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尿症不能无视,也不可关注
浏览次数: 413次| 发布日期:12-29 13:40:48 | 学龄前常见病
标签:儿童常见病有哪些,儿童常见病偏方,http://www.350xue.com
遗尿症不能无视,也不可关注,
尿床,在许多专家的眼里已不单纯是种疾病了,因为,它还会影响到孩子的自尊发展,因此,在帮助孩子治病的同时,父母或老师更应避免使孩子在自己不经意间的言语、行为、态度中伤心。
许久前的一部美国电影《孤独的长跑者》,那个得了遗传性遗尿症的男生,每天一放学就拼命跑回家,为的只是收回被母亲挂在窗外的床单可见,父母如不正确对待孩子尿床的问题,就很可能让孩子失去自信与自尊,感到孤独、自卑。
1、尿床关联孩子自尊发展的3个要素
尿床也称为夜遗尿,是指5岁或以上的儿童于睡眠时不自觉的排尿现象。一般轻微(即不频密)的尿床并不算是一种疾病,随着年龄增长,尿床的现象通常都会自然消失。如果,5岁以上的儿童仍有每周超过两次以上尿床现象,就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案。
中易心理健康研究中心的宋主任介绍,儿童自尊发展共有4个要素:外貌、家庭、学校和社会文化,而尿床问题与后3大要素关系密切。因此,为避免尿床儿童的自尊心受伤害,父母的态度十分关键。
2、尿床的宝宝更容易孤独
据香港《明报》报道,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小儿外科部举办了一个大型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香港超过16,000名5-19岁的儿童及青少年中,约有2%的儿童有夜遗尿;而接受调查的5岁儿童当中,大约有16.2%的孩子经常尿床。从比例上还显示,男童比女童更容易出现尿床的情况。
儿童心理专家陆蓓蓓老师指出,孩子往往会因尿床而产生其它的心理及行为问题,如孤独、畏羞、焦虑、反叛、精神不集中、对社交活动退缩,甚至不敢参加任何需要在外间过夜的活动。因此,陆老师要特别提醒各位父母,无论在对孩子实施任何一种行为训练或当孩子的身上产生任何一种问题时,都应注意教育适度,置之不理或过激表现都会使孩子受伤。
3、尿床,不可太重视,也不能无视
许多父母或老师一直以为尿床是由于儿童发育未成熟,而不能控制排尿所致,因此并不重视孩子的尿床现象。但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小儿外科部进行的婴儿膀胱活动及睡眠脑电波研究显示,即使在新生婴儿,排尿也不是由简单的脊柱神经反射控制,而是与复杂的中枢神经系统控制有关。超过1岁的小儿已不会在熟睡中排尿。除却一些生理因素,比如遗传、膀胱功能障碍等,心理因素往往是继发性尿床的决定性因素,如父母因尿床而过分指责孩子,则很可能会加强孩子脑中的夜遗尿信号,使尿床次数变得日益频繁,甚至持续到成年。
因此,陆老师建议父母别把孩子尿床当大事,但也千万不能忽视对此的训练。孩子尿床后,应该尽快为他换上干净的床褥和衣物,并可在帮他做清洁时小声、温柔地告诉他:长大了,不该尿床了哦!切勿在其他孩子面前指责孩子尿床。如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尿床,或在老师进行教学活动时总是憋不住想小便,父母则可先与老师进行沟通。让老师告诉孩子,想小便的时候可以举手,老师会同意让他如厕。
4、尿床儿童不仅需要生理治疗,更需心理输导
一般采用抗利尿荷尔蒙类药物和夜间警铃训练的方法。夜间警铃训练的方法是在孩子的内裤装上感应器,令它接触到尿液时便会发出讯号唤醒孩子,起床排尿。反复训练可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条件反射。 除了医生的治疗外,不能忽视心理方面的调节和疏导,对父母来说,希望注意以下几点:
1)应该理解孩子尿床并不是故意行为,而是一种疾病;
2)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孩子树立信心;
3)晚餐后不喝富含咖啡因或利尿的饮料;
4)禁穿尿裤,可在床单上作些局部预防;
5)准备好小尿盆,让孩子夜间可以随时方便地起床小便。(吴丹宁、程洁)
采编自:聪明宝宝《遗尿症不能无视,也不可关注》一文由www.350xue.com摘录,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遗尿症不能无视,也不可关注
遗尿症不能无视,也不可关注
尿床,在许多专家的眼里已不单纯是种疾病了,因为,它还会影响到孩子的自尊发展,因此,在帮助孩子治病的同时,父母或老师更应避免使孩子在自己不经意间的言语、行为、态度中伤心。
许久前的一部美国电影《孤独的长跑者》,那个得了遗传性遗尿症的男生,每天一放学就拼命跑回家,为的只是收回被母亲挂在窗外的床单可见,父母如不正确对待孩子尿床的问题,就很可能让孩子失去自信与自尊,感到孤独、自卑。
1、尿床关联孩子自尊发展的3个要素
尿床也称为夜遗尿,是指5岁或以上的儿童于睡眠时不自觉的排尿现象。一般轻微(即不频密)的尿床并不算是一种疾病,随着年龄增长,尿床的现象通常都会自然消失。如果,5岁以上的儿童仍有每周超过两次以上尿床现象,就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案。
中易心理健康研究中心的宋主任介绍,儿童自尊发展共有4个要素:外貌、家庭、学校和社会文化,而尿床问题与后3大要素关系密切。因此,为避免尿床儿童的自尊心受伤害,父母的态度十分关键。
2、尿床的宝宝更容易孤独
据香港《明报》报道,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小儿外科部举办了一个大型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香港超过16,000名5-19岁的儿童及青少年中,约有2%的儿童有夜遗尿;而接受调查的5岁儿童当中,大约有16.2%的孩子经常尿床。从比例上还显示,男童比女童更容易出现尿床的情况。
儿童心理专家陆蓓蓓老师指出,孩子往往会因尿床而产生其它的心理及行为问题,如孤独、畏羞、焦虑、反叛、精神不集中、对社交活动退缩,甚至不敢参加任何需要在外间过夜的活动。因此,陆老师要特别提醒各位父母,无论在对孩子实施任何一种行为训练或当孩子的身上产生任何一种问题时,都应注意教育适度,置之不理或过激表现都会使孩子受伤。
3、尿床,不可太重视,也不能无视
许多父母或老师一直以为尿床是由于儿童发育未成熟,而不能控制排尿所致,因此并不重视孩子的尿床现象。但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小儿外科部进行的婴儿膀胱活动及睡眠脑电波研究显示,即使在新生婴儿,排尿也不是由简单的脊柱神经反射控制,而是与复杂的中枢神经系统控制有关。超过1岁的小儿已不会在熟睡中排尿。除却一些生理因素,比如遗传、膀胱功能障碍等,心理因素往往是继发性尿床的决定性因素,如父母因尿床而过分指责孩子,则很可能会加强孩子脑中的夜遗尿信号,使尿床次数变得日益频繁,甚至持续到成年。
因此,陆老师建议父母别把孩子尿床当大事,但也千万不能忽视对此的训练。孩子尿床后,应该尽快为他换上干净的床褥和衣物,并可在帮他做清洁时小声、温柔地告诉他:长大了,不该尿床了哦!切勿在其他孩子面前指责孩子尿床。如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尿床,或在老师进行教学活动时总是憋不住想小便,父母则可先与老师进行沟通。让老师告诉孩子,想小便的时候可以举手,老师会同意让他如厕。
4、尿床儿童不仅需要生理治疗,更需心理输导
一般采用抗利尿荷尔蒙类药物和夜间警铃训练的方法。夜间警铃训练的方法是在孩子的内裤装上感应器,令它接触到尿液时便会发出讯号唤醒孩子,起床排尿。反复训练可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条件反射。 除了医生的治疗外,不能忽视心理方面的调节和疏导,对父母来说,希望注意以下几点:
1)应该理解孩子尿床并不是故意行为,而是一种疾病;
2)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孩子树立信心;
3)晚餐后不喝富含咖啡因或利尿的饮料;
4)禁穿尿裤,可在床单上作些局部预防;
5)准备好小尿盆,让孩子夜间可以随时方便地起床小便。(吴丹宁、程洁)
采编自:聪明宝宝
遗尿症不能无视,也不可关注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学龄前常见病,儿童常见病有哪些,儿童常见病偏方,幼儿教育 - 优生优育 - 学龄前常见病
栏目导航
学龄前常见病 推荐
- ·关于感冒的误解和必须警惕的现象
- ·儿童鼻臭不可大意
- ·美好的故事,美丽的人生
- ·冬季尿浑是何因
- ·宝宝在家颌骨折裂如何急救
- ·巧除宝宝眼耳异物
- ·经常口臭且舌苔比较黄腻,说明肠胃有积
- ·感冒发烧伴有腹泻,舌头上起疹子,怎么
- ·治疗甲亢的丙硫氧嘧啶片对胎儿可能不利
- ·请问如何判断宝宝是否是过敏性体质
- ·春天,易引起小儿腹泻的原因
- ·春季,谨慎预防儿童风湿病
- ·果汁并非喝得越多越好,提防“果汁尿”
- ·宝宝患特异性湿疹如何治疗,要注意什么
- ·春季,谨防儿童流行性腮腺炎
- ·预防小儿食源性哮喘
- ·驱虫,不是单吃药这么简单
- ·儿童白血病的七大早期表现
- ·春季过敏知多少
- ·让孩子有悦耳动听的嗓音
- ·长期打鼾会影响孩子的容貌
- ·容易被忽视的儿童胆石症
- ·孩子患有肾病综合征,是否影响今后的生
- ·宝宝反复感染肠炎,是否是肠道憩室或溃
- ·尿床会对儿童造成身心伤害
- ·不易察觉的儿童营养性贫血
- ·孩子换了心脏卵圆孔未闭,需要手术吗
- ·乙脑对小儿智力影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