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与鲁迅
无尽的唏嘘
泰戈尔出身名门,祖父德瓦卡纳斯是金融家,为印度启蒙思想家罗姆的密友,父亲戴宾特拉纳特是有名的哲学家的社会活动家。泰戈尔从小就钟情自然,多有游历,少年大成,1913年被授予诺贝尔奖,理由是“由于他至为敏锐、清新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以高超的技巧,并用他自己的英文表达出来,使东方的思想由此为西方所接受。”
鲁迅出身一个破落的封建官员家庭,少年时家庭就多有磨难。鲁迅直到中年才开始在文坛上驰骋纵横,在20年代,鲁迅被译作者征求是否入诺贝尔提名时,鲁迅说:“梁启超不配,我也不配,中国离此还有距离。”
泰戈尔得以安享晚年,活了80岁,鲁迅死时只有50多斤,年纪不到60。泰戈尔死后,颂赞者从来不断,几无批判;鲁迅死后,诅咒者、借刀者、爬梯者屡屡不绝,死后大半个世纪以来从没有安眠过,如他地下有知,不知会不会从地底下爬出来?
泰戈尔是东方思想的一个阐述者,他深知了东方文明的弱点,也深知西方理性文明对人性的破坏,思想处于矛盾之中,主张用宽忍、博爱来化解这种矛盾,读他的作品,你能读到人性的悲恸,对统治阶层的不满,但是这不满,却从来没有用血与火的熔炉来把它化成岩浆,喷发出来,他似乎更愿意用人性的博大来把它酿成美酒——虽然这美酒是伴随着眼泪而来。在他的作品《邮政局长》中,幼小的勒袒一直到文章的结尾也不愿意放弃对主人的期望,虽然泰戈尔已经明确地描述出了主人的虚伪,但是他的作品中主人公没有行动,只有沉默;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他的小说《素芭》中,发生在他几乎全部的小说中。而他的散文与诗歌,用冰心的话说,几乎就是一篇篇纯美的生命赞歌。
鲁迅是东方思想的一个破坏者,他与泰戈尔一样,对东西方思想都有着骨髓般的理解,他也时时刻刻地处于矛盾中,然而,是天性还是人性,使他走上了一条与泰戈尔完全不同的道路,泰戈尔化解到内心深处的眼泪,都统统被鲁迅浇入了熔炉,造出了岩浆,统统喷发出来,这火焰是如此的剧烈,以至于最后不仅烧灼着中国文化,也烧灼了鲁迅自己,最后他以一个肺病患者的身份孤独地离开了人世,虽然在他死时,有万人空巷,数千人为他送葬。
大半个世纪过去了,是非功过,谁来凭说?但有一点是真实的,那就是鲁迅的魂与泰戈尔有着最切近的地方。1924年泰戈尔访华时,当时整个文化圈几乎分成了两派,有努力颂扬者,也有极为诅咒者,唯有鲁迅是阴冷地站在一旁旁观,他说泰戈尔到中国是做了一瓶香水,但他又了解泰戈尔对英国的态度,他对泰戈尔的理解是深入骨髓的。
大半个世纪过去了,日本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访华,谈到鲁迅时,感慨他是本世纪以来最伟大的文学家,感慨他的早逝,在泰戈尔获奖之后。
泰戈尔与鲁迅
- › 泰戈尔与鲁迅
- › 泰戈尔与莎士比亚的爱情名言
tag: 鲁迅 泰戈尔 七年级上同步辅导,七年级上同步学习,初中语文学习,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初中同步辅导 - 七年级上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 ·第三本存折
- ·苏教版七上《明月几时有》赏析
- ·苏教版七上《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 ·七年级上教参:《世说新语》两则
- ·七年级上教参:古代诗歌五首
- ·七年级上教参: 化石吟
- ·七年级上教参: 看云识天气
- ·七年级上教参:绿色蝈蝈
- ·七年级上教参:月亮上的足迹
- ·七年级上教参:山市
- ·七年级上教参:风筝
- ·七年级上教参:羚羊木雕
- ·《风筝》教学参考:《风筝》思想内容面
- ·七年级上教参:诗两首(金色花、纸船寄
- ·七年级上教参:济南的冬天
- ·七年级上教参:皇帝的新装
- ·七年级上教参:郭沫若诗两首(上的街市
- ·七年级上教参:女娲造人
- ·七年级上教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 ·七年级上教参:寓言四则
- ·七年级上教参: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
- ·七年级上教参: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
- ·七年级上教参:散步
- ·七年级上教参:童趣
- ·《在山的那边》教学参考:王家新批判:
- ·《在山的那边》教学参考:在一部电影结
- ·《在山的那边》教学参考:《在山的那边
- ·《在山的那边》教学参考:山那边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