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中华文人和英雄的爱情观|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中华文人和英雄的爱情观|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浏览次数: 770次| 发布日期:01-15 03:30:23 | 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中华文人和英雄的爱情观|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四川人有句歇后语形容水浒中牛二式的人物,叫做“脱了裤子打老虎,不要脸又不要命”。近来又用此来挖苦文人和所谓的英雄。其实中国文人和英雄的品行,比之牛二还是要高尚一大节,他们是又要脸,又要命。在爱情的问题上特别如此。

    西晋建安文学的代表曹植,就是写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大文豪。就因为这一首诗在七步之内完成,感动了他当皇帝的哥哥曹丕,刀下留人,逃掉一死。但此人一旦有了充分的文化修养,当然就比较风流,竟然和当皇帝的哥哥的老婆有染。事情败露后,嫂嫂对他仍然是一往情深,忠于真正的爱情,宁愿一死。结果这小子当场下了杷蛋(四川话,临阵逃跑),嫂嫂跳河自尽。他小子却忘了从前的山盟海誓,从河边溜将回去了。后来长寿到七十六岁。

    另外一个更大的文豪和大诗人,南宋的陆游,和表妹唐婉自由恋爱结婚。后来可能包了二奶,给唐婉推脱说自己的母亲不满意这个婚姻,就与她离婚了。后来偶然一次,在今天浙江绍兴附近一个叫沈园的地方碰到了唐婉,突然后悔,心血来潮,居然写下了令千古少女动情的伟大爱情诗篇《钗头凤》,其中讲到:东风恶,欢情簿,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意思是我们的分离,责任完全在于我的那个妈,她是那可恶的东风。(古时候人们都把东风比喻是恶的。如林黛玉在柳絮诗中写的: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就是在骂东风。从什么时候起,现代人反而好像挺喜欢东风似的)。他词的下半阙更感动人: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对爱情忠贞不二的唐婉,读完这首词之后,悲恨交加,相思缠绵。最后无法解脱,很快就为爱情而捐躯了。然而这个陆超级大诗人,就跟没哪回事儿似的,对酒当歌,吟诗作画,一路直活到八十四岁才死。

    中国人一般都认为毛泽东只会写雄伟刚健,气势磅礴的诗词。其实他写过几首很有吸引力的爱情诗词。我们38岁以上的人,普遍知道的是《蝶恋花·答李淑一》。在1977年四川省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的语文试卷里,有一题就是默写这首词。我现在还记得当时的情形。考场里突然一片默唱这首词的歌声。害得监考老师大叫,“不能唱,只能背诵。要唱就是作bi!”真是难怪大家,因为那个时候大多数的人只会张开嘴巴唱毛老人家的诗词歌,像念经一般,而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意思。不哼那个调子,就真写不出那些个词。“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我们才开始知道,雄才大略的老人家也有为爱情而大哭的时候。不管是真是假,对一般懦弱的百姓心理都还是一个同情式和安慰。

    毛泽东还有另外两首爱情诗词,都是写给杨开慧的。我认为是写得很“巴实”的。(四川话,完善)这就是1921年的《虞美人·赠杨开慧》和1923年的《贺新郎·赠杨开慧》。历史上的名诗人还从未见过如此大胆露骨表示爱情的。大不了就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和什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之类半含不蓄的作品。尽都是要让有文化的读者去想半天才能懂得的东西。毛泽东的《虞美人·赠杨开慧》却独具一格:

堆来枕上愁何状,

江海翻破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

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

剩有离人影。

一钩残月向西流,

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这气魄就不一样。当然这样的词在以前是不能发表的,有损伟大领袖形象的嫌疑。毛泽东是1920年和杨开慧结婚的,当时只是暂时的惜别。请看,诗人相思爱人,夜不能寐。我毛泽东是万念俱灰,什么革命理想,豪情壮志到一边待着去吧。我的眼里只有你,杨开慧的身影。遥望着西边的冷月,我的泪珠滚滚,不由自主,无法控制。真是“新婚妻子无不同,只有离人愁重”。这首词还妙在它韵和了李煜的那首流传甚广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老毛的这首词,专家认为实在是高,高在大俗,而不在大雅。

    他的《贺新郎·赠杨开慧》里,更为精彩,其中写道:

过眼滔滔云共雾,

算人间知己吾与汝。

人有病,

天知否?

    就是说,在这茫茫大地上,悠悠人生中,只有我俩才是真正的知音。而且这种相知和相思已经使我害病,上天啊,你能明白这种人生的感情吗?试问天下有哪一个还具备感情的女子不会为这样的言语所倾倒?词是这样结束的:

汽笛一声肠已断,

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

又恰象台风扫环宇。

重比翼,

和云翥。

(我竟料不到在计算机里居然能找到这个字。作者注。)

    这几句真是钢中含柔,催人泪下。任何对此诗的评价都是多余的了。讲到这里,我又突然想到,往往读到一些所谓的专家讲评毛泽东的诗词,众口一致地,随波逐流地首推《沁园春·雪》是压轴之作,镇山之作。其实都是冒充内行,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一首词,实际上是他简单的抄袭之作。不花功夫,意在和那些想当官又当不成的,宁愿被指挥刀摆布的文人(注1)开个玩笑而已。无法和这几首爱情篇章相比。(对于《沁园春·雪》的来龙去脉,我已经写了一篇评论)

    毛泽东1927年离家搞秋收起义,失败后上井冈山。杨开慧同年在长沙被何健逮捕,她那时已是有三个小孩的母亲。在押期间,她拒绝出卖毛泽东,宁愿引颈,结果1930年被杀。她把毛泽东当作英雄知己,为他是死而无憾。当时她年约29岁。我们可以说,像唐婉一样,杨开慧就是宁愿为那两首英雄知己的词而死的。女子是纯洁无辜的,然而毛泽东呢,就算以官方认帐和公布的资料为准,他至少是三次主动再筑爱巢。而且在杨开慧去世前,已有新欢。这就比较残酷罗。为什么中国传奇式的爱情悲歌总是以女子的捐躯而结束呢?为什么那些有名的文人可以有资格记不住自己的信誓旦旦,能把情人感动至死的爱情保证呢?部分答案可能正如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借贾宝玉的口讲的:

红绡帐里,公子情深

黄泉路上,女儿命薄

    原来,关在楼里谈情说爱,山盟海誓,是英雄文人的惟一责任,而且大家积极参与。轮到要为爱情殉节了,对不起,那是你女儿家的事。四川话叫“龙门阵大家摆,烟吗各抽各”。在我们的历史中这样的例子能举出不少。这不是一般中国人的国民性,而是中国英雄和著名文人的文明性。不过,这种本性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的。它本身也有一个退化的过程。我们的祖先,真正的英雄项羽先生,垓下一仗战败,退至乌江,面对虞姬,引吭高歌,唱完《垓下歌》后,马上就引颈自尽了,毫不拖延,绝不用悲壮的诗歌引诱爱人先去死。当然虞姬本人也并没有苟且偷生,紧跟着就去了。中国女子对普通男性一般不太屑于一顾,然而对文人和英雄的态度可真是有口皆碑的。

    我民族的女性同胞们:如果一个英雄式的中国文人,他又能用动情的文学诗歌写出美好的情书,当他们告诉你们,他们就是你们的知音的时候,你最好不要相信,因为他们基本上是有口无心,说了就忘的。另外,作为一个中国的英雄和文人,当然不是不可以再婚再恋,甚至于包二奶。但是,你如果是对人家写了如此漂亮的,引人上钩的文字,Come on,你就应该做好打单身的准备。或者,你早年就有这样的计划,请把如此美妙的文字写在自己的笔记里,留下遗嘱,锁进樟木箱子,留待今后发表,不要贻害无辜的良人。当然,我们四川老乡苏东坡也写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不朽诗篇。但是,那是在纪念他死去十年的夫人而作。丝毫没有引诱的嫌疑。另外一方面,中国的女子自古就有一个特点,这就是为了那些会讲漂亮话的“知己”和”英雄”,尽然可以去死。这也是我们民族心理上一个颇难解释的谜。听说现代有所改进。

    同样是我们湖南老乡的蔡锷将军,和小凤仙一场风流相遇。拿得起,放得下,他没有留下任何引诱小凤仙的悲壮诗词,他不是不会写,而是知道不能写。(我们现在见到的那些所谓他写的东西,都是后人所误传)。结果他在讨袁成功后,积劳成疾,东度日本求医未果,客死他乡。反而是小凤仙千里之外送悼联。云:

[1] [2]  下一页


中华文人和英雄的爱情观|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毛泽东  沁园春  中华  英雄  爱情观   高一同步辅导,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一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