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中考语文古文重点20课篇目练习题(一)
浏览次数: 175次| 发布日期:12-29 13:46:31 |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
标签:学习语文的方法大全,学习语文的好方法,http://www.350xue.com
09中考语文古文重点20课篇目练习题(一),
这里描述的既是作者爱莲花的缘由,也是作者心目中君子的形象,包含着自律自况。
5.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莲的形象。
作者从生长环境方面,描绘了莲的高洁和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了莲的正直和芳香;从风度方面,写了莲的清高。
6.从作者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观,以及对当时追名逐利、贪慕富贵的社会风气的慨叹和鄙弃。
7.作者对\"爱菊\"、\"爱牡丹\"、\"爱莲\"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作者用三种花象征三种人,用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表达对菊及爱菊者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隐逸之士极少。莲正像品德高尚的君子。\"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借反问语气感慨君子太少。\"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对牡丹及爱牡丹者的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8.文章怎样表现了莲的品质。
文章表现莲的高洁品质,从三个方面入手:直接描写形美,菊和牡丹烘托,作者抒情议论。
9.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10.全文的主体形象和陪衬形象。
全文的主体形象是莲,陪衬形象是菊和牡丹。
11.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12.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象征手法)
作者借物(莲花)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值得注意的是所托之物的特点必须与志的特点相通。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映衬
13.中心思想
作者赞美莲的优美形象的高贵品质,说明自己洁身自爱的品格,抒发了鄙弃追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思想感情。
14.文章结尾几句,运用了哪些句子,发了哪些感慨?
一叹爱菊者“鲜”(“菊之爱,陶鲜有闻”)。“鲜”不仅有“少”之意,更有“难得”之意;
二叹爱莲者少,用短问句(“莲爱,同予者何人?”)发人深省;
三叹爱牡丹者众,用感叹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太多,暗示作者厌恶争名夺利的世态,
七《五柳先生传》※
1.第一段:写五柳先生的生活(包括性格、志趣等)
第二段:赞语(五柳先生精神风貌)
2.“五柳先生”之号是如何得来的?
“五柳先生”之号得来的原因是其宅边有五棵柳树,而人们又不知他是什么地方人,姓甚名谁也木知道,因此便只称“五柳先生”。作者说不知他是谁,其实正暗示指作者本人。
3.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这是他“不慕荣利”的体现。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4.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正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
www.350xue.com
5.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特点:
五柳先生对名利看得很淡,对物质生活没有过高的的追求,安贫乐道,文中反映他这种思想性格特点的句子是“闲静少言,不慕名利”。
五柳先生的性格和思想正表现了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安于贫穷的生活。
6.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每次读书有心得体会时,便沉溺于书中而忘记了饮食。这形象地说明了作者 “好读书”是真正的喜爱读书而不是装模作样。
7.“赞”语中哪句话和前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8.五柳先生的三大爱好反映出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1)“好读书”是一种求知的满足与精神享受,这是他不追求名利的体现。
(2)饮酒。他饮酒时“造饮辄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也是他率真放达的体现。
(3)著文章。其目的“自娱”,这正是他不慕荣利的体现。这与世人的追名逐利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他身处污浊社会而保持高风亮节。
9.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不和别人虚情客套。这说明了五柳先生不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世礼节置之脑后,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风亮节之人。
10.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
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
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八《小石潭记》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屿、峪、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6.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 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7.第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
8.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9.潭水有什么特点?
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用静动结合来写。
10.作者是怎样写鱼的?
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
1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
抓住溪身的曲折、境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www.350xue.com
1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
13.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
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
09中考语文古文重点20课篇目练习题(一)
这里描述的既是作者爱莲花的缘由,也是作者心目中君子的形象,包含着自律自况。
5.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莲的形象。
作者从生长环境方面,描绘了莲的高洁和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了莲的正直和芳香;从风度方面,写了莲的清高。
6.从作者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观,以及对当时追名逐利、贪慕富贵的社会风气的慨叹和鄙弃。
7.作者对\"爱菊\"、\"爱牡丹\"、\"爱莲\"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作者用三种花象征三种人,用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表达对菊及爱菊者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隐逸之士极少。莲正像品德高尚的君子。\"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借反问语气感慨君子太少。\"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对牡丹及爱牡丹者的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8.文章怎样表现了莲的品质。
文章表现莲的高洁品质,从三个方面入手:直接描写形美,菊和牡丹烘托,作者抒情议论。
9.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10.全文的主体形象和陪衬形象。
全文的主体形象是莲,陪衬形象是菊和牡丹。
11.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12.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象征手法)
作者借物(莲花)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值得注意的是所托之物的特点必须与志的特点相通。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映衬
13.中心思想
作者赞美莲的优美形象的高贵品质,说明自己洁身自爱的品格,抒发了鄙弃追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思想感情。
14.文章结尾几句,运用了哪些句子,发了哪些感慨?
一叹爱菊者“鲜”(“菊之爱,陶鲜有闻”)。“鲜”不仅有“少”之意,更有“难得”之意;
二叹爱莲者少,用短问句(“莲爱,同予者何人?”)发人深省;
三叹爱牡丹者众,用感叹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太多,暗示作者厌恶争名夺利的世态,
七《五柳先生传》※
1.第一段:写五柳先生的生活(包括性格、志趣等)
第二段:赞语(五柳先生精神风貌)
2.“五柳先生”之号是如何得来的?
“五柳先生”之号得来的原因是其宅边有五棵柳树,而人们又不知他是什么地方人,姓甚名谁也木知道,因此便只称“五柳先生”。作者说不知他是谁,其实正暗示指作者本人。
3.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这是他“不慕荣利”的体现。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4.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正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
www.350xue.com
5.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特点:
五柳先生对名利看得很淡,对物质生活没有过高的的追求,安贫乐道,文中反映他这种思想性格特点的句子是“闲静少言,不慕名利”。
五柳先生的性格和思想正表现了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安于贫穷的生活。
6.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每次读书有心得体会时,便沉溺于书中而忘记了饮食。这形象地说明了作者 “好读书”是真正的喜爱读书而不是装模作样。
7.“赞”语中哪句话和前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8.五柳先生的三大爱好反映出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1)“好读书”是一种求知的满足与精神享受,这是他不追求名利的体现。
(2)饮酒。他饮酒时“造饮辄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也是他率真放达的体现。
(3)著文章。其目的“自娱”,这正是他不慕荣利的体现。这与世人的追名逐利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他身处污浊社会而保持高风亮节。
9.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不和别人虚情客套。这说明了五柳先生不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世礼节置之脑后,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风亮节之人。
10.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
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
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八《小石潭记》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屿、峪、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6.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 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7.第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
8.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9.潭水有什么特点?
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用静动结合来写。
10.作者是怎样写鱼的?
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
1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
抓住溪身的曲折、境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www.350xue.com
1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
13.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
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
09中考语文古文重点20课篇目练习题(一)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09中考语文病句专项训练
- › 09中考语文古文重点20课篇目练习题(一)
- › 09中考语文古文重点20课篇目练习题(二)
- › 09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一)
- › 09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二)
- › 09中考语文重点文言文复习(三)
- › 09中考语文重点文言文复习(四)
- › 09中考语文重点文言文复习(五)
- › 09中考语文重点文言文复习(六)
tag: 练习题 中考语文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学习语文的方法大全,学习语文的好方法,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
栏目导航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 推荐
- ·2017年中考语文学习:六步法
- ·初中生学习方法不当的六大成因
- ·中考语文复习要掌握的方法
- ·浅谈初中语文学习习惯
- ·初二语文学习如何向初三过渡
- ·初中学习语文记忆方法大全
- ·学生应该养成的十个学习习惯
- ·中考语文得高分的六个方法
- ·初中语文阅读的学习方法总结
- ·学好初中语文必备的纠错本
- ·新初三提高语文成绩该从哪入手?
- ·中考语文复习记忆方法建议
-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 ·中学生语文期末学习方法指导
- ·初中语文期末判断修改病句的方法
- ·让初中生充分备考期末试
- ·初一生掌握哪些学习方法
- ·中考语文备考资料4
- ·准初一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 ·中考语文语言综合运用常见试题
- ·中考语文语言综合运用常见试题答案
-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51-60
-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61-72
- ·中考语文:语言创新技巧
- ·中考语文备考资料1
- ·中考语文备考资料2
- ·怎么写好读后感?
- ·中考语文备考资料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