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初中语文初中语文学习方法09中考语文古文重点20课篇目练习题(一)

09中考语文古文重点20课篇目练习题(一)

浏览次数: 175次| 发布日期:12-29 13:46:31 |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
标签:学习语文的方法大全,学习语文的好方法,http://www.350xue.com 09中考语文古文重点20课篇目练习题(一),
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
第二段分写异水之\"异\"。
第三段分写奇山之\"奇\"。
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找出这两方面入手圈出写得好的字词句,并谈谈好在何处。
从视觉来写: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天清气朗,明快秀丽的景色,而且将富春江放在\"天\"这个壮阔背景上来描写,就勾勒出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境界。
②\"从流飘荡,任意东四\",既写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中的一个\"寒\"字,暗示了深秋的时令特征,也写出了人的主观感受。
○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江的两岸崇山峻岭,高耸人云的雄奇景色;\"竞\"\"争\"二字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
从听觉来写: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绘声绘色,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交待江游距离,总写山水特点.
抓住“清”和“急”的特点,从哪几方面突出这个特点的?
从水色--缥碧,水的深度--千丈,水中物--游鱼细石 等方面作静态描写,突出水之清;
用“急湍”“猛浪”进行形象描绘,从动态写出水之急;
总之,这一段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江水之美.
www.350xue.com
6、是从哪些方面写山之奇?
A.从山自身写:
山之高:皆生寒树--山高风大,树受侵袭,冒出寒气--以树之寒衬托山之高;
山之势:负势竟上,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从山势写其奇;
以上从山本身写起,把静止的山赋予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
B.从山上的其它景物来写山
从动物--好鸟、蝉、猿等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写山无穷的生命力;
从人--热衷功名和经纶世务者临山的心境衬山之雄奇、幽美.
从植物--横柯上蔽、疏条交映,写山哺育了万物.
7、写作特色.
⑴突出特点,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方法--全文紧扣“奇山异水”这一特点,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描绘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
⑵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⑶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8.文章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先总后分。
9.写景顺序和详略上有何特点?
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适宜,轻重有度。
10、文章是如何抓住“异”和“奇”两字来写水和山的?
第二段写“异水”。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江水之色,“千丈”写江水之深,“见底”写江水之清,“游鱼”写江水之净。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第三段写“奇山”。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迭嶂。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再次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山外虽然晴光万里,山中却别有景象。作者笔锋又从动到静,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阴蔽日,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
11.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
听到的是欢快的声音,它们汇成了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详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
12.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种享受自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13.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的理解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1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山之奇?参考6
五《陋室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7.“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8.本文哪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
斯是陋室,推吾德馨。
9.作者怎样引出本篇的主旨?
用比兴手法引出本文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统领全篇。
10.“诸葛楼”、“子云亭”与“陋室”有什么关系?
作者将自己的陋室比作诸葛孔明南阳的茅草庐、杨雄成都的草玄亭,是自况、自慰和自勉。
11. 陋室环境如何?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极写陋室屋门内外的美景。一“绿”一“青”,把陋室映衬得格外的别致幽雅。
13.陋室人员如何?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既无“白丁”,那当然都是“鸿儒”了。这就显示出室中人之高雅不俗。
14.本文哪些地方运用类比,有何作用?
课文开头以山水作类比,说明山水出名是因为有龙有仙,由此得出陋室因主 人德馨“而不陋”的观点。后文又以诸葛庐、于云亭作比,旨在表明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况。类比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15.本文表现了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高洁做岸和安贫乐道
www.350xue.com
六《爱莲说》※
1.不提“爱莲”,而是又说“晋陶渊明独爱菊”,为什么?
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对他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的赞颂;同时也衬托了作者的“独爱莲”。
2.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
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3.为什么作者只爱莲花呢?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技,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应怎样理解它的象征意义?
\"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正直,行为端正。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志洁行廉,美名传扬。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09中考语文古文重点20课篇目练习题(一)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练习题  中考语文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学习语文的方法大全,学习语文的好方法,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