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初中语文初中诗词赏析古代写母亲的诗词

古代写母亲的诗词

浏览次数: 573次| 发布日期:12-29 13:45:01 | 初中诗词赏析
标签:初中语文诗词赏析大全,毛泽东诗词赏析,http://www.350xue.com 古代写母亲的诗词,
母别子白居易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
  
  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
  
  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
  
  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
  
  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
  
  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
  
  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
  
  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
  
  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
  
  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
  
  【注释】
  
  不如林中乌与鹊①?母不失雏②雄伴雌
  
  ①乌与鹊:林中自由自在的鸟儿。②雏:小鸟。
  
  【释文】
  
  母别子,子别母,白天的阳光似乎都因为悲伤而失去了光彩,哭声中无限凄苦。一家人住在关西长安,丈夫身居大将军的高位,去年立了战功,又被加封了爵土。还得到了赏赐的金钱二百万,于是便在洛阳娶了如花似玉的新妇。新妇来了不满足,就要丈夫抛旧妇;她是他掌上的莲花,我却是他们眼中的钉子。喜新厌旧是俗世的常情,这本来也不足为悲,我就要收拾行装,无奈地离开。但悲伤的是,留在丈夫家的,还有两个亲生的小孩。一个才刚刚会扶着床沿走路,一个才刚刚能够坐起来。坐着的孩子啼哭,会走路的孩子牵着我的衣服。你们夫妇新欢燕尔,却让我们母子生离死别,从此不得相见。此时此刻,我的心有诉不出的悲苦,人的薄情啊,还不如林中的乌鹊,母鸟不离开小雏,雄鸟总在它们身旁呵护。此情此景,倒象是后园的桃树,曾经遮蔽着花房的花瓣已经随风落去,幼小的果实还将挂在梢头经历霜雪雨露。新人新人你听我说,洛阳有无数的红楼美女,但愿将军将来又立了什么功勋,再娶一个比你更娇艳的新妇。
  
  【鉴赏】
  
  《母别子》是《新乐府》五十首中的一首。这两句是写将军遗弃妻子,迫使母子别离时妻子说的话:我们母子生离死别,连林中鸟儿都不如;那些鸟儿母亲不失儿女,丈夫陪伴妻子,过着恩恩爱爱、白头到老的生活。凄婉哀怨,声泪俱下,比喻真切,意境独到。
  
  别老母黄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注释】
  
  把帷帐撩起,因为要去河梁谋生故依依不舍要向年迈的母亲辞别,看到白发苍苍的老母不由泪下不仃,眼泪也流干了。在这风雪之夜不能孝敬与母亲团叙,从而开了这凄惨的分离的柴门远去,不禁令人兴叹:养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没有啊。
  
  【赏析】
  
  第一句“搴帷拜母河梁去”,即掀开门帘,告诉老母,儿就要起程动身了。但因为是游幕谋生,(游幕是指旧时知识分子离开本乡到外地寻求教学或投向官府求职)这种告别是无一定目的的,所以只能说河梁去。一方面是老母难离,另一方面因生活所迫又不得不离,这种既难舍又无奈情景,暗示了作者极为痛苦的心情。诗的第二句“白发愁看泪眼枯”在即将告别老母外出的时候,作者没有直抒胸臆,表达对老母难分难舍的情感,而是著笔于老母此时的情状:白发苍苍,愁容满面,凄切悲凉,欲哭无泪。还容得着说吗?一切伤心,都隐藏在老母的这张面孔之中,离不得舍不得,却不得不离,不得不舍。这种情感的磨难,真令人寸肠欲断,撕肝裂肺。至此,谁能不为之动容呢?诗的第三句“惨惨柴门风雪夜”,转入了告别老母的时空环境,作者用“柴门”“风雪夜”两个最简单的词儿,极其概括典型地告诉人们,在那种环境下,一个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人的凄楚难熬。作者在另外的地方也有过贫穷潦倒的描述,如“全家都在秋风里,九月衣裳未剪裁”,如果说那还只是一种对贫愁的感叹,那末“柴门”“风雪夜”则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了。风雪因柴门而更为肆虐,柴门因风雪而更为难忍,此时向老母告别,除了“惨惨”还有什么可说呢?最后,作者集愧疚,自责,痛恨于一身,发出了“此时有子不如无”的感慨。这种感慨是极为凝重的,它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母之心,恋母之情,而变成了对那个时代的正义控诉,对所有无依,无靠,无助老者的深切同情,对天下不孝子女的严厉谴责,这是由个人情感到整体理念的升华,它从生育学角度告诫世人,养子无用,不如不养。因此,《别老母》诗,比起那些爱母,敬母的直描作品,更具感染力和普遍性。成为爱母作品中不朽的绝唱。
  
  【鉴赏】
  
  此诗的最大特点是用情极深,无论是缠绵悱恻抑或是抑塞愤慨之情,都写得深入沉挚,使人回肠荡气,极受感动。其次是语言清切,他善用白描,诗中扫尽浮泛陈旧之词,语语真切,而且一种清新迥拔之气,凌然纸上。其三是音调极佳,作者诗音调和内容紧密配合,悠扬激楚,也特别动人。要离家远去的作者是站在老母亲的角度上来写这首诗,抒对母亲的不舍之情以及一种无奈的情怀作者。
  
  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赏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思母与恭
  
  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①。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②。
  
  【注释】
  
  ①霜殒芦花:寒霜把芦花摧残。芦花:典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传载孔子弟子闵损字子骞,少时受后母虐待。冬天,后母将芦花塞入布中,给子骞穿。而以棉花制袄,给自己亲生儿子穿。子骞父得知,欲休之。子骞跪求留母,曰:“母在一子单,母去四子寒。”父乃止。后母悔,遂待诸子如一。后世转以芦花代指母爱。无复:不再。倚柴扉:指母亲倚门望儿。②黄梅雨:梅子熟时之雨,时当农历四、五月。黄梅谓梅子,熟时呈黄色,故称。典:典当,抵押。籴(dí):买入粮食谷物。
  
  【鉴赏】
  
  与恭出家之后未久,其父见背,唯留老母贫苦独守。恭公虽系出家之人,亦不能有负亲恩。虽然自己过的也是清贫淡泊的生活,仍时时接济老母。现在母亲也走了,留下的只是满腔怀念。这首并没有华美的词藻,只是用极普通的词语,叙述极平凡的往事。然而,诗中流露的全是一片赤子之心,孺慕之情读来令人深为感动,惋叹不已。
  
  燕诗示刘叟白居易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
  
  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
  
  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注释】
  
  原题注:叟有爱子,背叟逃去,叟甚悲念之。叟少年时,亦尝如是。故作《燕》以谕之矣。
  
  【赏析】
  
  赏析此诗的内容,要能够透过双燕辛劳抚育幼燕的经过,深刻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
  
  借鉴此诗的表达技巧,要准确知道诗中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比如,绘声——索食声孜孜,借代——黄口,对比——母瘦雏渐肥,对偶——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拟人——声尽呼不归,呼告——燕燕尔勿悲。

[1] [2]  下一页


古代写母亲的诗词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诗词   初中诗词赏析,初中语文诗词赏析大全,毛泽东诗词赏析,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初中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