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之记叙文训练题
浏览次数: 329次| 发布日期:12-29 13:46:31 | 初中记叙文阅读
标签:记叙文阅读题及答案大全,记叙文阅读题,http://www.350xue.com
中考语文复习之记叙文训练题,
⑨墙原是人类不可缺的东西,但建筑在人类心里的墙,却是一堵绝对多余的障碍物。正如我认为这僻静的小径,无须要建起这一堵高高的墙。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放纵( ) ②恣意( ) ③骤然( ) ④庇护( )
2.阅读第⑥段,回答问题。
作者认为有形之墙对人类有弊有利。
①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是一堵墙,对人类有利有弊,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⑥段中划线语句表明:(用原文语句回答)
墙是
5.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①作者对无形之“墙”有何看法?(提示:可用原文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样的看法表达出作者怎样的心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以“墙”为题,却从“路”写起,用意何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善于运用比喻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如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喻为建筑在人类心里的墙,把自由的思想喻为放纵的野马,新奇而恰切。请你也写一个比喻句,将某一抽象事物形象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写到两个人物见面时彼此之间也产生了无形的“墙”,这篇课文是《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人物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9.本文作者写出了漫步在无墙遮蔽的小路上的欢愉感受。你置身于大自然中时感受如何?请形象地描述这种感受。
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结合《墙》一文,以你和父母、老师或同学之间的沟通为话题,谈谈你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八)阅读下面文章,回答第1—7题。
访 兰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来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玩赏。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闯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却远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是繁大了呀。”
“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低俗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选文有改动)
1.文章中最能体现野兰特色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
2.对文章中“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中的“昧”,你是如何理解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分析第一段中画线句子所包含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是关于“访兰”过程中父子对话的分析,选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并说明理由。
A.通过对话,对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作对比,既照应开头,又为后文议论作铺垫。
B.通过对话,具体写出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不同特点,寓褒贬于对话之中,发人深思。
C.通过对话,交代了“访兰”的具体内容与“我”认识到野生兰草的特性,并因此而惋惜。
D.通过对话,揭示了父亲约“我”“访兰”的目的,写出“我”的感情和认识的变化。
答:选项是( )。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品评,可文题却用“访兰”而不用“赏兰”,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简要分析作者借“兰草”这一事物,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九)阅读下面文章,回答第1—7题。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①来时,便听说台北是个多雨的城市,尤其是冬季,雨下得更是非同凡响,为世界上许多城市所不能比。我不是专门到台北来看雨的,我从家乡来,我说家乡话,我唱家乡戏,我带着家乡情来看家乡人。为两岸的文化交流,我们一行20人,应台湾名伶刘海燕女士的盛情邀请,到台湾演出河南豫剧。
②演出可谓盛况空前。我们的观众有的是驱车200多公里赶来的,有的是被人用轮椅推进剧场的。有的一来使当起了“义工”,贴戏报、打水扫地、搬运道具,看到什么活儿都抢着干。“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一时间,乡音乡韵一片,其情深深,其意切切,场面十分感人。
③对台北的河南老乡来说,他们来看家乡戏,主要是来找家乡情的。一位叫贾文斌的老人,在头一天看戏时,紧紧地抓住我的手久久不放开,他颤巍巍地说:“我一听到这梆子敲、板胡响就想回家……”80岁的老人说着说着就像小孩一样哭了起来。一位麻老先生对我们说:“我吃过台湾的几十种水果,世界上近百种水果,哪一种也没有家乡的榆钱和柿子有味,几十年不尝了,想啊!”台北河南同乡会的乔律师说:“我是喝黄河水长大的,生是河南人,死是河南鬼……”他们跟我们谈这些的时候,那黯然的神情,那铿锵的声音,不正是深沉的思乡情愫的袒露吗?他们的生命源头在故乡,那里有生养他们的老祖宗,那里有他们的根哪!
中考语文复习之记叙文训练题
⑨墙原是人类不可缺的东西,但建筑在人类心里的墙,却是一堵绝对多余的障碍物。正如我认为这僻静的小径,无须要建起这一堵高高的墙。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放纵( ) ②恣意( ) ③骤然( ) ④庇护( )
2.阅读第⑥段,回答问题。
作者认为有形之墙对人类有弊有利。
①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是一堵墙,对人类有利有弊,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⑥段中划线语句表明:(用原文语句回答)
墙是
5.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①作者对无形之“墙”有何看法?(提示:可用原文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样的看法表达出作者怎样的心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以“墙”为题,却从“路”写起,用意何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善于运用比喻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如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喻为建筑在人类心里的墙,把自由的思想喻为放纵的野马,新奇而恰切。请你也写一个比喻句,将某一抽象事物形象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写到两个人物见面时彼此之间也产生了无形的“墙”,这篇课文是《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人物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9.本文作者写出了漫步在无墙遮蔽的小路上的欢愉感受。你置身于大自然中时感受如何?请形象地描述这种感受。
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结合《墙》一文,以你和父母、老师或同学之间的沟通为话题,谈谈你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八)阅读下面文章,回答第1—7题。
访 兰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来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玩赏。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闯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却远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是繁大了呀。”
“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低俗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选文有改动)
1.文章中最能体现野兰特色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
2.对文章中“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中的“昧”,你是如何理解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分析第一段中画线句子所包含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是关于“访兰”过程中父子对话的分析,选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并说明理由。
A.通过对话,对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作对比,既照应开头,又为后文议论作铺垫。
B.通过对话,具体写出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不同特点,寓褒贬于对话之中,发人深思。
C.通过对话,交代了“访兰”的具体内容与“我”认识到野生兰草的特性,并因此而惋惜。
D.通过对话,揭示了父亲约“我”“访兰”的目的,写出“我”的感情和认识的变化。
答:选项是( )。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品评,可文题却用“访兰”而不用“赏兰”,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简要分析作者借“兰草”这一事物,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九)阅读下面文章,回答第1—7题。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①来时,便听说台北是个多雨的城市,尤其是冬季,雨下得更是非同凡响,为世界上许多城市所不能比。我不是专门到台北来看雨的,我从家乡来,我说家乡话,我唱家乡戏,我带着家乡情来看家乡人。为两岸的文化交流,我们一行20人,应台湾名伶刘海燕女士的盛情邀请,到台湾演出河南豫剧。
②演出可谓盛况空前。我们的观众有的是驱车200多公里赶来的,有的是被人用轮椅推进剧场的。有的一来使当起了“义工”,贴戏报、打水扫地、搬运道具,看到什么活儿都抢着干。“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一时间,乡音乡韵一片,其情深深,其意切切,场面十分感人。
③对台北的河南老乡来说,他们来看家乡戏,主要是来找家乡情的。一位叫贾文斌的老人,在头一天看戏时,紧紧地抓住我的手久久不放开,他颤巍巍地说:“我一听到这梆子敲、板胡响就想回家……”80岁的老人说着说着就像小孩一样哭了起来。一位麻老先生对我们说:“我吃过台湾的几十种水果,世界上近百种水果,哪一种也没有家乡的榆钱和柿子有味,几十年不尝了,想啊!”台北河南同乡会的乔律师说:“我是喝黄河水长大的,生是河南人,死是河南鬼……”他们跟我们谈这些的时候,那黯然的神情,那铿锵的声音,不正是深沉的思乡情愫的袒露吗?他们的生命源头在故乡,那里有生养他们的老祖宗,那里有他们的根哪!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下一页
中考语文复习之记叙文训练题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江苏徐州2017年中考语文作文作文评点(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 › 2017年中考语文复习建议(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 › 河北省2017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现代文阅读答题技法点拨(人教版九年级...
- › 2017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及2017年中考复习建议
- › 备战2017中考语文古诗文文学常识之古诗词中的用典
- ›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六要素:立意
- › 白侯之贤 阅读答案(2017浙江衢州中考语文试题)
- › 杨震字伯起 阅读答案(2017四川凉山中考语文试题)
- › 鸣机夜课图记 阅读答案(2017扬州中考语文试题)
- › 元子家有乳母为圆转之器 阅读答案(2017武汉中考语文试题)
- › 去远方 答案(2017年江苏盐城中考语文试题)
- › 2017年中考语文对联、广告、标语试题及答案
- ›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六要素:点题
- ›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六要素:语言
- ›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六要素:布局
- ›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六要素:选材
tag: 中考语文 记叙文 初中记叙文阅读,记叙文阅读题及答案大全,记叙文阅读题,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初中记叙文阅读
栏目导航
初中记叙文阅读 推荐
-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最优秀的人其实是
- ·中考语文阅读题复习69
- ·中考语文阅读题复习70
- ·中考语文阅读题复习71
- ·中考语文阅读题复习72
-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题复习73
-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题复习74
-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题复习75
-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题复习76
-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题复习77
-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读书的孩子最美丽
-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一个人的时候
-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试题1-15
-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试题答案1-15
-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试题16-22
-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试题答案16-22
- ·中考语文:记叙文常见结构
- ·中考记叙文如何写具体
- ·中考语文阅读题复习1
- ·中考语文阅读题复习2
-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题复习78
- ·中考语文阅读题复习67
- ·中考语文阅读题复习66
-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题复习84
-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题复习85
-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题复习86
-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考点试题
-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六大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