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知识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二语文教案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之一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之一

浏览次数: 830次| 发布日期:12-29 13:42:24 | 高二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高二语文选修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350xue.com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之一,

《故都的秋》说课稿
现代素质教育给我们的语文学科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语文课堂已经不仅仅是一门工具课、训练课,而是要通过语文教学达到育人的目的,大概说来应该包括下面几个方面的要求: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把德育功能、感熏陶功能和培养能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
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尤其要考虑有到学生的心理因素和层次差异,根据教育面向全体的原则指定分层的教学目的,力求使全体学生能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培养健康高尚的品格。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要优化教学设计,利用丰富的资源和有效的方式把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起来,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学习研究转变,让他们快乐而自由地学习。

说教材:
《故都的秋》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名篇。从结构上,这篇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无限向往和深深眷念;中间主体部分又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来描述故都纷繁多姿的清秋景象: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清”“静”“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自然风物,共有五种景况:清晨小院、落蕊轻扫、秋蝉残声、闲话秋雨和佳日胜果;议论部分从说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故都之秋,插入了古今中外写秋诗文的说明,与自然气息之外,又再添一层文化气息,与“故都的秋”中的“故”字暗合。整篇文章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间部分充分展开,酣畅淋漓。
在艺术手法上,这篇文章体现了情景交融的特点。一般的即景抒情散文都有这个特点,但是《故都的秋》却写出了独特的神韵,这是为什么呢?首先,作者的眼光不同。郁达夫写故都的秋,不写北京的众多风景名胜,不写郊外的自然风光,而是以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去寻求存在于北京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的“秋”,在作者的笔下,故都的秋就在故都的院落里、胡同边、槐树下,就在天上、枝头、嘴边……对这些具有浓厚北国地方特色的人情风物的描绘,写出了老北京文化的精髓,也写出了郁达夫对故都之秋的神往眷念。其次,作者具有细腻独特的情感体验,纵观全文,作者对北国之秋是极其向往的,可为什么在描绘景物时,却时时给人以“悲凉”“落寞”之感呢?这个疑问如果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作者的个人气质、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就可以了解到这种悲凉忧郁的情绪是社会变迁和作家的个人遭际在文章中的投影,是作者自觉不自觉流露于纸头笔端的。所谓“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这篇文章算得上是“物”“我”交融的完美之作了。正是这种平常之景和作者优美忧郁的情怀相结合,赋予了故都的秋一层奇妙的色彩,亲切而又不失厚重。
另外,从有关资料和文章本身来看,本文的写作是一气呵成的,作者并没有特意雕琢字句,但优美精彩的语句很多,清新恬淡的语言给人的感觉像是“故都的秋”给人的感觉一样——清、静、悲凉,很值得玩味。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优秀的文学作品总具有无限的张力,等待我们去发现、挖掘。

说教学目的:
《故都的秋》是这个抒情散文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就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这篇文章的教读无疑对后面的散文教学起着领起和示范的作用。结合对语文教学的总体要求和这篇课文的教材特点,设计教学时,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的:准确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抒发的感情。
对文章的理解可以说是一切鉴赏活动的基础,这个目标的制定是为了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感情,经过预习和反复诵读,学生基本上都能体会到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对故都之秋的浓情厚意,但又流露出深沉的悲凉与落寞之感。理解这种感情就需要消除时代隔阂准确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教师要提供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当时的社会背景等资料,使学生体会作者的心态情绪,进入课文的意境。
(二)能力目的:培养学生的鉴赏评价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理解文章之后,就要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鉴赏评价,鉴赏是对学生在体会理解文章之后提出的更高要求,是一个由感入悟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在文章中作家是如何表达他的思想感情的,这就涉及到揣摩文章语言、赏析艺术手法、分析作品结构等问题;鉴赏之后还可对作品进行个人化的评价,这些都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体会记录下来,写一百到两百字的小论文。在这个过程中,就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而这种鉴赏评价活动又可以激发学生创造的激情,对鉴赏活动进行一种延伸:基础知识较薄弱、语文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可把课文与其它相似文章进行比较;而基础知识扎实、语文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进行仿写,从题材、体裁或者艺术手法上模仿《故都的秋》,学一篇抒情散文。
情感目的: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
这个目的的完成是融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教师引导学生体验一下:郁达夫从当时的社会生活总体验到许多的悲苦与忧愁,但他并没有彻底消沉,虽然在作品总流露出了忧郁悲凉的情绪,但是他依然怀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心态和眼光来观察故都秋景,能看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另外从作者所选取的场景来看,这些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的平民意识和对普通世俗生活的人文关怀,这些品质都是我们大家可以学习的。

说教法:
为使教学的实效性增强,使学生更深入得钻研课文,更为了使全体学生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自由而快乐地学习,我设计把网上研究性学习与语文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做一次尝试。学校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学生可一人一机操作,而且学校建立了校园网络,为网上查阅资料和网上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这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展开研究性学习的设计,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自主探索和学习的能力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这种教学方法有以下几个特点: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之一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
www.350xue.com 能体现教师的主导性。
在这个设计中,教师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变主讲为主导,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给予引导和适当的帮助,这要教师具有更广博的专业知识,针对学生的心理和个体差异优化设计。
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一人一机,可通过课件提供的学习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并规定了具体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具体参与到学习中来。而现代技术的运用,也提供给了学生丰富的信息,加大了交流的范围,提供了展示学生研究成果的空间,这些都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兴趣,更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能体现分层教学原则,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学生理解探索问题有一个心理发展过程,这个设计分理解——鉴赏——评价——创造四个层次,循序渐进,一步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再者,学生程度不一,语文能力有差异,网络教学具有很重的个人化色彩,学生可自主选择学习研究的内容和难度,教学目的的分层也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提供了机会,是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受益。

说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安排两课时。
  (早自习安排预习)
早自习安排预习,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给出几个预习题,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
1、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在作者的笔下,“故都的秋”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2、文章是通过对哪些景象的描绘来表现“故都的秋”的特点的?
3、纵观全文,作者除了用细腻的描写来展现“故都的秋”之外,开篇和结尾还用了什么写法?
4、作者在作品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导入,创造情境,激发兴趣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常给人以清新动人的美,所以纵然是客居
他乡、彻夜难眠,在《临安春雨初霁》中,陆游还是给我们留下了“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名句;而夏天则常常是热情的,所以漫步在“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康桥,徐志摩先生要轻吟慢咏:“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那么秋天呢?在郁达夫的眼里,秋天又是一个怎样的季节呢?我们如何理解、鉴赏、评价《故都的秋》这篇文章?读了这篇文章,将引发我们关于秋天的什么样的联想呢?

二.朗读体味
运用课件提供的朗读素材进行朗读,学生可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学习,对于朗读水平较低的学生可借助录音跟读或者反复听读,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揣摩朗诵技巧,对原录音材料中处理得不太好的地方进行调整美化,甚至放弃听读。

[1] [2]  下一页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之一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高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高二语文选修教案,高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