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中语文综合辅导高中语文第四册六单元测试

高中语文第四册六单元测试

浏览次数: 745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
标签:高中其他素材,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高中语文第四册六单元测试,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卜。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
17.对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是(     )
A.县为贼所得矣:表被动
B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粮食
C.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替、帮助
D.有以弱弓射贼者:“有以”与“无以”相对,指“有用来…的办法”
1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是(     )
①兵与财皆无      ②无长少必周而均
③刺史上侃之功    ④与其死于城上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19.下列语句中“其”不作代词的是(     )
A.盖将掠其玉帛            B仓禀皆其积也
C.其必济                  D.其帅,希烈之婿也
2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是(    )
A.既又将盗陈州:这里是侵袭的意思。    
B. B.俘累其男女:读lei,用绳索捆绑。
C.乃徇曰:向众宣示。            
D.有蜚箭集于侃之手:“蜚”通“飞”。一种小型的箭。
下列各句在文中正确意思是:
21.无长少必周而均(     )(2分)
A.没有年长的,即使是对年少的也一定照顾周到均匀。
B死了年长的,就对年少的照顾周到而且一视同仁。
C.无论是年长的年少的,一定照顾周到均匀。
D无论是年长的年少的,都一律围在他们周围进行平等照顾。
22.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    )(2分)
A,你是县令,敌军到来你应当守卫;力量不足,即使死了,也是忠于职守。
B.你是县令,敌军到来你可临时担当太守之职;力量不足,即使死了,也是你的职责。
C.国君是一国之主,敌军到来时可用太守来抵挡;力量不足,即使死了,也是太守应尽的职责。
D.国君作为一国之主,敌军到来时应当防守;力量不足,死于战场,也是职责所在。
23.下列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写李侃在杨氏开导、鼓励、协助下,率领群众,坚持抵抗,保住了项城。
B.全文写杨氏面对强敌,毫不畏惧,开导鼓励李侃,并协助他发动群众,坚持抵抗,保住了项城。
C.全文写李侃能接受杨氏的主张,在抵抗斗争中由软弱到坚强的过程。
D.全文写杨氏在抵抗斗争中,有勇有谋,与软弱无能的丈夫形成鲜明对比。
四.现代文阅读:(24分)
中国古代诗歌的意境(节选)
在中国古典诗歌里,意与境的交融有三种不同的方式。
一是情随境生。诗人先并没有自觉的情思意念,生活中遇到某种物境,忽有所悟,思绪满怀,于是借着对物境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达到意与境的交融。《文心雕龙·物色篇》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讲的就是这由境反意的过程。在古典诗歌中这类例子很多,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那闺中的少妇原来无忧无虑,高高兴兴地打扮了一番,登上翠楼去观赏春景。街头杨柳的新绿忽然使她联想到自己和夫婿的离别,这孤单的生活辜负了大好春光,也辜负了自己的韶华,她后悔真不该让夫婿远去了。这少妇的愁是由陌头柳色触发的,又是与陌头柳色交织在一起的。这是诗中人物的随境生情。诗人自己随境生情,达到意境浑融的例子,如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山瞑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崔颢《黄鹤楼》:“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在这类诗里,诗人的情思意念都是由客观物境触发的,由境及意的脉络比较分明。有的诗更写出情意随着物境的转换而变化的过程。如柳永《夜半乐》情随境生,这情固然是随境而生,但往往是原先就已有了,不过隐蔽着不很自觉而已。耳目一旦触及外境,遂如吹皱的一池春水,唤醒了心中的意绪。
意与境交融的第二种方式是移情入境。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接触外界的物境,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又借着对物境的描写将它抒发出来,客观物境遂亦带上了诗人主观的情意。葛立方《韵语阳秋》说:“竹未尝香也,而杜子美诗云:‘雨洗娟娟静,风吹细细香。’雪未尝香也,而李太白诗云:‘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李杜诗中的香竹、香雪,显然已不是纯客观的存在,诗人把自己的感情移注其中,使它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具有浓郁的诗意。
诗里移情入境的例子很多,如李白:“山花向我笑,正好衔杯时。”(《待酒不至》)杜甫:“乙。”(《春望》)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长相思》其一)杜牧:“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柳永:“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赠别》)辛弃疾:“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马无言定自愁。”(《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这些诗句所写的物境都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是以主观感染了客观,统一了客观,达到意与境的交融。
移情入境,这境不过是达情的媒介。谢榛《四溟诗话》论情景关系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情仅仅是诗的胚胎,要将它培育成诗,必须找到适合于它的媒介物,这就是景。诗由情胚而孕育,借景媒以表现,情胚与景媒交融契合才产生诗的意境。至于哪一类情胚借哪一类景媒表现,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传统。中国诗歌常借兰以示高洁,借柳以示惜别,外国就不一定如此。同一民族在不同时代也有不同的习惯。《诗经》里用石表示动摇:“我心匪石,不可转也。”(《邶风·柏舟》)《孔雀东南飞》则用石表示坚定:丙。
意与境交融的第三种方式是体贴物情,物我情融。上面所说的情随境生和移情入境,那情都是诗人之情。物有没有情呢?应当说也是有的。山川草木,日月星辰,它们在形态色调上的差异,使人产生某种共同的印象,仿佛它们本身便具有性格和感情一样。这固然出自人的想象,但又是长期以来公认的,带有一定的客观性,与诗人临时注入的感情不同。我们不妨把它们当成物境本身固有的性格和感情来看待。正如宋郭熙《林泉高致》所说:“身即山水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澹而如睡。”明沈颢《画座》也说:“山于春如庆,于夏如竞,于秋如病,于冬如定。”他们指出四时之山各自不同的性情,要求作画时既画出它们不同的形态,又画出它们不同神情,以达到形神兼备。作诗又何尝不是同样的道理呢?
有的诗人长于体贴物情,将物情与我情融合起来,构成诗的意境。陶渊明和杜甫在这方面尤其突出。陶渊明的“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杜甫的“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发潭州》)“丁”(《春夜喜雨》)“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后游》)都达到了物我情融的地步。
陶渊明《饮酒》其八:“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青松即渊明,渊明即青松,“语语自负,语语自怜”(温汝能:《陶诗汇评》),诗人和青松融而为一了。
又如杜甫的《三绝句》之二:“门外鸬鹚去不来,沙头忽见眼相猜。自今已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
24.在文中甲、乙、丙、丁的方框中填入恰切的诗句。(6分,选填两项,各3分)
甲                 ,                      。乙                              ,                                      。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高中语文第四册六单元测试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高中其他素材,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