告钱钟书的作品使用权,愿意向钱钟书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由此而造成的损失。
《围城》首次发表于杂志,《围城》汇校本使用的底本是载于《文艺复兴》杂志上的连载小
说。《围城》汇校本体现了作者的创造性劳动,具有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是与原作品《围
城》不同类型的演绎作品。由于汇校是对原作品的一种演绎使用方式,汇校本作为演绎作品
,没有使用原告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作品原版本;况且人民文字出版社获得专有出版权的
日期,应自与钱钟书在1992年3月18日签订出版合同之日起算,被告在此之前对该作品的使
用,人民文学出版社无权主张权利。故被告并不侵害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专有出版权。
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公开审理查明:原告钱钟书历时两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围城》,
1946年2月起首次发表于上海大型文艺月刊《文艺复兴》,至1947年1月止,共分10期连载。
1947年5月,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围城》单行本,1948年9月再版,1949年3月第3次再版
。1980年11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排出版。期间,钱钟书曾多次对作品作过文字增删和润
色,使作品更为完善。自1980年至1996年7月为止,人民文学出版社已印刷和发行《围城》
共计25印次,计134万余册。
1980年,原告人民文学出版社征得原告钱钟书同意出版《围城》一书,按照文化部《图
书、期刊版权保护试行条例》的有关规定,人民文学出版社对《围城》一书的专有出版权行
使到1990年。1991年2月4日,钱钟书书面授权将《围城》继续交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并
言明待《著作权法》实施时,再按国家有关规定签订正式出版合同。1992年3月18日,钱钟
书与人民文学出版社签订《图书出版合同》,授予人民文学出版社以图书形式继续出版《围
城》中文本的专有使用权。
1990年,被告四川文艺出版社向被告胥智芬约稿,对《围城》一书进行汇校。胥智芬汇
校时所依据的《围城》底本,分别为1946年2月至1947年1月连载于《文艺复兴》月刊上的版
本,1947年5月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初版本和1980年10月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本。《围城》汇
校本出版时,把《文艺复兴》月刊上以连载小说形式发表的《围城》一书全文排印发表,每
页上附有胥智芬所作的汇校内容。四川文艺出版社从1991年5月至1992年7月,共出版发行《
围城》汇校本一书总计12万册,其中精装本1万册,定价为人民币8.20元,复膜本11万册,
定价为人民币5.40元和6.20元。在12万册《围城》汇校本一书中,封面印有“汇校本”字
样的为3万册,无“汇校本”字样的为9万册。四川文艺出版社在第五届全国书市看样订货会
四川省店订货目录、92年春新华书店图书看样订货会四川省店订货目录上所列的《围城》一
书,均无汇校本字样。
1991年6月,被告四川文艺出版社的一名编辑寄一本《围城》汇校本给原告钱钟书,希
望钱钟书支持出版此书。7月23日,原告人民文学出版社并代表钱钟书致函四川省新闻出版
局版权处,要求查处四川文艺出版社侵害著作权和专有出版权的行为。同年8月8日,四川文
艺出版社在给四川省新闻出版局版权处、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室的信函中均承认未取得钱钟
书同意出版编辑此书,侵害了作者权益;在不了解钱钟书先生将《围城》一书的专有出版权
授予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情况下,事先没有征得人民文学出版社同意即出版汇校本,构成侵权
行为。四川文艺出版社还表示愿意赔礼道歉、赔偿损失,保证今后不发生类似事件。1991年
8月以后,四川文艺出版社又继续出版发行了《围城》汇校本一书,总数达8万册,所有书的
封面均无“汇校本”字样。12月,四川文艺出版社汇给钱钟书稿费9800元。1992年3月,钱
钟书通过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退回上述稿费。在此期间,人民文学出版社与四川文艺出版
社为《围城》汇校本进行过多次交涉。
以上事实,有钱钟书与人民文学出版社签订的《图书出版合同》、原告与被告之间往来
书信及当事人陈述等在案证实。
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原告钱钟书对其创作的小说《围城》享有著作权。被告胥智
芬未经著作权人同意,对《围城》进行汇校,被告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围城》汇校本,其
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94条、第118条的规定,共同构成了侵害钱钟书
著作权,应当依照民法通则第134条第一款的规定,承担停止侵害,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的
民事责任。根据1980年两原告的约定及有关规定,1991年2月4日钱钟书的出版授权书及1992
年3月18日的出版合同,人民文学出版社依法享有《围城》一书自1980年至2002年3月的专有
出版权。在此期间,四川文艺出版社将最初刊载于《文艺复兴》杂志上的《围城》版本连同
胥智芬的汇校文稿一起,以“汇校本”名义出版的《围城》,是不适当地大量复制发行《围
城》一书的行为,违背了民法通则第四条规定的诚实信用原则,不利于出版界正常的出版秩
序,侵害了已经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享有的对《围城》原著的专有出版权。据此,上海市中级
人民法院于1994年12月9日判决如下:一、被告胥智芬和四川文艺出版社应当承担侵害原告
钱钟书著作权的责任,停止侵害,并在《光明日报》上公开向原告钱钟书赔礼道歉(该书面
赔礼道歉内容需经本院审核)。二、被告胥智芬和四川文艺出版社共同赔偿原告钱钟书人民
币88320元。三、被告胥智芬和四川文艺出版社应当承担侵害原告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专有出
版权的责任,停止侵害,在《光明日报》上公开向原告人民文学出版社赔礼道歉(该书面赔
礼道歉内容需经本院审核)。四、被告胥智芬和四川文艺出版社共同赔偿原告人民文学出版
社人民币11.04万元。案件受理费人民币5140元由两被告承担。
一审判决后,被告胥智芬、四川文艺出版社均不服,向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主要理由是:(一)原判认定的重大事实不清。四川文艺出版社向钱钟书支付稿酬的数额和
时间,以及钱钟书拒收该稿酬的时间不清;由两原告提交给法院的1992年3月18日签订的出
版合同依据不足,难以认定是钱钟书书的真实意思表示;原判对《围城》汇校本一书印刷出
版数量的认定事实不清。(二)定性不当。原审判决混淆了初刊本与初版本的区别。未经钱
钟书同意汇校和出版《围城》汇校本,只是侵犯钱钟书的汇校权,并未影响钱钟书享有的其
他任何使用《围城》作品的权利,更未侵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专有出版权。(三)适用法律
不当。我国现行《著作权法》规定,专有出版权权限于“原版、修订版和缩编本”三项,不
包括汇校本。原判引用民法通则的原则作为认定侵犯专有出版权的法律依据,显然是不当的。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一审对本案事实的认定主要存在下列几个问题:一、
读《伊索寓言》——钱钟书、人民文学出版社诉胥智芬、四川文艺出版社著作权纠纷案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读《伊索寓言》——缘起
- › 读《伊索寓言》——二十世纪最智慧的头颅|钱钟书
- › 读《伊索寓言》——"围城"与"百合心"
- › 读《伊索寓言》——从钱钟书鲁迅往别处谈
- › 读《伊索寓言》——《围城》不是“学人小说”
- › 读《伊索寓言》——清华园中的钱钟书
- › 读《伊索寓言》——杨绛谈她和钱钟书
- › 读《伊索寓言》——论钱钟书的文学创作
- › 读《伊索寓言》——钱钟书:侏儒时代的英雄
- › 读《伊索寓言》——钱锺书没有思想吗
- › 读《伊索寓言》——钱钟书、人民文学出版社诉胥智芬、四川文艺出版...
- › 读《伊索寓言》——送别钱钟书,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或对一...
- › 读《伊索寓言》——不学钱钟书
- › 读《伊索寓言》——从钱钟书的高考数学成绩说开去
- › 读《伊索寓言》——钱钟书在比喻理论与实践上的突破
- › 读《伊索寓言》——钱钟书打人/杨绛咬人的故事
tag: 钱钟书 四川 伊索寓言 出版社 著作权 高一同步辅导,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一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高一同步辅导 推荐
- ·一个拜金狂的灵魂——解读巴尔扎克的《
- ·《物种起源》导言及达尔文相关素材
- ·《物种起源》导言——《物种起源》导言
-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2(必修
- ·读《伊索寓言》——缘起
- ·《为了忘却的记念》——谈《为了忘却的
- ·读《伊索寓言》——二十世纪最智慧的头
- ·读《伊索寓言》——"围城"与
- ·读《伊索寓言》——从钱钟书鲁迅往别处
- ·读《伊索寓言》——《围城》不是“学人
- ·读《伊索寓言》——清华园中的钱钟书
- ·读《伊索寓言》——杨绛谈她和钱钟书
- ·读《伊索寓言》——论钱钟书的文学创作
- ·读《伊索寓言》——钱钟书:侏儒时代的
- ·读《伊索寓言》——钱锺书没有思想吗
- ·读《伊索寓言》——钱钟书、人民文学出
- ·读《伊索寓言》——送别钱钟书,一九九
- ·读《伊索寓言》——不学钱钟书
- ·读《伊索寓言》——从钱钟书的高考数学
- ·读《伊索寓言》——钱钟书在比喻理论与
- ·读《伊索寓言》——钱钟书打人/杨绛咬
- ·读《伊索寓言》——治学当学钱钟书
- ·读《伊索寓言》——《读〈伊索寓言〉》
- ·读《伊索寓言》——钱锺书没有体系吗
- ·读《伊索寓言》——呼唤真我——关于钱
- ·高中标准教材《论语选读》严重失准谬误
- ·《滕王阁序》同步素材—— 南昌滕王阁
- ·《金岳霖先生》教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