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知识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三语文教案《荷塘月色》教学设计5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5

浏览次数: 274次| 发布日期:12-29 13:42:24 | 高三语文教案
标签: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350xue.com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5,

远山:隐隐约约、只有些大意

灯光:没精打采,是渴睡人的眼(比喻树缝里漏下来的一两点路灯光的暗淡微弱,平中见奇)

蝉声蛙声:对比描写,以动衬静,更显月夜之静。古诗句“鸟鸣山更幽,蝉噪林愈静”。生活中夜深狗吠更显得环境幽静。

描写景物的顺序:由近(树)到远(山)、由静(树、山)到动(蝉蛙)。作者从视觉、听觉两方面描写。观察点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的地方。

作者是怎样由景写到人的?作者的心景又有了什么变化?由路灯光联想到人的眼,由人的眼自然会联想到人的心,一想到个人,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自然会惊扰了荷塘和作者内心的超然境界,作者终于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

在作者笔下,荷塘四周的景色是阴郁、幽静、宁静、深远的,这些都反映了朱自清先生在社会动荡时期,既渴望中国能有出路,自己能有所作为,同时又对尖锐对立的两方认识不清、无所适从的困惑与痛苦。现实逼迫他做出选择,但却无法做出选择,因此,朱自清先生只能效法古人“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明训,转而寻求逃避之道,反映到文中,便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的慨叹。作者的情绪由观赏、沉醉于月下荷塘与塘上月色的美景时产生的淡淡的喜悦又转为因荷塘周围阴郁、幽静的景观和蝉噪蛙鸣导致心绪繁乱,顿生苦闷,难忘哀愁,颇不宁静的思想感情,再一次透露出淡淡的哀愁。

这一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可说是石破天惊,道出情感的症结,即文章真正的情结。“我什么样也没有”既是作者“什么都可以不想”的东西,更是作者挥之不去、不得摆脱,而深深压抑埋藏在心灵底蕴中的东西,一经情景触动,便喷涌而出了。所以说,“我什么也没有”是“心里颇不宁静”的源头,是本文的主旨中心句。这一主旨中心句正是当时知识分子人生处境和愁苦心灵的真实写照,是如今称之为“失落感”的东西。处在当时那种风云变幻、国运未卜的岁月,一位真正的知识分子,既无财产基业的依托,又无豪门权力的依傍,就连自己人生生活命运与前途都难以把握,唯有一身文化知识可资凭借,但此时此刻,知识又价值几何?于是作者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呼喊!如果说鲁迅先生的“救救孩子”是现代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呐喊的话,那么可以说,朱自清先生的“我什么也没有”就是现代知识分子的又一声呼号。虽然这一呼号是平静的,但内心却浸润着一种理性精神。本文是一篇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优秀散文,文眼“颇不宁静”与主旨中心句“我什么也没有”是散文中由情感与游踪交织成的线索上的两个相互照应的情结点。这两个情结点一表一里、一外一内、一前一后,相互照应与辉映,将作者的真情实感宣泄出来。

作者在此再次表达苦闷、彷徨的心理,这样写的目的是:以景带情,情与境谐,呼应开头.

文章最后作者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呢? “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作者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什么? 作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当时“嬉游”的光景,作者有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呢?没有。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 “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依然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此时此刻的作者为什么会惦着江南呢?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排遣忧愁.——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从荷塘回到家里,心绪如何?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从梦幻般的“另一世界”回到了依然令人苦闷的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何特点?首尾呼应。

文章的开头写“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的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结尾写“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这些写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孤独与哀愁。

我的心里这样不宁静,这样苦闷彷徨,而妻并不理解我的苦闷及其心理起伏,只会照常带小孩,哼眠歌;在我渴望渲泄的时候,却没有知音与我共鸣,我只好移情于自然。夜游荷塘,无非想排解苦闷,借景消愁,欲使“颇不宁静”的心理宁静下来。荷香月色美景只使我得到片刻的宁静,但这宁静是暂时的,最后不得不回归现实。我心存侥幸,也许妻会对我今晚的举止有所深究,谁知这现实变成“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我”更加苦闷了。“我”到荷塘散步,心情由“不宁静”到“暂时的宁静”,再到“不宁静”,妻却漠不关心,形同陌路人,以至于从“哼着眠歌”到“睡熟好久了”,连妻都不理解我的苦闷,可见作者的苦闷之深,哀愁之浓!

小结:

综观全文,作者内心的不平静和环境的静美相反相成,轻淡朦胧的景色和淡淡的喜悦和哀愁融为一体,作者的感情是波澜起伏的,暂时超脱的淡淡的喜悦和无法解脱的淡淡的哀愁交织在一起,构成全文的基调,感情变化非常微妙。

四.全文线索:(电脑解说)

一路行来,伫立观望,以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变化为经,以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为纬来构思全文,所以思想感情的变化是本文的线索。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5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
www.350xue.com
五.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中描绘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点是写月光与写荷塘交叉,动的刻画与静的描写交错,抒情与写景交融,形成一幅素淡、朦胧、静美的画面,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抒发了关心国家前途与命运、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

六.简评作者的思想:

也许有些同学会想,作者这种不敢“直面惨淡的人生,不敢正视淋漓的鲜血”,而寄情于风月山水之中的思想,会不会太消极了?作者这种回避现实的思想应该说是消极的。但是能否据此说他不爱国呢?不能。从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这一点来看,他还是有爱国倾向的,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朱自清先生后来为什么宁死也不接受美国的救济粮的原因,而最终成为一名坚强的民主战士。在当前,我们也应象作者一样爱国,具有崇高的人格。

七.布置作业:

以《秋天的色彩》为题,运用通感手法向一位先天性的成年盲人介绍秋天大自然丰富的色彩。

要求:1、写色彩要结合具体的自然景物,不可抽象地介绍颜色。

2、不得少于三种色彩。

3、400字左右。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5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

上一页  [1] [2] [3] [4] [5]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5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高三语文教案,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