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初中语文初中同步辅导八年级上同步辅导主题,一个多元的开放性系统——兼谈《藤野先生》的主题

主题,一个多元的开放性系统——兼谈《藤野先生》的主题

浏览次数: 503次| 发布日期:12-29 13:46:31 | 八年级上同步辅导
标签:八年级上同步学习,初中语文学习,http://www.350xue.com 主题,一个多元的开放性系统——兼谈《藤野先生》的主题,

    《藤野先生》的主题是什么,这几年一直争论颇多,大致有四种意见:
    一、表现作者的爱国情感。 

    二、主写作者的爱国情感,次赞藤野先生。 

    三、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 

    四、主赞藤野先生,次写作者的爱国情感。 

    其分歧点集中于:《藤野先生》到底是歌颂藤野先生,还是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感。显然,曹家标先生认同的是第三点,张德勤先生肯定的是第四种。 

    对于两位先生对本文主题的理解,笔者不想作出评判。虽然就我个人而言,更倾向我曹先生的观点,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便因此否认了张先生的看法。只是,这不能成为我认识本文主题和评价学生理解的拘囿。因为作品和文本的主题是一个多元的开放性系统。说不定哪天,对我个人来说,我也许又会站在张先生的阵营。 

    在一篇文本或一部作品中,作者总是试图把他的意图附于其中,即他总是打算透过作品或文本向他人表达些什么,这就是作者的“原意”。从曹先生的论述看,他是在试图恢复作者的原意。 

一篇文本或一部作品问世后,读者总是试图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立足于自己的体悟经验,对文本或作品作出自己的诠解。从这一点看,张先生更多地着眼于以读者的身份对其作出解释,求取的是文本意义。 

在平时的教学研究中,笔者经常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课文的主题,并在教学中,渗透我的观点,让学生和课文“自读提示”里对中心的阐述及教参的论述对比、思考(当然,我并不强求学生机械地接受其中任何一种观点),以此开启学生的思维。如对向有定论的《出师表》的主题,我就阐述了下面三种观点:1、追求道德的完善:进表陈情无自取之意;2、临表涕零:理想幻灭的现实慨叹;3、防患未然:警示诸臣(见拙作《谈<出师表>的潜主题》,《中学语文》2000年第1期)。 

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还经常鼓励、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主题作出自己独到的理解。如《木兰诗》这首北朝民歌,将其主题定为“爱国主义”应无不当,但在笔者的教学中,学生还挖掘出了木兰对年迈老父和年幼小弟的孝悌品格、木兰不慕功名的高洁情操以及作品透射出的男女平等的精神折光等主题,对学生挖掘出的这些主题的认可,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而且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育。 

    综上所述,我认为,关于一个文本或一部作品的主题,我们不能过份执着于求得同一的认可,而是把它作为一个多元的开放性的系统。这样做,不仅可使我们免于无谓之争,而且,如果我们以此作为我们阅读教学主题分析的指导,还可极大的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毕竟,“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以说,承认文本或作品主题的多元性,引导学生发现阐释文本或作品的“多元主题”,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而且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学对其它学科教学应承载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恩格斯 《致斐迪南·拉萨尔》 引忒伦底乌斯·摩尔 《论贺雷西的用词、音节和韵律》  转引自 纪怀民等编《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读》 第213页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2年9月版

    [2]: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

    [3]:王颖  《大系统思维论》 第142页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8年1月版

[4]: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 第5册 第138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

[5]:孙伏园   《孔乙己》  转引自靳邦杰  王世家编   《中学语文课本鲁迅作品详解》(初中册)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4年9月版    第185页

[6]:转引自 陈冬季 《论对<红楼梦>的阐释》  见《明清小说研究》 1995年第四期 第17页

  

 

(原载于《中学语文》2000年第五期)



上一页  [1] [2] 


主题,一个多元的开放性系统——兼谈《藤野先生》的主题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主题  开放性   八年级上同步辅导,八年级上同步学习,初中语文学习,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初中同步辅导 - 八年级上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