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语班主任(二十六)
走进学生“手机一族”
李亚东
手机作为一种通信工具,早已进入到千家万户,走进了平常人家。学生拥有手机已经不再是新鲜事了,它给了学生许多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比如半夜互发短信,或聚众不良群体等等问题,让老师和领导头痛不已,很多学校想出种种对策来规范之,然而效果并不佳。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分析一下手机使用的心理,或可有所启迪。
家长如是想:
1、平常心理:家庭经济状况较好,能承受手机的日常消费,并且把手机当成一种通信工具使用。学生与家长能够互相信任,并用它进行生活上的沟通与交流,家长用得自然、放心。这种情况比例较大。
2、放纵心理:当今社会中,随着人们生育观点的改变,学校里独生女的比例较大,大部分家庭成员的精力和心思多投在学生的身上。他们在给学生无限关爱的时候,又多出了一份是溺爱,对子女有求必应。于是,学生拥有一部手机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尤其是部分学生违规使用的手机在被学校没收,交给家长后不久,老师又会再次没收到违规的这个手机。显然,这种情况与家长的放纵是密不可分的。我在班级管理中,就遇到一个同学的手机在“老师---家长----学生”手中反复了五次。
3、盲从心理:家长配给学生手机是一种盲目的态度。要么是见别人的孩子有,则马上给自己的孩子配一个;要么是受孩子的蒙蔽或怂恿给他配一个。这种情况只要老师和家长经常沟通,是能合理调节的。
学生如是想:
1,平常心理:或是家长配给或是亲友馈赠或是自己购买,总之学生是在家长知情的情况下配备。他们能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开关机,合理的使用手机。
2,攀比心理:进入青春期的学生,他们的自尊心、面子观点特别强烈。他们在行为着装上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别人拥有手机,自己不甘落后。学生的家庭情况千差万别,但总有人不管家庭的实际,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不落人后。这种学生,老师应注意观察,谨慎教育。因为他们特别的敏感,如果
3,回避心理:学生利用手机互发短消息做得极具隐蔽性,回避学校的管理,这是一种阴暗心理,发展下去有可能成为一种犯罪心理。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异性之间半夜互发短消息。二是不良群体中成员互相联系,从事违纪违规,甚至违法的活动。这种学生和老师心理上本身就有一定的距离,他们时刻在提防学校的管理。要解决这类问题,关键是老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参加健康活动,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从而走出阴暗心理。
老师如是想:
我在本班进行过有关手机的调查。本班共有57人,拥有手机23部,我对他们的手机来源,使用等情况统计如下表:
手机总数
寄语班主任(二十六)
- 寄语班主任(二十六)
- › 小学新学年家长寄语班主任寄语(3)
- › 小学班主任班级寄语班主任寄语(1)
- › 和谐班集体优秀班级展示——班主任寄语班主任班级寄语
- › 高中班主任班级寄语班主任寄语(摘抄于宋老师)
- › 小学班主任班级寄语班主任寄语集锦
- › 寄语班主任(十五)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寄语班主任(二十六)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寄语班主任(二十六)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寄语班主任(二十六)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寄语班主任(二十六)
tag: 班主任寄语,小学班主任寄语,初中班主任寄语,寄语大全 - 班主任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