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初中语文初中诗词赏析中考语文古诗词:超越时空的主题(季进)

中考语文古诗词:超越时空的主题(季进)

浏览次数: 852次| 发布日期:12-29 13:46:31 | 初中诗词赏析
标签:初中语文诗词赏析大全,毛泽东诗词赏析,http://www.350xue.com 中考语文古诗词:超越时空的主题(季进),

中考语文古诗词:超越时空的主题(季进)
  
  钱钟书先生曾经指出,“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谈艺录•序》),在中西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背后,存在着普遍的“诗心”与“文心”。比较文学中的平行研究的根本前提或许就在于此。平行研究,即对无实际接触证据的文学现象的比较研究,是中西比较文学施展身手的重要天地。它不侧重影响,而是研究关系。因此,它需要独到的眼光和广博的知识。蒲松龄的《促织》和卡夫卡的《变形记》,在一般人眼里也许相差十万八千里,可是我国著名学者方平先生却首次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建立了“异化”这个有效的可比尺度,对它们进行了分析与探索。
  一
  蒲松龄,清代著名文学家。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属淄博市)人。他出生于“累代书香”之家,早岁即有文名,但屡试不第,71岁时才援例成为贡生。中年时期,曾随友人在宝应作幕宾数年,后居乡以授徒自给。他刻苦好学,知识广博,工于诗文,善制俚曲。
  在清初,像蒲松龄这样出身的士人,进身之途惟在科举。科场的失败使他悲愤万分:“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每每顾影自悲,可怜肮脏骨销磨如此!……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大江东去]《寄王如水》)。他的思想中虽然有热衷功名的一面,但也有“足迹不践公门”的傲视权贵的一面。在艰难时世中,他逐渐认识到像他这样出身的人难有出头之日,“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与韩刺史樾依书》)。他把满腔思绪寄托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历二十年左右时间,才完成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十六卷,凡四百余篇。“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聊斋自志》)这部小说集托笔于虚幻想像,借谈狐说鬼以讽喻社会,熔铸着蒲松龄一生的心血。
  《促织》是蒲松龄最优秀的笔记小说之一。故事一开头的三句话就点明了悲剧根源:“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接着又用不多几句话把只知逢迎皇上的抚军,和只知向上级献媚的地方官都点了一下。于是笔头再一转,带出了地方上一户平民人家和一出令人辛酸的悲剧。
  故事情节从成名搜捕蟋蟀开始。这个可怜的小人物,早出暮归,整天伏在败墙丛草之中,探石发穴,痴了疯了一般,一心只想捉住一只蟋蟀,可以让他向官差交待。可是他一次又一次交不了差,一次又一次在县令的大堂上挨无情的板子,被打得“两股间脓血流离”,后来连床都不能下了。
  
  
  可蟋蟀还是要捉的,官府交下的差使就像蟋蟀的一对巨大的利牙,把他紧紧咬住了,休想挣扎一下。成名只得求神拜佛,只得拄着拐杖,拖着两条重伤的腿,“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他几乎是漫无目的地大海捞针。天下虽大,对他来说早已不存在,他整个生命的意义都集中在一点:蟋蟀,一只跟他毫不相干的小东西,得之则生,失之则死。当他终于在草丛中发现一只蟋蟀,屏气敛息地扑过去时,那种惊心动魄的情形,仿佛在进行一场生死搏斗!
  天从人愿,成名捉住的果然是一只凶猛善斗的蟋蟀!从此可以不用瑟瑟发抖地向脸色铁青的官老爷苦求哀饶了吧?从此可以不挨无情的毛竹板了吧?从此可以过人的正常生活了吧──至少可以喘口气了吧?他们举家庆贺!妻子、孩子和他的脸上都浮起了一丝笑意。蟋蟀成了他们家的命根子了。
  谁知一转身,天地马上变色,天大的灾祸又降临了!妻子吓得“面色灰死”,孩子吓得放声大哭,逃出门外,跳了井了。夫妇“抢呼欲绝”,“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这一切全起因于孩子不小心把蟋蟀弄死了。
  于是悲剧来到了它的顶点:人变成了蟋蟀。
  至此,作者通过小小的蟋蟀,脉络分明地把作为最高封建统治者的层层官员和处在社会底层、身受好几层压迫的老百姓,自上而下地都串联起来了。蟋蟀对于深宫中的万岁爷,只是给他无聊的生活解闷的一种玩意儿,对于封建朝廷的大官小吏,是借机逢迎献媚的一种手段。对于主人公成名一家,蟋蟀却成了一场从天而降、躲不掉逃不了的灾祸。封建统治阶级对于普通老百姓的压迫与剥削,通过小小一只蟋蟀充分加以揭露。
  从故事布局来说,作者在写到这悲剧性顶点时,又安排了一个喜剧性转折点。正因为人变成了蟋蟀,这到了山穷水尽的倒霉人家才得否极泰来,眼前豁然开朗,才得破涕而笑。最后的结局竟像春梦一般美好:田有顷,楼阁万椽,牛羊成群……
  这样,故事的喜剧性转折点和故事的悲剧性顶点,二者叠合为一,前者甚至掩盖了后者。方平先生认为,过去我们论述《促织》,着眼于“……相对默然,不复聊赖”的悲惨画面,认为此情此景,对于统治阶级的控诉达到高潮,那是不错的,但往往没有注意到高潮后面还有浪尖滔天,把“人变蟋蟀”仅仅看做情节急转直下的需要,它的深刻内涵因此被忽略过去了。人原是万物之灵,蟋蟀本是捕捉来给人当小玩意的,现在却似乎发生了莫明其妙的变化,倒转过来了──人成了一头无可奈何的可怜虫,而蟋蟀倒像在玩弄着人的命运。对于成名这一家,难道情形不正是这样吗?蟋蟀,成了主宰他们一家的生和死、凶和吉、祸和福的凶神恶煞!
  这种人与物之间不正常的异化关系、人的“异化”,正是《促织》的深刻内涵。也正是在这一层面上,《促织》与相隔二百年、远在千万里的《变形记》有了精神上的一致性。


www.350xue.com


  二
  在西方现代文学史上,弗朗兹•卡夫卡(1883—1924)有着特殊的地位。他生前虽说十分寂寞,但死后却引起人们广泛的注意,他的作品始终受到推崇,被誉为对今天社会的预言,被视为五十年以后出现的后期现代主义文学的先声。
  卡夫卡的一生平淡无奇。他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自幼酷爱文学,中学毕业后,于1901年进入布拉格大学专攻德国文学。不久迫于父亲的意志转修法律,并于1906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1908年以后一直在半官方的工伤保险所供职。1922年因严重肺病辞去职务,辗转各地进行疗养。1924年病逝于维也纳近郊的基尔林疗养院。对于卡夫卡的身世,德国文艺批评家龚特尔•安德尔曾经这样概括道:“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作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当中不是自己人。作为说德语的人,他不完全属于奥地利人。作为劳工保险公司的职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者。作为资产者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劳动者。但他也不是公务员,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但就作家来说,他也不是,因为他把精力花在家庭方面。而‘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陌生人还要陌生’。”卡夫卡就是在这样陌生的世界里孤独地度过了一生。
  卡夫卡一生始终都保持着对文学的浓厚兴趣。供职以后,他蛰居柏林郊外,从事业余创作。1908年以后陆续创作了《变形记》《乡村医生》等中短篇小说集,以及《美国》《审判》《城堡》三部长篇(但生前均未出版)。卡夫卡的全部作品所表现的,是被社会障碍所摧毁的个人的孤立无援的心理。由于卡夫卡笔下的主人公名字里往往都带有一个“K”字,因此,也可以说,作者所全力表现的,是K在充满敌意的社会面前的陌生感、孤独感和灾难感。正如英国的小说家和评论家安东尼•伯吉斯所说,卡夫卡的作品,“主题总是那么无法解除的苦痛”。
  中篇小说《变形记》(1912)是卡夫卡的代表作之一,被公认为是当代文学的一块重要奠基石。
  一天早晨,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萨姆沙从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挣扎着想从床上起来,但是,变了形的身体和四肢无论如何也不听使唤。起不了床,就赶不上早班火车,就要贻误公司的生意。如果因此被解雇,那叫他如何挣钱养家,如何攒钱还债呢?他越想越感到恐惧。这时,外面传来母亲温和的声音,催他起床,当他回答母亲时,痛苦地发现自己的嗓音已经变成虫子的声音。不一会儿,传来公司秘书主任的声音,对他高声训斥、威吓。格里高尔已经失去为自己辩解的说话能力。他一开口,秘书主任便识破了“这不是人的声音”。在秘书主任的催促下,父亲只得派人去请医生和锁匠。这样,格里高尔只得拼命从床上滚下,忍痛用牙齿咬着钥匙扭开了门。当他出现在人们面前时,人们都大惊失色。
  格里高尔变形以后,生理上完全变成了甲虫。他厌恶人类的食物而喜欢吃腐败的东西,他总是躺在阴暗的角落或倒挂在天花板上。家里人一方面盼他仍能回到人间,一方面又嫌弃他、厌恶他,整日将他关在房中。只有妹妹葛蕾特出于义务感和同情心,尽量照顾他,给他送取食物,清扫房间。

[1] [2]  下一页


中考语文古诗词:超越时空的主题(季进)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古诗词  中考语文  主题  超越   初中诗词赏析,初中语文诗词赏析大全,毛泽东诗词赏析,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初中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