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词分类鉴赏要诀
浏览次数: 600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08 | 古文与文言文
标签:古文翻译大全,古文名句,http://www.350xue.com
高中语文:诗词分类鉴赏要诀,
三是要学会对古人写诗填词时炼字所蕴含的深意的挖掘,做深入浅出的分析。如《终南望余雪》中的“浮”字,就把积雪的终南山写活了。其实,雪压山崖时积雪是静止的,流动的是山头上的云。可诗人不从云入手来写,而从雪切入才符合题意。这样着一“浮”字让人从云的流动中观赏到雪的动感,真是妙不可言。再次是“明”字,含蓄地写出了雪霁后的夕阳,为山顶的积雪和树林抹上了一道亮丽的彩色,整个画面因此换了个模样,使终南山有了神秘的色彩,也使这首诗富有诗情画意。又如从《汉江临眺》颈联中的“浮”和“动”两个字的使用中,我们还看到了诗人锤炼的功夫,正是因为这两个动词的出现,才使整个画面似乎跳动了起来。又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里的“直”和“圆”,锤炼功夫也十分到家。用《红楼梦》中林黛玉论诗的一段话来解说,颇为合适而且通俗──“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似是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真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种例子在中华诗词中有不少,平时只要多加留意,仔细品味,自然可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例如可以用王湾《次北固山》(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出一道题:“这首诗中哪几个字是诗眼?生动地描述了江潮涨后的什么样的景象?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回答时应这样考虑:“平”、“失”两个字写出水势,“悬”则写出了旅途顺畅,从所描绘的画面看,境界开阔,这是要首先想到的,然后依照情景交融回答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这就容易了。其答案曰:“诗眼是‘平’、‘失’、‘悬’三字,生动地描述了水势浩淼,风帆高悬,意境开阔,是一幅绝妙的画图。表现出诗人胸怀的宽阔,表达了征途顺利的喜悦之情。”
四是要领会修辞手法在写景诗词中的作用。比喻、夸张是最为常见的,也比较容易掌握,这里就不多谈了,较难掌握的是拟人,“看似寻常最奇崛”。例如王禹偁《村行》的“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尤其是“数峰无语”,最有讲究。诗人仿佛是说山峰原先是会讲话的,强烈暗示山峰也有生命或心灵,这并不是简单地运用拟人修辞格。这样写看似无理,却有妙理奇趣,倘若改用“数峰毕静”,则味同嚼蜡矣,这须用心体会。又如苏轼《新城道中》中的“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尤其是“岭上白云披絮帽”最为奇崛,你看,白云笼罩山顶,仿佛山峰也像人一样,戴上了一顶白色的帽子,就是王维的名句“白云回望合”与之相比肯定没有这么形象生动。这种手法在中华诗词中被广泛应用,如杜甫的“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李商隐的“暮雨自归山悄悄”,秦观的“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凭栏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王实甫的“晓来谁染层林醉,总是离人泪”等。诗人们在写诗填词中所用的拟人手法,一言以蔽之,都带上了自己深深的感情。例如用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可以出这样一道题:“苏东坡最欣赏这首词的结尾两句,亲自把它写在扇面上,并叹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续!’这是为什么?请你替苏东坡谈一谈最欣赏的原因。”回答时必须以带情式的拟人手法的妙用作理论依据,其答案是:“流水本无情,可词人却故意责怪其不留情,不愿留下来陪伴词人渡过这寂寞难熬的日子,极其含蓄宛转地表达出内心的极度痛苦。”
五是要弄清写景诗词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这里所说的“虚”指的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实”则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景物。范晞文的《对床夜语》有个很好的解说:诗词创作时“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否则偏于枯瘠,流于轻俗,而不足采矣。”说的是通过“物化”而表达出来的感情才富有感染力,只要采用化景物为情思的办法,才能使感情得以鲜明、生动、充分地表现出来,达到“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艺术效果。先从课本里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说起,离别之愁是虚的,毫无重量可言,王实甫用“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把它的沉重感一下就鲜明、生动、充分地表现出来。中华诗词不乏这类名句,如李益的“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李颀的“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等等。这些化虚为实的例句都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较为浅显,容易看出。而中学课本中有几个例子是较难看出的,例如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金风大散关”,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诗人通过事物的排列来显示,则显得尤其含蓄,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以虚笔写实景的手法很多,有以“问”写景(王维的“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以梦写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幻觉写景(司空曙“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等。例如用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可出如下一道题:“贺铸有‘贺梅子’之别称,起因就在这首词的结尾三句。请深入而简要地分析一下结尾三句之妙。”解答时一定要运用虚实结合的理论,作这样的回答:“妙在使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和博喻的修辞手法,一川烟草表示‘闲愁’无处不在;满城风絮表示‘闲愁’纷繁杂乱;黄梅雨表示‘闲愁’没有穷尽。抽象的‘闲愁’被描写得丰富、生动、形象、真切,而又新奇。”
www.350xue.com
当然,写景诗词的鉴赏所要掌握的知识远不止这些,只是这五个方面更为重要些,能高屋建瓴,从深处揭示作品的寓意,故诉诸于文,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咏物诗词鉴赏要诀
世间万物纷繁芜杂,各具形态,各有情性,其中颇有些与人情或相近,或相似,或相通的,这就成为诗人们吟咏的对象。中华诗词中有不少咏物精品,意蕴深邃,感人肺腑,令人击节叹赏。但要做到领会咏物诗词的精髓,却非易事,因为咏物诗词只是以“物”为吟咏的对象,或借物抒怀,或托物寓意,而上乘的咏物诗词往往达到“物我一境”的境界,因此,我们必须仔细体贴诗人用意,才能达到鉴赏的目的。鉴赏咏物诗词的主要秘诀有如下几条:
首先要了解咏物诗词在创作时要采用“不即不离”的吟咏方法。那么,什么叫做“不即不离”呢?通俗一点儿说,就是诗人在创作时,要在切合咏物,曲尽“物”的妙处的基础上来抒发作者的情思、感慨,而不仅仅停留在“物”上。例如,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中的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刘熙载在《艺概》中评论曰:“东坡《水龙吟》起句云:‘似花还似非花。’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即不离也。”也就是说,苏轼在咏杨花的同时,也在咏思妇,二者水乳交融,密不可分,达到“物我一境”的最高境界。词中的杨花像是很有情意,能万里随梦寻郎,能化为浮萍,还能变成离人泪;而词中的思妇“愁绪满怀无着处”,梦中万里寻郎“不得到辽西”,又“无计留春住”,梦醒后“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更向谁”,咏物与抒情所似水中着盐。所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盛赞此词曰:“东坡《水龙吟》咏杨花,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词,才之不可强也如是。”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诗,杜甫、崔涂的咏孤雁诗,姜夔的咏蟋蟀词,林逋、陆游、姜夔的咏梅诗与词,于谦的咏石灰诗,郑板桥的咏竹诗等,也都属于这类精品,不可不细心研读,以求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我们即以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出这样一道练习题:“诗中的石灰有何比喻或象征意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情怀?”思考时应该想到诗人在咏石灰的同时,也在咏己,二者完全融为一体,不分彼此,然后才能做出这样正确的回答:“诗人以石灰自喻,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高尚精神,表达了洁身自好,清白自守的高风亮节,展示了诗人的远大理想和坦荡的胸襟。”
高中语文:诗词分类鉴赏要诀
三是要学会对古人写诗填词时炼字所蕴含的深意的挖掘,做深入浅出的分析。如《终南望余雪》中的“浮”字,就把积雪的终南山写活了。其实,雪压山崖时积雪是静止的,流动的是山头上的云。可诗人不从云入手来写,而从雪切入才符合题意。这样着一“浮”字让人从云的流动中观赏到雪的动感,真是妙不可言。再次是“明”字,含蓄地写出了雪霁后的夕阳,为山顶的积雪和树林抹上了一道亮丽的彩色,整个画面因此换了个模样,使终南山有了神秘的色彩,也使这首诗富有诗情画意。又如从《汉江临眺》颈联中的“浮”和“动”两个字的使用中,我们还看到了诗人锤炼的功夫,正是因为这两个动词的出现,才使整个画面似乎跳动了起来。又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里的“直”和“圆”,锤炼功夫也十分到家。用《红楼梦》中林黛玉论诗的一段话来解说,颇为合适而且通俗──“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似是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真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种例子在中华诗词中有不少,平时只要多加留意,仔细品味,自然可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例如可以用王湾《次北固山》(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出一道题:“这首诗中哪几个字是诗眼?生动地描述了江潮涨后的什么样的景象?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回答时应这样考虑:“平”、“失”两个字写出水势,“悬”则写出了旅途顺畅,从所描绘的画面看,境界开阔,这是要首先想到的,然后依照情景交融回答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这就容易了。其答案曰:“诗眼是‘平’、‘失’、‘悬’三字,生动地描述了水势浩淼,风帆高悬,意境开阔,是一幅绝妙的画图。表现出诗人胸怀的宽阔,表达了征途顺利的喜悦之情。”
四是要领会修辞手法在写景诗词中的作用。比喻、夸张是最为常见的,也比较容易掌握,这里就不多谈了,较难掌握的是拟人,“看似寻常最奇崛”。例如王禹偁《村行》的“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尤其是“数峰无语”,最有讲究。诗人仿佛是说山峰原先是会讲话的,强烈暗示山峰也有生命或心灵,这并不是简单地运用拟人修辞格。这样写看似无理,却有妙理奇趣,倘若改用“数峰毕静”,则味同嚼蜡矣,这须用心体会。又如苏轼《新城道中》中的“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尤其是“岭上白云披絮帽”最为奇崛,你看,白云笼罩山顶,仿佛山峰也像人一样,戴上了一顶白色的帽子,就是王维的名句“白云回望合”与之相比肯定没有这么形象生动。这种手法在中华诗词中被广泛应用,如杜甫的“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李商隐的“暮雨自归山悄悄”,秦观的“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凭栏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王实甫的“晓来谁染层林醉,总是离人泪”等。诗人们在写诗填词中所用的拟人手法,一言以蔽之,都带上了自己深深的感情。例如用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可以出这样一道题:“苏东坡最欣赏这首词的结尾两句,亲自把它写在扇面上,并叹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续!’这是为什么?请你替苏东坡谈一谈最欣赏的原因。”回答时必须以带情式的拟人手法的妙用作理论依据,其答案是:“流水本无情,可词人却故意责怪其不留情,不愿留下来陪伴词人渡过这寂寞难熬的日子,极其含蓄宛转地表达出内心的极度痛苦。”
五是要弄清写景诗词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这里所说的“虚”指的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实”则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景物。范晞文的《对床夜语》有个很好的解说:诗词创作时“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否则偏于枯瘠,流于轻俗,而不足采矣。”说的是通过“物化”而表达出来的感情才富有感染力,只要采用化景物为情思的办法,才能使感情得以鲜明、生动、充分地表现出来,达到“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艺术效果。先从课本里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说起,离别之愁是虚的,毫无重量可言,王实甫用“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把它的沉重感一下就鲜明、生动、充分地表现出来。中华诗词不乏这类名句,如李益的“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李颀的“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等等。这些化虚为实的例句都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较为浅显,容易看出。而中学课本中有几个例子是较难看出的,例如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金风大散关”,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诗人通过事物的排列来显示,则显得尤其含蓄,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以虚笔写实景的手法很多,有以“问”写景(王维的“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以梦写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幻觉写景(司空曙“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等。例如用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可出如下一道题:“贺铸有‘贺梅子’之别称,起因就在这首词的结尾三句。请深入而简要地分析一下结尾三句之妙。”解答时一定要运用虚实结合的理论,作这样的回答:“妙在使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和博喻的修辞手法,一川烟草表示‘闲愁’无处不在;满城风絮表示‘闲愁’纷繁杂乱;黄梅雨表示‘闲愁’没有穷尽。抽象的‘闲愁’被描写得丰富、生动、形象、真切,而又新奇。”
www.350xue.com
当然,写景诗词的鉴赏所要掌握的知识远不止这些,只是这五个方面更为重要些,能高屋建瓴,从深处揭示作品的寓意,故诉诸于文,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咏物诗词鉴赏要诀
世间万物纷繁芜杂,各具形态,各有情性,其中颇有些与人情或相近,或相似,或相通的,这就成为诗人们吟咏的对象。中华诗词中有不少咏物精品,意蕴深邃,感人肺腑,令人击节叹赏。但要做到领会咏物诗词的精髓,却非易事,因为咏物诗词只是以“物”为吟咏的对象,或借物抒怀,或托物寓意,而上乘的咏物诗词往往达到“物我一境”的境界,因此,我们必须仔细体贴诗人用意,才能达到鉴赏的目的。鉴赏咏物诗词的主要秘诀有如下几条:
首先要了解咏物诗词在创作时要采用“不即不离”的吟咏方法。那么,什么叫做“不即不离”呢?通俗一点儿说,就是诗人在创作时,要在切合咏物,曲尽“物”的妙处的基础上来抒发作者的情思、感慨,而不仅仅停留在“物”上。例如,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中的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刘熙载在《艺概》中评论曰:“东坡《水龙吟》起句云:‘似花还似非花。’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即不离也。”也就是说,苏轼在咏杨花的同时,也在咏思妇,二者水乳交融,密不可分,达到“物我一境”的最高境界。词中的杨花像是很有情意,能万里随梦寻郎,能化为浮萍,还能变成离人泪;而词中的思妇“愁绪满怀无着处”,梦中万里寻郎“不得到辽西”,又“无计留春住”,梦醒后“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更向谁”,咏物与抒情所似水中着盐。所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盛赞此词曰:“东坡《水龙吟》咏杨花,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词,才之不可强也如是。”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诗,杜甫、崔涂的咏孤雁诗,姜夔的咏蟋蟀词,林逋、陆游、姜夔的咏梅诗与词,于谦的咏石灰诗,郑板桥的咏竹诗等,也都属于这类精品,不可不细心研读,以求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我们即以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出这样一道练习题:“诗中的石灰有何比喻或象征意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情怀?”思考时应该想到诗人在咏石灰的同时,也在咏己,二者完全融为一体,不分彼此,然后才能做出这样正确的回答:“诗人以石灰自喻,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高尚精神,表达了洁身自好,清白自守的高风亮节,展示了诗人的远大理想和坦荡的胸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高中语文:诗词分类鉴赏要诀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内容梳理
- ›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 › 人教版高中语文背诵篇目
- › 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课堂教学行为初探
- › 试析高中语文课程的必修课和选修课
- › 小议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
- › 南京市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必修四)学习评价
- ›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之特殊文言句式
- › 高中语文课改考察学习情况汇报
- › 高中语文每轮复习目的各有侧重 高考三轮复习法
- › 新课改高中语文教学学科参考教案
- › 高中语文课改几个问题的思考
- › 高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 › 高中语文文言文与古文阅读汇总(二)
- › 高中语文学习经验:“指桑骂槐”跟桑树槐树有关系吗
- › 高中语文古代文整体阅读(二)
栏目导航
古文与文言文 推荐
- ·2017年高考文言虚词练习题(八)
- ·2017年高考文言虚词练习题(二)
- ·文言文常识
- ·高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 ·高中语文文言文与古文阅读汇总(二)
- ·高中语文古代文整体阅读(二)
- ·高考语文--文言文分析综合复习
- ·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赤壁之战》
- ·文言文 代词举例
- ·高中语文文言文与古文阅读汇总(一)
- ·逍遥游译文
- ·《报任安书》译文(含原文、注释、评点
- ·《游褒禅山记》译文(含原文、注释、评
- ·秋水译文
- ·《庄暴见孟子》译文(含原文、注释、评
- ·高中生学习语文文言文的重点
- ·古诗文名句默写总汇
- ·如何做好文言文翻译题
- ·高考文言文翻译强化训练题
- ·2017年高考文言虚词练习题(三)
- ·高中语文:诗词分类鉴赏要诀
- ·文言文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八类
- ·论语选读--为政以德
- ·论语选读--君子之风
- ·《过秦论》与《六国论》异同比较
- ·文言文学习:《离骚》译文
- ·文言文学习:《游褒禅山记》疑难句子解
- ·《赤壁赋》译文(含原文、注释、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