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2(必修)第二单元说明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2(必修)第二单元说明

浏览次数: 195次| 发布日期:06-20 03:18:50 | 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2(必修)第二单元说明,

 

本套必修教材共编排有三个古代诗歌单元,分别是唐前诗歌、唐诗、宋词。这个单元是唐前诗歌单元,所选的篇目中,《诗经?氓》和《离骚》(节选)在《语文课程标准(高中)》里作为推荐篇目提到过。下面对本单元的课文作简要分析,并对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谈一些看法。

《〈诗经〉两首》

《氓》是一首叙事诗。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都不难把握,难点在于对三四两节的比兴句所体现出的高度艺术技巧的认识和体会。这个比兴句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由叙述婚前的恋爱生活自然过渡到婚后生活。对于这一点,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展开海阔天空的联想、想象,举出一些用了类似手法的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来,如电影《魂断蓝桥》里,男主人公罗伊被误传阵亡,女主人公玛拉堕入生活最底层,至此故事发展告一段落;下一个故事段落是几年后,罗伊归来,和玛拉意外地在火车站重逢。两个故事段落之间,影片即用了几个自然风景画面加以间隔。同时,这个比兴句取譬自然而有余味,用桑叶的润泽和枯萎比女子容颜的丰美和衰老,和女子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贴切。

《采薇》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士卒的生活和感情。士卒们长期戍守边防,总也不能按照原定的期限回家,不满的情绪自然会产生,不过他们也知道,使他们无法过上正常家庭生活的原因是外敌入侵,因此,他们还是以饱满而自豪的情绪参加战斗。最后,当他们真正踏上归途时,内心里真是悲喜交集,难以言表。这首诗“怨而不怒“、悲而能壮的风格和情调,我们在后世(尤其是唐朝)边塞诗中也能体味到,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等等。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士卒复杂的内心情感时,要掌握好“度”,不要过于偏向某一点,以免“失真”。

诗的前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可再结合以前学过的《诗经》里的诗歌,对这种手法略加分析、探讨。

《离骚》

《离骚》是一首伟大的爱国抒情长诗。课文里所节选的部分,是诗人屈原抒发感情和表白心志最直接、最强烈的部分,也是他正直人格和不屈品质表现得最为充分、突出的部分。读起来,非常具有感染力。不过由于是节选,加上骚体诗的形式较为特别,学生对屈原又存在着一定的隔膜感,因此,要学生理解诗句的内涵并为之感动乃至喜欢上它,可能存在一些困难。教学时可先较为详细地介绍有关屈原的资料,对于他的爱国精神及其历史意义尤其要强调,在讲解这首诗的时候可“以读带讲”,通过反复品读,让学生的身心沉浸其中,逐渐领略到这首诗的精髓。

先秦的诗歌,构句方式、艺术手法和学生的欣赏习惯距离较大,由此也带来在内容理解上的困难。教学《(诗经)两首》及《离骚》时要注意:

1.要分清《诗经》《楚辞》里特有的语助词、语气词等。如“于嗟鸠兮”(语气词),“言既遂矣”(助词),“静言思之”(助词),“薇亦作止”“岁亦莫止”(助词),“薇亦作止”“岁亦莫止”(语气词),“謇朝谇而夕替”(语气词),等等。

2.老师最好不要串讲每句诗,但学生要清楚地知道每句诗的意思。唐诗、宋词里难懂的字词较少,学生在字面上基本没有什么理解障碍,难点主要在于对一些关键词句情味的把握和感悟上。《诗经》《楚辞》则不同,生僻字词及意义特殊的词语出现的频率高,给学生初步疏通诗意造成了不小的困难。如“匪我愆期”里的“愆”的意思,“将子无怒”里“将”的读音和意义,“忧心孔疚”中“疚”的意义,“偭规矩而改错”中“偭”的读音和意义等。教师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对照课文注释理解诗意,并把一些字词的读音和意义记住。

以上两点,强调的是一个意思,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时要注意掌握和积累字词,这样做既是他们完成这两课的学习任务所必需的,也对他们以后阅读《诗经》《楚辞》具有方法上的借鉴意义。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一般认为它是一首乐府民歌性质的诗歌,产生于东汉末年。这首诗在思想和艺术上取得的成就很高,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学时,可以抓住以下几个方面:1.动人的人物形象。女主人公刘兰芝聪明、勤劳,忠于爱情,不为荣华所动,同时,她身上还有很可贵的一点,就是不卑不亢,头脑清醒,行动坚决。诗前小序里说她“为仲卿母所卿”,而从诗里所写的来看,她是主动请归。当然,她不会无缘无故地提出焦母将她“遣”回娘家,很可能是焦母长期的百般挑剔,让她认识到焦母根本不喜欢自己,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会博得她的欢心,甚或是焦母近来脾气愈加坏,已经向兰芝暗示或明说她不愿再让她做儿媳妇。可是,诗歌一开头写兰芝向焦仲卿提出请求的话语中,完全是她自认自己是优秀的、合格的,她不堪忍受焦母的无理指责而主动要被休回娘家的口吻。这是长期忍让、顺从后的爆发,她的话里有委屈、不满,又坚决有力,毫无伪饰。后来焦母也对仲卿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虽然焦母对兰芝的评价不免是偏颇之词,但也透露出兰芝确实不是一向低眉顺眼,任人摆布的小媳妇。兰芝向焦母作别时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同样让读者隐隐体会到兰芝不是一个毫无个人意志的标准的封建时代儿媳妇的形象。后来面对兄长的逼嫁,兰芝更进一步表现出清醒、坚决,而不露声色的性格特征。从这个角度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女性人物形象长廊里,刘兰芝形象是独特的“这一个”。和兰芝相比,男主人公焦仲卿的性格不是那么鲜明,他屈从于焦母的压力将兰芝送回娘家,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按照当时的社会风习,他只能这样做。今天的读者难以责怪他软弱。自缢前他“徘徊庭树下”的举动,符合他特殊的处境──他是家里的独子,赡养母亲的责任责无旁贷,因此,也不能据此认为他性格软弱,优柔寡断。课后练习中有关于焦仲卿这个人物形象的讨论,学生从诗中能找出的证据是有限的,对当时的社会风习也只有大致的认识,因此不必在讨论上花费太多的时间,教师也要注意适时引导和纠偏。2.故事的意义。一对彼此深爱着年青夫妇,在封建家长的阻挠和高压下,被生生拆开,并最终为了捍卫爱情而双双付出生命。这个故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古代的四大民间爱情神话和传说。牛郎和织女、七仙女与董永、白蛇和许仙、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情投意合,满心指望能在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可是外在的强大的破坏力不会轻易放过他们,这些破坏力眼里有所谓的“法”“理”,却看不到“情”。《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更不可理喻,因为看不惯儿媳妇就处心积虑地要把她赶走,儿媳妇长时间的委曲求全、儿子的恳求都丝毫不能打动她。在她身上,封建家长的违反人性的一面暴露无遗。今天读这首诗,刘兰芝、焦仲卿忠于爱情,勇敢捍卫纯洁爱情的言行令人震撼。3.民歌风味。除了诗歌开头的起兴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外,这首诗的民歌风味突出体现在铺排手法的大量运用上。学生在初中时学习过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因此民歌中喜欢用铺排手法应该成为他们头脑中的一个印象,建立一个常识。可以更进一步,让学生探讨使用铺排手法的效果,为什么文人创作的诗歌里很少运用这种手法,如果学生能再举出一些使用了铺排手法的民歌的例子来更好。

《诗三首》

《诗三首》里选的是《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涉江采芙蓉》一诗,一般认为是写游子思念远在家乡的爱人的。折花赠给远方的亲朋,这种习俗,在古代诗歌里多有体现。这首诗里“芙蓉”“兰泽”等字眼,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关于这首诗,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是:“涉江采芙蓉”是不是实有的行为?联系《古诗十九首》里另外一首诗,我们会认识得更清楚: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两首诗内容相近,只是《庭中有奇树》的抒情主人公是女性。诗里“路远莫致之”一句,表明前面“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只是无着落的痴想而已。这让人觉得,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爱人含有思念、珍爱爱人的意思,这个举动不必实有,借以表达对爱人强烈的思念之情是目的所在。

[1] [2]  下一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2(必修)第二单元说明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语文  课程  普通高中  教科书   高一同步辅导,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一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