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文档中心范文工作报告实习报告历史系教学实习总结报告

历史系教学实习总结报告

浏览次数: 348次| 发布日期:12-29 13:26:42 | 实习报告
标签:实习报告范文,毕业实习报告,生产实习报告,http://www.350xue.com 历史系教学实习总结报告,
历史系教学实习总结报告


      20xx年7月3 日~10日,历史系2000级35名本科生在3名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前往敦煌及河西各地进行了一次收获很大、意义非凡的教学实习和实地考察活动。说收获很大,不仅体现在同学们沿着古丝绸之路参观考察了该地区几乎所有著名的历史文化遗存,深化了自己几年来从课堂和书本上所学的相关历史知识,并在实习归来后写成了十几篇合格的实习报告,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实习报告有相当的学术价值。而且通过这次实习,同学们身临其境,极大地增强了历史感,产生了浓厚的学术兴趣,很多同学在实习结束后明确了考研意图,有些同学甚至确定了自己考研或者保研的专业方向。说意义非同寻常,主要是十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经费极缺,历史系的本科生教学实习都是就近进行,基本上是社会实践性质,与专业的联系不是很紧密,实习的主要功效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对此问题系领导一直十分关注,王希隆主任多次在党政联席会上提出要改变历史系学生的实习状况,系党政联席会也多次研究了本科生教学实习问题。

       近些年历史系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想办法使教学实习在学生的专业学习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系党政联席会研究决定,从2000级开始,教学实习采取赴河西进行实地考察这样一种更加切合历史学本科生培养目标的实习模式,并且一定要把这种做法坚持下去。学校教务处也非常关注这次实习,在经费及其他方面提供了大力支持。作为长期规划的第一步,本次活动在各方面的经验都意义重大,鉴于此,对这次实习的全过程、实习的主要收获和意义以及存在的一些不足进行认真细致地总结是非常必要的。

       这次实地考察历时8天,行程3500公里,参观考察了张掖、肃南、酒泉、嘉峪关、敦煌、安西、山丹、武威等市县的十几处历史文化名胜和相关的几个博物馆,同学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做了详细的记录。国家重点研究所负责人郑炳林教授一路上在汽车行驶过程中随时给同学讲述沿途的历史和地理沿革以及到下一个目的地应关注的主要问题,使同学们对这次考察在时间和空间上能够产生立体的印象和概念,同时也使学生在参观每一处古迹时能够有的放矢,有效利用并不充裕的参观时间。但这8天只是本次实习的主体部分,而整个实习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下面就分阶段回顾一下这次实习的全过程。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在系里确定了目的地和出发时间以后,决定由历史系主管教学工作的乔健副主任担任这次实习的领队,全面负责实习各方面的工作。在乔健老师的部署下,准备工作开始紧张地进行。从四月中旬开始,在2000级本科四个专业中开展了多次动员,说明这次实习的目的和意义。随后在对这条线路相当熟悉的牟范书记和冯培红老师的帮助下制定了详细的行程表,确保在外期间每天都能够劳逸结合,使大家不因旅途劳累而影响参观考察的效率,同时也最大限度地节省时间,从而有效利用有限的经费。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充分的学术方面的准备工作,在出发前一个月,请在敦煌学及河西历史文化研究方面有相当造诣的杜斗诚教授给同学们做了专题学术报告,重点讲解此次实习参观的石窟寺的历史沿革、保存情况、研究现状及其主要的艺术特点和史学价值,使同学们对参观考察对象有了初步的、总体的认识。同时要求学生们根据各人的兴趣和长处自愿组合,三到五人组成一个实习小组,确定本小组在这次实习中的主要工作任务以及人员分工,结合老师们的讲解和自己平时的积累,制定本小组在各个参观考察地点主要关注的问题和研究主题,并围绕确定的主题进行扎实的资料搜集工作,为实地参观考察做充分的知识准备。在出发前一周确定了人员名单,根据人数和专业建立三个大组,每组选定一个组长,负责协调本组全体人员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准时、统一地行动,也确定了同学、组长和带队老师三个层次之间的双向联系方式,从制度上严格保证在外期间所有人员的安全。临行前几天,乔老师、牟范书记和办公室陈吉平主任订好了车,预订了所有日期的住宿床位,并且多方比较,尽可能找到既安全卫生又价格便宜的旅馆和招待所,使更多的经费用于同学们的参观考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后,临行前一天晚上,由郑炳林老师对各个参观考察对象做了整体讲解,指出同学们应关注的要点。乔健老师多次强调了安全注意事项,细致周到地布置了衣食住行方面的安排。

第二阶段:实地参观考察

       20xx年7月3日清晨7时,实习队伍整装待发。系党政领导一起来为大家送行,教务处处长张振国老师也亲自到场做了简短但却切中关键、寓意深长的讲话,这更使同学们振奋不已。

       7月3日实习队伍到达的第一站是新河驿长城。在此之前已经看到了绵亘数十里的长城,汉长城在北,明长城在其里,两者相距10~80米之间。这些曾经起过重要作用的宏大建筑现在已变成了一段段矮墙。第二站是本次实习第一个重点考察对象——张掖大佛寺及山西会馆。大佛寺建于西夏永安元年,明清时期屡有修缮。该寺建筑布局基本上是常规的佛寺模式。殿外门东西两侧有青砖浮雕经变画两铺,分别描绘了释迦生前于其太子祗树给孤独园内精舍说法和阿弥陀佛及观音大势至菩萨所在西方净土的场景。作为经变画,这两铺同敦煌等河西石窟壁画有一脉相承的因素。有同学将其进行对照,对许多细节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如佛之禅定印与榜题“说法图”相违;灵鹫山说法同榜题“西方圣境”相悖;观音大势至的和尚装亦异于他品等等。大佛殿内卧佛一身,弟子十身,菩萨二身。卧佛是该寺最著名也最具研究价值的文物,较之犍陀罗佛教雕塑及河西其他佛涅槃像,其特殊之处在于:没有摩耶奔丧、迦叶抚足的表现;没有阿难昏于床前或沉思冥想之情景;没有世俗僧众痛苦流涕及拔发剖腹割耳等古印度习惯之刻画;也没有婆罗双树这一象征性植物之塑造。卧佛身后十弟子皆双目圆睁,表情木然。郑炳林老师给同学们详细讲述了涅槃经变所依托的经文及其表现形式,并着重指出卧佛手足处所立菩萨身上所着乃明朝服饰,这是辨别年代的一个重要方法。

       7月4日的目的地是位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马蹄寺。马蹄寺石窟群由南北马蹄寺、千佛洞和上、中、下观音洞以及金塔寺组成,共计70余窟。我们所参观的千佛洞1、2、3、4号窟基本是北朝所开,拥有中心柱这一早期石窟的典型标志。壁画多已残损,面目全非。在这里同学们了解到早期佛教雕塑的一些特点如人物造型清瘦、服装宽衣博带等等。另外还参观了北寺“三十三天洞”。对比印度阿旃陀石窟和新疆克孜尔石窟中的中心柱窟,同学们了解到随着佛教沿北路传入中国,佛教艺术亦由印度传至新疆,再辗转至甘肃,而我们的先人们又是如何吸收消化并繁荣这一异国文化艺术的。还有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许多同学在这里都看到了由于旅游开发和宗教活动对这里的珍贵文物带来的明显的破坏,大家就如何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进行了认真地讨论。 

       自司马迁开创纪传体史书之先河后,历代皆依此为范本修史,构成所谓的正史系统,至清代则有二十四部之多。作为研究古代史的骨干材料,正史在史料中的地位和价值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正史的缺陷也多,其中最大的一点便是这样的修史体例主要将注意力放在社会上层,因而正史也曾一度被斥为帝王将相的家谱,这就相对限制了现在史学家们对古代社会进行全面的研究,对于普通民众的研究更多的要借助所谓的野史来进行。7月5日考察的魏晋壁画砖墓则是一种对这类研究有极其重要价值的史料,它以鲜活的方式弥补了文献资料的不足。首先这座墓向大家展示了魏晋时期墓室的基本形制,对了解当时的丧葬习惯和古人的生死观有重要意义。其次,墓室室顶覆斗式结构的应用,对于理解佛教传入中国后我们的先人对其进行的创造性发挥,是一个明证。最后也最为重要的是这座墓室中的砖画,这些砖画描绘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社会场景,有农作、畜牧、蚕桑、狩猎、宴饮等。对于墓室室壁上多次出现的三或四个颜色不同的圆环以不同的方式组合成的图案,目前学界尚无定论,同学们对此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和各种各样的推测。这些砖画的价值不仅在绘画方面,更重要的是它们可以成为社会史和思想史研究的极其珍贵的原始材料。参观结束后沈祯云老师对同学们说:对这类材料的分析解释必须建立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之上。历史的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没有对研究对象在整体上的深入把握,没有对其他相关学科如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及哲学等学科中有益因素的借鉴,我们的历史研究将永远停留在对表象的浮泛描述上,史学的认识功能将得不到很好的发挥,我们对历史的研究也难以焕发新的活力。 

[1] [2] [3] [4]  下一页


历史系教学实习总结报告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实习报告,实习报告范文,毕业实习报告,生产实习报告,范文 - 工作报告 - 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