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主义?阿Q主义?——对冯骥才鲁迅批评的批评
其实,对鲁迅来说,是不是文豪并不重要;他的意义从来不是纯文学的,而是民族的、社会的、历史的。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鲁迅所批判的不仅是那一种制度那一个阶级那一派文化现象,而是在几千年封建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所霉变所畸形的民族灵魂。鲁迅积其一生之力铸造国人的灵魂,他自己也成为我们民族的不朽灵魂。鲁迅是不能躺着读的。每次重读鲁迅,我都时时如针芒在背,为自己的灵魂所承受着的拷问。中国知识分子都应经受鲁迅的拷问——因为鲁迅本人已经千百遍地拷问过自己。从这个意义上,我也不同意王蒙先生的意见:中国有一个鲁迅就足够了。如果百年中国,能有十个、二十个鲁迅,那是我们民族的大幸!当然,这之中有的客观的悲剧因素。冯先生说,“鲁迅在‘文革’也一样走红”,那是偷换概念,鲁迅的著作与思想和鲁迅本人不是一回事。历史的事实是,在“鲁迅”“走红”的同时,鲁迅所有的战友、学生、朋友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被“清除”出了文坛。而鲁迅如果活着,我想,在延安时代,难免就要“运交华盖”,因为在当时,“鲁迅笔法”便被明确否定批判了。而如大家所知道的,鲁迅生前便用“鲁迅笔法”毫不留情地向极左路线开火了。鲁迅对极左路线之深恶痛绝,绝不亚于他对资本家“乏走狗”的批判。既然如此,他怎能如郭老那样一路走红数十年呢?
这就涉及到鲁迅执着但不偏颇的思想境界。很多人被鲁迅不妥协的批判精神所折服,也因此对鲁迅产生种种误解。然而,在鲁迅执着批判精神的背后,他的的尺度却是从不偏差的。自从李泽厚先生提出现代中国“启蒙”“救亡”“两重主题”(笔者认为,百年中国应是“三重主题”,除思想启蒙、民族救亡外,还有经济振兴)变奏以来,很多学者便认为这“两重主题”是一种“悖论”,难以兼容,并以此为种种文学的文化的畸形或偏激现象作注。但在鲁迅哪里,这种“悖论”并不存在。鲁迅既彻底地反封建主义,也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既站在民主进步立场上与国粹主义坚决斗争,也站民族解放立场上与卖国主义坚决斗争。这样,鲁迅生前就受到来自两方或三方(有时还有“革命阵营”内部“左派”)的火力攻击。冯骥才先生的批评显然不属于新观点,只不过他打出了时髦旗号而已。
应当说,冯先生扣给鲁迅先生的“东方观”、“西方中心主义”大帽子是很唬人的,因为它操作的是“后殖民批评”的学术话语,既唬人,又似乎言之成理。于是,我们便不得不专门做些解读和研究。
所谓“东方观”,是美裔巴勒斯坦学者人赛义德在《东方学》中提出的概念。赛义德认为,西方的“东方学”(或“东方主义”)是西方中心主义的产物,它诞生在殖民地时代,是西方“东方学”者用殖民话语建构的有关东方学问。由这种经西方价值观过滤的“东方学”所形成的西方人的“东方观”,在许多方面是脱离和歪曲东方实际的,甚至是一副神秘化、妖魔化东方的有色眼镜。不必讳言,这种“有色眼镜”式的“东方学”是存在的,有些西方人至今仍带着它看东方、看中国。如果说在殖民地时代这种“东方学”是西方殖民者政治统治东方的工具的话,那么,在后殖民时代,它则成为西方文化侵略的工具。东方国家当然应当警惕和反对这种“东方学”、“东方观”和“东方主义”,这是后殖民批评的合理内容。对此,我想是不该有异议的。
但需要指出的是,批评所谓“东方学”的“后殖民”学者本身,大都是已经置身于西方文化中心的美籍著名教授,并在享受着西方“后现代”文明果实和文化特权,与我们思考问题的立场角度并不相同。这种“后殖民”批评的本身,就是一种来自“西方中心”的“话语霸权”。如果看不到这一点,我们难免就要误读,丧失警惕,甚至真正上了后殖民主义的当。因此,我们站在自己民族立场上,面向新的世纪,对这种引进中国的“东方学”的批判必须有所分析的,包括事实分析、价值分析和方法分析,不能形而上学,更不能跟着起哄。
首先,进行事实分析。冯先生所操作的后殖民批评逻辑是这样的:凡是西方人写的有关东方的著述,都包含着轻蔑东方内容的“东方观”,都在宣扬“西方中心主义”。谁要赞赏这类著述,就是认同“东方观”,肯定“西方中心主义”。这个逻辑当然是错误的,但错误并不在推理本身,而是其前提是违背事实不能成立的。因为并非所有西方人有关东方的著述,都属于这种带着殖民者有色眼镜的“东方学”、不能认这些著述中所描述的东方落后事实都是西方学者臆造的虚幻存在、都是“东方观”的表现。正如美国著名人类学家乔治.E.马尔库斯、米开儿
www.350xue.com
.M.J.费彻尔所批评的:赛义德《东方学》“不承认西方人除了统治支配他人之外还有可能怀有别的目的与动机,不承认在表达方式问题上西方人内部存在分歧……。”(《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18页三联出版社,1998年版,王铭铭等译)。但深究起来,中国的后殖民批评者的误读并不能抱怨赛义德,因为他的《东方学》是以西方的“伊斯兰学”为标靶的,而他自己也承认,西方的“汉学”、“印度学”与“伊斯兰学”之间是有极大差异的,这种差异的突出表现是欧美的“许多专业的伊斯兰研究者把他们的全部精力都贡献给了这一对象的研究,然而却仍然发现无法让自己喜欢它,更不必说仰慕这一宗教和文化”《东方学》二联出版社1999年5月版442页)而汉学家、印度学家则不同了。确实如此,西方的多数汉学家对中国文化是仰慕崇拜的,包括早期一些传教士。因此,如果以汉学为东方学的蓝本,赛义德的《东方学》是违反事实的。当然,西方“妖魔化”中国的著作肯定有,这如同我们文革期间也有“妖魔化”西方的著作一样。但就整体而言,所谓中国传教士妖魔化中国的普遍存在于西方的“(中国)东方学”,是中国后殖民批评者的臆造,像赛义德就没提到一本中国传教士的著述。
其次,进行价值分析。西方的“汉学”不等于赛义德特指的“东方学”,这是事实,但在西方的汉学著作中,包括明教士著作的《素质》中含有对中国人劣根性的暴露性描写,这同样是事实。我们不必讳言这种事实的存在,也不必讳言在这种描写背后西方人那“高傲”的姿态。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是因为这些劣根性的事实描写丢掉了中国的面子,所以象咱阿Q老兄那样讳疤忌亮并义愤填膺呢?还是正视这些劣根性事实的存在而积极疗治呢?这本质上是一个价值判断选择的问题。站在科学文明进步立场上,每个真正热爱中华民族的人文学者,必然要正视、否定并积极疗救我们民族的劣根性,因为它是负价值存在。碍于面子,掩饰甚至欣赏某些负价值存在,正是阿Q主义价值观的体现。这就象给母亲治病一样,一位西医,只要他医术高明、能治病救命,我们就该衷心欢迎,其态度是否谦恭并不紧要(曾有一位医生朋友告诉我,到大医院看病千万不要按态度好坏挑医生,那些态度不好的医生往往是有真本事的,他对你态度不好,可能因为你没大毛病!)。如果这位医生故意掩盖病情,或者恭维说咱妈的结核病灶灿若鲜花,那才是十恶不赦呢!因为他的动机是想让中国就此腐烂下去,便于他们瓜分,将古老的中国文明变成他们的“人肉宴席”。正因如此,鲁迅才说出这样的话:“凡有来中国的,倘能疾首蹙额而憎恶中国,我敢诚意地捧献我的感谢,因为他一定是不愿意吃中国人的肉的!”(《坟》《灯下漫笔》)也正因如此,鲁迅生才前多次提及并肯定《素质》,并在临终前十几天,还在希望有人能翻译这本《素质》,以求得民族的自省与变革。遗憾的是,几乎一个世纪过去了,今天还有人阿Q主义地讳疾忌医,他们将自己头上的癞疤藏在国粹主义头巾下,一听到涉及“光”“亮”的话语就急!就拿什么“主义”封住人家的嘴!
最后,是方法论的反思。尽管冯先生是“文革”的坚定反对者,但遗憾的是,他的批评方法却使我想起那著名的“反对”律:“凡是敌人反对的我就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就反对”,这是前改革时期中国极左罪恶之方法论渊薮。其实,任何人(群体)之间都不存在这种价值取向绝对对立的情况。我们不能认为凡是西方传教士所揭露批评我们民族劣根性都是别有用心,凡是认同这种批评的都是“西方中心主义”。如果说,百年前这种绝对化的“东”、“西”“主义”“体用”之争,还在所难免的话,今天,它早已被实践解构了——当代中国已向世界、向西方文明敞开了大门。历史已经证明,中华民族要步入现代文明,便必须虚心向西方文明学习。汤因比指出,世界上曾有二十多种文明,但最终大都衰败消亡了。而以古希腊—罗马—希伯来文明为源头的所谓“西方文明”,实际上是集古代东西方文明之大成。它之成为今日世界各民族共同的文明财富,是人类诸文明长期“生存竞争”过程的历史优化选择的结果,因为它含有人类能动认识自身和不断推动社会进步的诸多科学内涵和“要素”。马克思主义就是源自这一文明的优秀科学成果。认同这样的文明,包括选择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并不是羞耻之事。尽管西方也有“西方中心主义”和“殖民霸权主义”,但那与西方文明或文化所包含的像理性、科学、人本、民主等等“话语”并不是一回事。因此,如果硬要把鲁迅塞进“西方中心主义”,那百年中国的仁人志士,统统都是“西方中心主义” !正是在这些主张开放的民族精英的率领下,今日中国才乘着科学文明的“西风”大步走向世界,迈入现代文明强国之列,中华民族才得以洗净身上的百年历史屈辱!
东方主义?阿Q主义?——对冯骥才鲁迅批评的批评
tag: 鲁迅 冯骥才 东方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高中同步辅导,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 ·人生的境界教学目标
- ·勾引是一种幸福的沉醉——赵鑫珊所说的
- ·戈多·等待·戈多|贝克特|等待戈多|
- ·杜甫简介
- ·也谈阿Q
- ·“精神胜利法”是阿Q寻找精神家园的方
- ·以变说变[《变形记》教学札记]
- ·说“木叶”探究活动
- ·杜甫律诗五首
- ·冯友兰境界说的方法论评析(节选)
- ·《杜甫律师五首》教学设计示例(一)
- ·《语言与文学》教案设计
- ·李白书生气
- ·美学与艺术略谈|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
- ·替阿Q挽回点面子
-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参——
- ·守护月亮的树__忆庄子
- ·晚年冯友兰
- ·我读寒山寺|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谢冕
- ·林庚
- ·《阿Q正传》何以跑进了《彷徨》
- ·波羅蜜忍辱研究---阿Q型忍辱
- ·这个阿Q令人作呕——评电视剧《阿Q的
- ·鉴赏《阿Q正传》展示阿Q心理的手法
- ·《阿Q正传》.“鲁迅人学”.阶级论
- ·屈原列传(词句疏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