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教参:核舟记
1.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
2.这的确是一次水上游览活动(即“泛舟”)。
3.“泛舟”的地点是赤壁,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
雕刻品常常要将丰富的生活内容集中地表现在某些富于特征的艺术细节之中。设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注意这样的艺术细节,并通过分析初步领会雕刻家的艺术构思和本文作者鉴赏这件雕刻品的方法。在答题前一定要熟读课文,并且能通过作者的文字说明把实物的状貌想像出来。
参考答案详见“问题研究”第一条。
二、本文的主体部分即中间四段,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先写舟的中间部分,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试具体分析这样安排写作顺序的原因。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在充分了解本文主体部分(即第2至第5段)布局方式的基础上,用心探讨按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指导学生答题时,最好辅之以板书。例如:
参考答案详见“问题研究”第二条。
三、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
1.苏、黄共阅一手卷
2.舟尾横卧一楫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设题目的不在于能否翻译,而在于要知道一些翻译时应注意的问题。最好是结合上述例句的译文来讲,暂时不要说什么“直译”“意译”等等。下面试作具体说明:
1.这句话古今的语序完全相同,可以照原来的顺序逐字翻译成:苏轼和黄鲁直一同观赏一幅书画卷子。
2.可照原来的语序译为:“船尾横放着一支桨”。也可适当变换语序,译为“一支桨横卧在船尾”。但这是就孤立的一句话而言。如果联系上下文来看,还是以前一种译法为好,因为作者这里着重介绍的是“船尾”。
3.“人五”“窗八”这种表述方式不合现代语习惯,译时应变换语序:“总计这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小窗”。(注:原文重复“为”字,有强调的意思,但译成现代汉语却显得重复,所以只译出第一个“为”字。)
4.要注意“桃核修狭者”一语,意思是桃核中之修狭者,这是单数,但不加数量词。我们现在不用这种语式,一定要标明是“一个”,因而“修狭”就应移到“桃核”前面。如此,译文当是:“原来是挑了一个长而狭的桃核刻成的。”
四、△按空间顺序口头介绍一件你所喜欢的工艺品。
要让学生广开思路,在如实摹写实物的前提下,也可以加进合理的想像。最好先写草稿。口头介绍可以分小组进行,谁介绍得好,再说给全班同学听。
教学建议
本课拟用两课时教读。
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出这件实物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有了它的完整形象,教学才能顺利地进行。建议如下:
1.整体感知极为重要,最好不要把课文分作两半,每课时讲一半,而要做到每一个课时都从课文的整体出发来设计教学的步骤。例如,前一课时以反复诵读为主,使学生初熟悉课文的全局,再就文章的脉络提出问题,使学生能大体上了解作者行文的用心;后一课时在探究雕刻家艺术构思和文章中的空间顺序的基础上,使学生能背诵指定的段落,然后完成练习第三、四题。这是总体设想。
2.本文作者在文学史上影响不大,可用两三句话带过。但导入环节很重要,因为课文内容不算生动,要引发学生的兴趣,无妨讲一个能工巧匠的故事(如“鬼斧神工”之类),1分钟能讲完最好。苏轼泛舟赤壁的故事也要简略地讲一下。
3.本文所有的生词皆有注释,不必单列“解词”一项,有些词语可以在探索文章脉络时予以强调,有些可以在结束讲读前指出,要求学生牢记它们的意思。
4.理清文章脉络的关键是以第一段为纲,以末段作结。例如:①首段中“径寸之木”伏下文“长约八分有奇”(第二段)及“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末段)。②“因势象形”伏下文“桃核修狭者”。③“各具情态”伏第三、四段中关于五个人物情态的描述。④“大苏泛赤壁”伏下文窗上所刻16字(第二段)及“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第三段)。
5.按空间顺序说明这一条略加注意即可。
有关资料
一、参考译文
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在一寸长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
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点儿,高度约摸二分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是船舱,(刻着)用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前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同。(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摆着一支橹。橹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
那只船的顶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个篆书的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橹、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是挑选狭长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真是奇妙极了!
二、《核舟记》赏析(潘)
作者在《核舟记》中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赞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
从文章开头至“盖大苏泛赤壁云”为第一段,简练概括地告诉读者,王叔远有着不同凡响的雕刻技艺,他能在“径寸之木”上,随意雕刻出不同形状的艺术品。然而更绝的是,他能利用木头天然图纹、形状,表现各自形态。“罔不因势象形”,强调了“形似”;“各具情态”,则突出了“神似”。这样,也就突出了王叔远是个“奇巧人”。“盖大苏泛赤壁云”的“盖”,在这里作副词,为“大概”之意。从核舟上刻的人和景物来看,是“大苏泛赤壁”。但《赤壁赋》写苏东坡泛舟游赤壁,虽有其事,但是没有说有黄鲁直和佛印和尚伴游。这样,也就间接地说明了雕刻者善于根据苏东坡的原文进行想像。核舟上刻着苏东坡游赤壁,这点明了整个核舟所刻画的主要内容。“盖大苏泛赤壁云”在全文起着“桥梁”作用。这一段只五十余字,用笔经济、简练,层次清晰,交代清楚,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也约略点示了核舟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八年级上教参:核舟记
- › 语文期末复习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 › 初中文言文全解(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七单元《干将莫邪》全解
- › 人教版八年级上第1-2单元字词
- › 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理解性默写
- › 云梦县隔蒲祥山中学2017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 › 初中文言文全解(语文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游恒山记》全解
- › 语文期末复习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 › 语文期末复习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 › 语文期末复习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
- ›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文学常识
- › 八年级上教参:桥之美
- › 八年级上教参:故宫博物院
- › 八年级上教参: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
- › 八年级上教参: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
- › 八年级上教参:蜡烛
- › 八年级上教参:亲爱的爸爸妈妈
tag: 核舟记 八年级上同步辅导,八年级上同步学习,初中语文学习,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初中同步辅导 - 八年级上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 ·高洁人格的精神折光——《爱莲说》赏析
- ·《爱莲说》导法八例
- ·八年级《古诗四首》教学设计——《春望
-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案例
- ·八年级上教参:桥之美
- ·笔墨精炼,情致深长——《湖心亭看雪》
- ·平淡的言辞 诗意的躬耕 --陶渊明《归
- ·诗歌赏析---《观刈麦》《使至塞上》
- ·亲山亲水送亲人——李白《渡荆门送别》
- ·《游山西村》赏析
- ·田园诗,失意诗人对农家的皈依----
- ·钱塘观潮
- ·《三峡》备课笔记
- ·《观潮》备课笔记
- ·“尘海苍茫沈百感”——读《朝花夕拾》
- ·变换视角,分块品析,促学生“自悟”—
- ·《记承天寺夜游》的课内课外
- ·寂寞无人见 浮生半日闲----《记承
-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 ·教《记承天寺夜游》一得
- ·《记承天寺夜游》备课笔记
- ·长江三峡夔门大桥赋
- ·钱塘观潮天下奇
- ·八年级上教参:故宫博物院
- ·《爱莲说》网络建模研究报告
- ·八年级上教参: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
- ·语文版八年级(上)诗词名句赏析
-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