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教参:中国石拱桥
二、关于《中国石拱桥》的创作(茅以升)
《中国石拱桥》一文,是1962年我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一篇散文,后来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至今仍在沿用。
近几年来,有不少中学教师来信或来访,向我反映课堂讲授中的一些情况。教育家叶苍岑教授也曾为本课备课的问题和我四次通信征询意见。我所作的一些解答,有一部分转载于有关语文教学的刊物中。现行语文课本,采集了各个方面的文章,知识面无比广阔。从我接触到的中青年教师中,深深感到他们对讲授中的每一篇范文,是那样字斟句酌地认真研究,一丝不苟。这种精神,使我深受感动。最近,郑州《教学通讯》编辑部的同志打算出一本《作家谈中学语文课文》,要我谈谈创作经过。作家这个称号,我不敢当,但由于上述情况,借此机会,回忆一下撰写此文时的构思活动,如果对广大语文教师所要求的教学效果有所帮助,自是有益之举。
首先,本文写的是中国的石拱桥。石拱桥是我国传统的桥梁三大基本型式之一。石拱桥这一体系,又是多种多样的。本文所写的这两座桥,乃是千百万座石拱桥中杰出的代表之作。几千年来,石拱桥遍布祖国山河大地,随着经济文化的日益发达而长足发展,它们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世界上曾为祖国赢得荣誉。迄今保存完好的大量古桥,可为历代桥工巨匠精湛技术的历史见证,显示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一座古桥,能经得起天灾战祸的考验,历千百年而不坏,不仅是作为古迹而被保存,而且仍保持其固有的功能不变,可以称作奇迹。当然,还应归功于历代的辛勤修缮,这类修缮活动又往往是出自民间的爱桥护桥,这一社会风尚,在我国桥梁史上,有不少故事,是值得传颂的。我国素有多桥古国之誉,这种史的观念和数量上的概念,以及有实物可观的直觉印象,都是为理解中国石拱桥所须涉及的知识面。如果抽掉这些生动史实,则不仅内涵空虚,一两座孤立的躯壳,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其次,石拱桥在我国桥梁发展史上,出现较晚,但它一经出现,便得到迅猛发展,即使在1880年近代铁路公路桥梁工程技术传入中国以后,它仍然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结合现代的工程理论和新的建筑材料,取得了更大的发展。本文所介绍的两座桥,赵州桥已历时一千四百年,卢沟桥雄踞在湍流奔突的永定河上,也经历了近七百年,它们都称得上雄伟坚固,迄今仍保持着初创风貌,可以通行重车,在中外石桥中是罕见的。赵州桥敞肩式的创造,早于西方七个世纪,它们之所以能够经久不坏,说明设计与施工是符合科学道理的。再如赵州桥的浅基础、短桥台,不少现代工程师表示惊叹,因为经过多次地震洪水而屹立无恙,这决不是偶然的。唐张嘉贞的《石桥铭序》中所云:“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一评价,几乎和20世纪工程界学者异口同声,技术高超,于此可见。本文在大量史实中,用“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来概括古代石拱桥技术上的成就,这是古今中外桥梁以及任何建筑物所一致追求的目标,在6世纪初,我国的能工巧匠发挥智力,大胆创新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是值得自豪的。
再次,跨水架桥,意境之美,雕琢装饰,千姿百态,也是体现我国审美观的一种民族传统。建筑不论大小,工艺必须精益求精,如同一幅画图,不许有一处败笔。自从石窟造像盛行,古代石工,都有一套过硬本领,都具有一定的美工水平,赵州桥的栏板,卢沟桥的石狮,都以艺术珍品而闻名于世,这也是中国石拱桥在艺术方面一个可取的传统,对于现代石拱桥装饰也还存在着深刻的影响。
中国的石拱桥,在古代有一定的成就,在今天仍有发展的前景,过去有用的东西,今天仍在起着作用,因此,它是一份珍贵的遗产,显示着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和卓越才能。我们在现代桥梁事业中,必然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
(选自《课文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三、理贯辞达,简朴淡雅──读《中国石拱桥》(章珮)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介绍石拱桥知识的说明文。作者于简朴的说明和淡雅的情趣之中,处处流露出对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赞美,对祖国悠久文化和新社会制度的歌颂,十分感人。全文简朴淡雅,理贯辞达,不失为说明文里的一篇佳作。
从全文的结构来看,这篇文章采用了有总述有分述的方法:先概括说明石拱桥的外形、结构和功用;接着,用例证说明和特征说明的方法,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分别说明它们的独特构造和高度艺术水平;最后又综述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尤其是石拱桥的新发展。以文章主体即介绍两桥的部分而论,总是以桥的地理位置、修建时代和功用,直说到桥的每一具体特点及其作用。全文条分缕析,井然有序。这种明晰的条理,是客观事物自身各种关系的如实反映,也表明了作者对所说明对象的深刻明白的认识。
简朴固非易事,更难能可贵的是,《中国石拱桥》一文于简朴说明之中融入描绘,于条理之中富于变通。例如,文章开头一段介绍石拱桥的外形,先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一句,极简洁而形象地点明石拱桥的外形特色;然后,紧承“就像虹”三字,从古代神话和我国诗人作品中,进一步说明“雨后彩虹”和拱桥之间的联系,并把拱桥比作“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动静结合,构成了一幅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风景图,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这完全不同于一般干巴巴的说明文字,分明是一段优美的写景散文了。
“稳”而多“变”,文字方显得洒脱。这从本文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不同层次布局中可见一斑。介绍赵州桥,着重说明它“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突出其修建年代之古,突出其使用时间之久,并由此而引出了一大段特点说明,介绍其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和巧妙的施工技术。而介绍卢沟桥,除了一般说明它的修建年代、坚固等情况外,则更侧重在介绍艺术上的价值和在中国人民斗争史上的纪念意义。这样,于“大同”之中显现“小异”,于平稳之中又见起伏,避免了雷同、呆滞的弊病。
条理清晰,富于变通,说明描写,相互交融,使人感到简朴之中含蕴着淡雅的韵趣。这是《中国石拱桥》一文的一大特色。
《中国石拱桥》在语言运用上的简朴,突出表现在洗练、明快上。作者以严肃的科学态度,或说原理,或引古籍,或举数字,或作比喻,朴实无华,明白晓畅。全文语句十分简短、明快,读来自然上口,毫无佶屈聱牙之感,真如古人所说:“信笔写出,无一字一句吃力,却无一字一句率易。”可谓简朴之至。
然而,简朴绝非浅薄鄙俗之谓。细细品读全文,处处可见作者笔力功夫之深。请看:为了说明“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作者很自然地引出了我国南北朝时的《水经注》上的记载以作证明,令人信服。为了介绍赵州桥“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作者似乎是信手拈来,举唐朝张的话,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一下子勾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把人带入一种优美的境界。介绍卢沟桥上的石雕狮子,作者饶有兴味地写道:“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好像把一头头狮子陈列于读者眼前,使人有呼之欲出之感。介绍知识的说明文,能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兴趣盎然,确实不是易事。
我们说《中国石拱桥》简朴而不失于浅薄,更多是指它言简而意赅。请看全文最后一段。这一段寥寥二百多字,既要收束全文,又要介绍解放以来我国桥梁事业的发展成就,容量很大,文字却很经济。首句“两千年来,我国修建了无数的石拱桥”,既与文章开头照应,又一笔收拢了全文的主体部分。然后从解放后全国大规模兴建各种桥梁转到“其中就有不少石拱桥”。紧扣住全文题目。接着,以云南长虹大桥、双曲拱桥和最大孔的拱桥三例说明,最后归结到“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如水到渠成,十分自然而有说服力。
作者这种寄严谨工巧于简朴自然之中的功夫,在遣词炼字方面也很突出。如介绍赵州桥的成就,用“著名”;介绍其历史,用“最古”;说明其外形,用“横跨”“雄伟”“雄姿”;介绍其施工技术,用“巧妙绝伦”,无一字不自然贴切。宋代朱熹曾说过:“作文字须是靠实,说得有条理。”惟有理解,始能靠实。大散文家王安石也曾说过:“理解者,文不期工而自工。”《中国石拱桥》一文,之所以能如此简明朴实而又妙趣横生,绰约多姿,“理解”“靠实”确实是很重要的因素。
八年级上教参:中国石拱桥
- › 语文期末复习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 › 初中文言文全解(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七单元《干将莫邪》全解
- › 人教版八年级上第1-2单元字词
- › 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理解性默写
- › 云梦县隔蒲祥山中学2017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 › 初中文言文全解(语文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游恒山记》全解
- › 语文期末复习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 › 语文期末复习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 › 语文期末复习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
- ›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文学常识
- › 八年级上教参:桥之美
- › 八年级上教参:故宫博物院
- › 八年级上教参: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
- › 八年级上教参: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
- › 八年级上教参:蜡烛
- › 八年级上教参:亲爱的爸爸妈妈
tag: 中国石拱桥 八年级上同步辅导,八年级上同步学习,初中语文学习,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初中同步辅导 - 八年级上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 ·高洁人格的精神折光——《爱莲说》赏析
- ·《爱莲说》导法八例
- ·八年级《古诗四首》教学设计——《春望
-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案例
- ·八年级上教参:桥之美
- ·笔墨精炼,情致深长——《湖心亭看雪》
- ·平淡的言辞 诗意的躬耕 --陶渊明《归
- ·诗歌赏析---《观刈麦》《使至塞上》
- ·亲山亲水送亲人——李白《渡荆门送别》
- ·《游山西村》赏析
- ·田园诗,失意诗人对农家的皈依----
- ·钱塘观潮
- ·《三峡》备课笔记
- ·《观潮》备课笔记
- ·“尘海苍茫沈百感”——读《朝花夕拾》
- ·变换视角,分块品析,促学生“自悟”—
- ·《记承天寺夜游》的课内课外
- ·寂寞无人见 浮生半日闲----《记承
-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 ·教《记承天寺夜游》一得
- ·《记承天寺夜游》备课笔记
- ·长江三峡夔门大桥赋
- ·钱塘观潮天下奇
- ·八年级上教参:故宫博物院
- ·《爱莲说》网络建模研究报告
- ·八年级上教参: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
- ·语文版八年级(上)诗词名句赏析
-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