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三语文同步辅导小说的十字路口

小说的十字路口

浏览次数: 265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
标签:高中同步辅导,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小说的十字路口,

    英国作者福斯特在写了一阵子小说之后,在“勃卢姆斯布里”的沙龙中突然灵感大发,决定要写一本有关小说理论的书。于是,在此后不久,他就完成了《小说面面观》一书的写作。在此书,他力图将小说的灵魂附于人物与情节二个特性上,一旦缺乏了这二大特性,那么小说的含义大概也在随之消失了。从现在看来,这种说法也不是一种新的观点,只不过是将前人的看法作了一些疏理,是一种新瓶装旧酒的行为。但就是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将读者对小说的观念固定在人物与情节上了。但作者对小说的人物特性的叙述到是颇有新意,他将人物分成“圆形人物”与“扁形人物”。“圆形人物”指的是那些性格较为复杂的人物,这类人物在小说中住住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而那些“扁形人物”则指的是性格较为单一的人物,这类人物总是固定在某一层面上。小说家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竟成了十九世纪的经典之作,这的确让所有的文学理论家感到汗颜,此时为二十世纪的初叶。

   而作为“勃卢姆斯布里”沙龙的主人,伍尔夫女士此时却在一心地想着意识流的写作方式。她似乎没有多大的兴趣在思考着小说应怎样注重人物与情节。当她的《墙上的斑点》出现在“勃卢姆斯布里”沙龙时,人们并没有因它缺乏情节而否定它,而是被伍尔夫新颖的写作方式所激动。这位英伦的才女注定了要成为时代的领潮人,这篇只有一个人物,情节也极为单一的短篇却成为了意识流小说的开篇之作。情节的单一似乎成了伍尔夫后来所有小说的共性,好在人们没有按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的理论来衡量伍尔夫女士的小说。奇怪的是同出于“勃卢姆斯布里”沙龙的福斯特与伍尔夫竟成为二十世纪小说理论与小说创作的两座山峰,他们的理论思想与小说风格却完全不同。

    之后不久,在浪漫的法国,另一位先锋派作家,用他的小说对于小说的概念作了全新的注释。此人就是葛利叶。作为新小说派的作家似乎注定了要在“新”字上做文章,尽管有人认为“新小说派”的翻译上有误,直译应为“反小说派”,其实,此地的“反”实为“新”之意。《去年在马里安巴》中的二个人物始终在旅馆的回廊与暗淡的灯光下晃动,使你根本看不清他们的面孔,只感到一个身影在追逐着另一个身影;一种声音在试图说明着另一种声音,用身影与声音来证明二个人物之间的那场在马里安巴的约会。此时人物与情节都已隐藏于旅馆回廊的某一个角落。

    博学的博尔赫斯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用另一种只属于他个人所有的方式在从事着小说的创作,这种小说的表达方式竟无意中也在调整着读者的小说观。如果从福斯特的理论来说,博尔赫斯的小说很难纳入传统的小说之列。读博尔赫斯的小说更让人感到是在读某一本历史书籍中的某一个章节,博尔赫斯用有别于传统的手法在安排着他的情节,他将他的情节安排得如同一座迷宫,当读者在此迷宫中摸不着方向时,小说的人物总是如期在迷宫的另一端出现。当这种方式受到人们欣赏时,人们却发现这种方法的确是无法模仿的。

    国人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写于1918年,早于英伦才女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一年。这篇文章从标题到内容似乎都与小说无关。一位狂人的独语很难说有什么情节可言,但国人还是怀着一位宽容的心态将它纳入了小说的行列。在上世纪初,当西方的文化涌入中国的时候,那是一个新旧文化相溶的时代,在这种环境下人们总是能容忍一些创新的行为,可以说鲁迅是赶上了那个好年头。在人们还来弄清楚什么是小说的本质时,已有大量的西方现代派小说进入了人们的阅读视野,这一切发生在上世纪初中国的一场新文化运动中。大概是这一切都来的太急的原故吧,历史将这场运动中止了半个世纪。

    当80年代这场运动在中国再次接上头时,小说的内含在国内又面临着一次更新。在各种先锋派作家在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旗帜下作出一番尝试与实践之后,人们才渐渐地摸到了一条属于中国这块土壤的小说的创作路子来。对于小说不同的理解方式,构成了国内小说界的五彩缤纷。小说散文化似乎成为了一种趋势,这种趋势只是意味着,小说的情节不再是重要的了,人物的性格也用不着作家用心去刻划了。只要小说中有作者的感受与思考就行了,情节让位于感受;人物让位于思考。

   于是,当我们在读史铁生的新作《印象与记忆》时,总是很难说清楚它到底是一篇散文还是一篇小说。但在我们的阅读过程中,总是被他真诚的回忆所打动,似乎他所叙述的事情就是我们共同所经历过的一切。这种原本只属于史铁生个人的记忆却无意间成为了在那个时代生活过的所有读者的记忆。小说中不多的几个人物也仿佛同我们一起生活过,所有的痛苦与笑声似乎同样地属于每一位读者。此时,你是否还有兴趣在思考它是散文呢还是小说,我想,读者是不会再去追究这毫无意义的问题的。

    国内另一位作家韩少功先生也总是乐于将读者逼入一种尴尬的状态,让读者在读完了他的书之后还搞不明白,刚才所读的到底是一本散文还是一本小说。前几年所写的《马桥词典》采用的一种极为新颖的文本,但它必竟还有一些有血有肉的人物存在,从这些人物的语言中,读者能感受到发生在马桥的一切。时隔五年之年,韩先生的一本《暗示》似乎更不在意小说的条条框框了。在此书中,韩先生只所以还采用了几位人物,目的并不是去刻划他们的人物个性,而是将这些人物服务于他所要表达的观点。此时人物已显得并不那么重要了,所以他也是将这些人物写得若隐若现。这本试想说明人类在运用语言来表达的同时,还存在着另外许多其它的表达方式的小说,的确,也没有大的情节可言。但在读这本小说时,总能感到作家的思想的火花,他似乎总是在提出一个话题,等待着读者的参预。

    对于发展中的小说,或许人们用不着担心有一天它会脱离小说的内含。天空中悠闲飘舞着的风筝的另一端,总有一条线在放风筝者的手,只要线不断,风筝就会在空中保持着那份舞姿。只要一本书的另一端还系着小说的这条线上,那么,人们总能欣赏到小说的风采。




小说的十字路口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小说  十字路口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高中同步辅导,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