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教参: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怎样搜集资料
一、活动目标
1.了解搜集资料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端正的学习态度。
2.学习搜集资料的三种常用方法,在搜集资料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活动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利用搜集的资料写一篇专题论文;并进行口语交际。
二、活动指导
本单元设计的三个专题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实际操作能力。它的教学目标可以分解为下列由低到高的层次:
1.对搜集资料活动的理性认识。教师可以通过具体事例来说明搜集资料的重要性。比如《故宫博物院》这篇文章,作者就用到许多数据,“紫禁城的城墙十米多高”,“宫城呈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城墙外是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这些数据从何而来?是作者搜集资料的结果。不仅说明文如此,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散文都是如此,要对所写的事物达到历史的、现实的、自然的、人文的、多角度、深层次的理解,就必须广泛占有资料。教师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掌握搜集资料方法的重要性。有相当多的同学面对一个搜集资料的选题,无从下手,所以掌握操作性强的方法极为重要。
2.利用搜集资料的方法进行实践的训练。最好确定一个选题,分别采用到图书馆、实地调查、上网搜集等方法来搜集资料。这个过程一定要落到实处,看起来这三种方法都很简单,但是实际操作起来会遇到许多具体问题,比如怎样才能做到查询过程简便快捷,怎样把众多的材料进行分类、整理等,都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的。
3.对材料作归纳总结。与同一选题相关的材料很多,学生往往不知如何下手。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主选题下的子选题,缩小查找范围,力求事半功倍。材料搜集齐备,就要进入归纳总结的阶段,这个环节是对本次活动的总结,不可搜集完材料就草草收兵。要通过总结锻炼学生驾驭材料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与创造思维能力。
4.写作。写作能力是基本的语文能力之一,要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搜集资料就是为写作做准备的。利用丰富的材料进行写作训练,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不要贪大求多。有的同学看到材料很多,就东抄一段,西抄一段,内容分散,主题不集中,要指导学生从小处下笔,写得深入一些。第二,不要照抄照搬。写作训练不是资料汇编,要指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思想,写出独创性。第三,要让材料为我所用。要培养学生对材料的怀疑精神,不迷信已有的说法,敢于在作文中提出独到的观点。关于在小论文中使用材料的形式,可以告诉学生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引用全部或部分,引用原文或是转述,灵活处理。
5.口语交际。其实口语交际的训练在搜集资料的实践中就已经渗透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时是自主活动,遇到困难就需要和老师同学进行沟通,无形中就锻炼了交流与合作能力。但是,把口语交际单独作为一个教学环节也是很必要的。这个环节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交流有关搜集资料的心得体会,二是组织优秀论文宣读。
三、活动建议
1.在校内安排学生上图书馆或上网查询,完成“中秋节”(或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电脑”(或其他主题)和“三峡”选题资料的搜集。
2.课内安排1~2课时完成此项综合性学习任务。
3.教师要及时解答学生在搜集资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写作的成果最好进行课堂交流。
5.至于实地调查,没有条件的可以不集中组织。但是要将此项活动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节假日去旅游,要养成随时记录或拍照的好习惯,把各地的神话传说、轶闻趣事、诗文妙语、科学数据都记下来,形成自己的小小资料库,写作时就不会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了。
四、活动评价
教师可以采用阶段评价法:搜集资料阶段占50分,提交论文阶段占50分。指导学生将搜集来的资料汇总成“某某资料小档案”,搜集材料不是最终目的,要让材料为我所用。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小论文能够体现学生的思考能力。所以论文的质量是评价本次活动的重要依据。
有可能的话建立一个信息交流平台,或是利用互联网,或是开辟学习园地,还可以装订成册供大家传阅,共享资源,扩大知识面。组织一次优秀论文宣读会,将搜集到的内容进行交流,并且互相交流有效快捷地搜集资料的经验。
有关资料
一、中秋节史话
八月十五中秋节,江南又称八月节,八月节的起源与兴盛都和南京有关。
作为岁时节令,中秋节形成较晚,但玩月之举却由来已久。东晋时,在南京“牛渚玩月”,即是流传至今影响最广的赏月佳话,以至演化为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乐以欢度的中秋佳节。
牛渚(今采石矶),汉时即属丹阳郡秣陵(今南京)。《续汉书·郡国志》说,秣陵县“南有牛渚”。早在一千六百年前,东晋于南京(当时叫建业)建都,镇守牛渚的谢尚月夜泛舟牛渚江上,听到有人在运租船上讽咏自己的《咏史》诗,大为赞赏,于是邀请过船,此人即是袁宏。他们一见如故,吟诗畅叙直到天明。当时谢尚身为镇西将军,而袁宏只是个靠运租为业的穷书生,由于相互赏识,他们之间打破了身份的地位壁障。袁宏因受到谢尚的赞誉,从此名声大振。谢尚玩月闻袁宏咏史于前,文人雅士亦趋之于后,于是泛舟、登楼玩月者连绵不绝。唐朝大诗人李白游金陵时闻知此事,即赋诗曰:“昔闻牛渚咏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感慨系之,登城西孙楚酒楼“玩月达曙”。唐欧阳詹作《玩月诗序》也说:“玩月古也,谢赋、鲍诗,眺之亭前,亮之楼中,皆玩月也”。唐明皇是夜游月宫,这些都是流传至今的玩月佳话。
八月十五,时届三秋之中, 故谓中秋。中秋时节,气温已凉未寒,天高气爽,月朗中天,为玩月最佳时令,人们多爱此时玩月,自唐以下渐演为节令,这就是中秋节的由来。
宋时人们在中秋之夜吃瓜果、圆饼,这圆饼即月饼之始。苏东坡有“小饼如嚼月”的诗句。南宋年间中秋之夜,建康(今南京)、临安(今杭州)竞放水灯,烛摇月白,尤呈奇观(后来,南京将放水灯移到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放水灯”)。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八月初二,徐达攻下元大都,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到来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佳品。这一夜的南京,人们绘月宫图,陈列鲜果、月饼,燃点斗香,讲“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的故事,竞放水灯等等,热闹非常。此后,无论南方、北方,中秋之夜都十分热闹。北方人在这一天要吃月饼、水果,购兔儿爷给孩子玩。“兔儿爷”,有纸绘、布扎、泥塑之分,人身兔首,衣冠彩色,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举旗,十分别致。
南方人中秋节爱吃月饼、鲜藕、熟菱、柿子、石榴、糖竽头等。南京人是夜月下聚饮,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 “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桂花,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
据《正德江宁县志》记载,中秋之夜,南京人必赏月,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
“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是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云:“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
八年级上教参: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怎样搜集资料
- › 语文期末复习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 › 初中文言文全解(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七单元《干将莫邪》全解
- › 人教版八年级上第1-2单元字词
- › 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理解性默写
- › 云梦县隔蒲祥山中学2017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 › 初中文言文全解(语文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游恒山记》全解
- › 语文期末复习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 › 语文期末复习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 › 语文期末复习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
- ›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文学常识
- › 八年级上教参:桥之美
- › 八年级上教参:故宫博物院
- › 八年级上教参: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
- › 八年级上教参: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
- › 八年级上教参:蜡烛
- › 八年级上教参:亲爱的爸爸妈妈
tag: 资料 口语交际 八年级上同步辅导,八年级上同步学习,初中语文学习,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初中同步辅导 - 八年级上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 ·高洁人格的精神折光——《爱莲说》赏析
- ·《爱莲说》导法八例
- ·八年级《古诗四首》教学设计——《春望
-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案例
- ·八年级上教参:桥之美
- ·笔墨精炼,情致深长——《湖心亭看雪》
- ·平淡的言辞 诗意的躬耕 --陶渊明《归
- ·诗歌赏析---《观刈麦》《使至塞上》
- ·亲山亲水送亲人——李白《渡荆门送别》
- ·《游山西村》赏析
- ·田园诗,失意诗人对农家的皈依----
- ·钱塘观潮
- ·《三峡》备课笔记
- ·《观潮》备课笔记
- ·“尘海苍茫沈百感”——读《朝花夕拾》
- ·变换视角,分块品析,促学生“自悟”—
- ·《记承天寺夜游》的课内课外
- ·寂寞无人见 浮生半日闲----《记承
-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 ·教《记承天寺夜游》一得
- ·《记承天寺夜游》备课笔记
- ·长江三峡夔门大桥赋
- ·钱塘观潮天下奇
- ·八年级上教参:故宫博物院
- ·《爱莲说》网络建模研究报告
- ·八年级上教参: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
- ·语文版八年级(上)诗词名句赏析
-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