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合调研试卷
浏览次数: 917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08 |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
标签:高中其他素材,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合调研试卷,
12、这首诗以“礁石”为中心意象,采用了象征手法。对它象征意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礁石是一个要求生存权利遇到连续迫害而不低头的人的象征。
B.礁石是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身的象征。
C.礁石不仅是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身和要求生存、不畏迫害的人的象征,更是我们民族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象征。
D.诗人将“不怕厄运、坚定不移、顽强不屈”的思想感情溶于诗情画意的意境,给人以形象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三、(每小题2分,共6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13—15题。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 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13、下列对“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饱含作者的歉疚之情,是作者失去母亲后对自己年幼时的无知的一种自责和痛悔。
B.充分渲染了失去母亲的悲痛,表达了我对母亲深沉的怀念。
C.句中的“这”指代的是上文“我决定不喊她”这件事。
D.“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是单句。主语是“我”,谓语是“想告诫”,“告诫”后“所有长大了……更不必”是主谓短语作宾语。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已经不在了”相同意思的话在第一段中出现了三次,既表现了一种遗憾的心情,也表现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同时表现了一种凄楚悲伤的复杂感情。
B.“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中“找我”是因为爱“我”,“不想让我发觉”同样也是因为爱“我”,她怕“我”发觉她来找“我”会刺伤“我”的自尊:这是一种“艰难的母爱”之体现。
C.“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也可以说成“我几次看见过她的背影”。因为换了之后所要表达的“母亲来的次数很多,而我仅仅几次看见过”的意思未变。
D.“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之句,表现了“我”的任性、倔强,“我”不要别人的同情、怜悯,却不知会伤了母亲的心。这是生活悲剧中最悲惨,最令人心碎的地方。
15、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以下几种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文字主要是告诉人们母亲已离“我”而去了,第二段文字表现了母亲对“我”的无奈。
B.这两段文字既反映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又流露了作者的自责、悔恨之意。
C.这两段文字都表现了母爱的艰难、含蓄和博大。
D.这两段文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思想还不够成熟又不大懂得母爱的“我”的形象。
四、(每小题两分,共10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6—20题。
召公谏厉王弭谤
厉王①虐,国人谤王。召公②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③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国语·周语上》)
【注释】①厉王,即周厉王,姓姬名胡。②召(shào)公,即召穆公,名虎,是周厉王的卿士。③原隰衍沃:原,宽阔而平坦的土地。隰,低下而潮湿的土地。衍,低下而平坦的土地。沃,肥美的土地。
16、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人谤王 谤: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
B.为川者决之使导 导:堵塞,阻隔。
C.民不堪命矣 堪:能忍受。
D.成而行之 行:自然流露。
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C.近臣尽规,亲戚补察。
D.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www.350xue.com
①而后王斟酌焉。 ②而又与大国执仇也。
B.①其与能几何? ②吾其还也。
C.①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 ②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①以告,则杀之。 ②皆以美于徐公。
19、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与“道路以目”的“目”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B.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C.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D.邻之厚,君之薄也。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着重记述召公规劝周厉王的一段话,说明“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比喻贴切,说理周详,体现了《国语》记言为主的特点。
B.“民不堪命矣”仅五个字,将千万桩暴政下的惨事和人民的怨声载道说得有余不尽,并深刻地点明了问题的严重性。
C.召公的劝谏,既列举了倾听人民意见的具体途径和措施,又阐明了让人民充分表达意见的好处。
D.本文的比喻分两部分,前喻说明“防民口有大害”,后喻说明“宣民言有大利”,全文以防民之口有大害为重点,从正反两方面阐明了不可防民之口的道理。
第Ⅱ卷(共50分)
五、(9分)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译文
⑵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译文
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合调研试卷
12、这首诗以“礁石”为中心意象,采用了象征手法。对它象征意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礁石是一个要求生存权利遇到连续迫害而不低头的人的象征。
B.礁石是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身的象征。
C.礁石不仅是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身和要求生存、不畏迫害的人的象征,更是我们民族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象征。
D.诗人将“不怕厄运、坚定不移、顽强不屈”的思想感情溶于诗情画意的意境,给人以形象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三、(每小题2分,共6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13—15题。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 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13、下列对“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饱含作者的歉疚之情,是作者失去母亲后对自己年幼时的无知的一种自责和痛悔。
B.充分渲染了失去母亲的悲痛,表达了我对母亲深沉的怀念。
C.句中的“这”指代的是上文“我决定不喊她”这件事。
D.“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是单句。主语是“我”,谓语是“想告诫”,“告诫”后“所有长大了……更不必”是主谓短语作宾语。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已经不在了”相同意思的话在第一段中出现了三次,既表现了一种遗憾的心情,也表现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同时表现了一种凄楚悲伤的复杂感情。
B.“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中“找我”是因为爱“我”,“不想让我发觉”同样也是因为爱“我”,她怕“我”发觉她来找“我”会刺伤“我”的自尊:这是一种“艰难的母爱”之体现。
C.“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也可以说成“我几次看见过她的背影”。因为换了之后所要表达的“母亲来的次数很多,而我仅仅几次看见过”的意思未变。
D.“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之句,表现了“我”的任性、倔强,“我”不要别人的同情、怜悯,却不知会伤了母亲的心。这是生活悲剧中最悲惨,最令人心碎的地方。
15、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以下几种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文字主要是告诉人们母亲已离“我”而去了,第二段文字表现了母亲对“我”的无奈。
B.这两段文字既反映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又流露了作者的自责、悔恨之意。
C.这两段文字都表现了母爱的艰难、含蓄和博大。
D.这两段文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思想还不够成熟又不大懂得母爱的“我”的形象。
四、(每小题两分,共10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6—20题。
召公谏厉王弭谤
厉王①虐,国人谤王。召公②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③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国语·周语上》)
【注释】①厉王,即周厉王,姓姬名胡。②召(shào)公,即召穆公,名虎,是周厉王的卿士。③原隰衍沃:原,宽阔而平坦的土地。隰,低下而潮湿的土地。衍,低下而平坦的土地。沃,肥美的土地。
16、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人谤王 谤: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
B.为川者决之使导 导:堵塞,阻隔。
C.民不堪命矣 堪:能忍受。
D.成而行之 行:自然流露。
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C.近臣尽规,亲戚补察。
D.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www.350xue.com
①而后王斟酌焉。 ②而又与大国执仇也。
B.①其与能几何? ②吾其还也。
C.①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 ②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①以告,则杀之。 ②皆以美于徐公。
19、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与“道路以目”的“目”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B.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C.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D.邻之厚,君之薄也。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着重记述召公规劝周厉王的一段话,说明“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比喻贴切,说理周详,体现了《国语》记言为主的特点。
B.“民不堪命矣”仅五个字,将千万桩暴政下的惨事和人民的怨声载道说得有余不尽,并深刻地点明了问题的严重性。
C.召公的劝谏,既列举了倾听人民意见的具体途径和措施,又阐明了让人民充分表达意见的好处。
D.本文的比喻分两部分,前喻说明“防民口有大害”,后喻说明“宣民言有大利”,全文以防民之口有大害为重点,从正反两方面阐明了不可防民之口的道理。
第Ⅱ卷(共50分)
五、(9分)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译文
⑵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译文
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合调研试卷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2017年高考总复习古文段翻译资料(人教版高三选修)
- › 题不难,做好难——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I卷)试题简评
- › 江苏徐州2017年中考语文作文作文评点(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 › 让你的作文成绩多得3到5分——2017年高考前就作文写作给同学们的最...
- › 2017年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综述
- › 2017年福建卷高考作文题及优秀作文点评
- › 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病句试题及解析
- › 2017年高考全国各地语文试卷语言表达题解析
- › 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成语试题及解析
- › 2017年高考全国各地语文卷亮点试题评析
- › 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文学常识与名句名篇答案解析
- › 2017年中考语文复习建议(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 › 2017年全国高考各地试题实用类文本阅读及答案解析
- › 河北省2017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现代文阅读答题技法点拨(人教版九年级...
- › 2017新作文:“你是一部书”导写及优秀作文
- › 2017届高考命题作文指导
tag: 联合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高中其他素材,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
栏目导航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 推荐
- ·开平市风采华侨中学2017届模拟测试题(
- ·最新北京市语文高考模拟试题(2017.2.1
- ·2017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四)
- ·湖北省孝感市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
- ·高中语文第三册期中试题
- ·高二语文(下)第一单元同步测试
- ·古诗鉴赏训练
- ·高一语文同步测试(2)
- ·现代文阅读解题指导
- ·中国古代最缠绵词章大全
- ·古代诗歌鉴赏指导
- ·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测试
- ·高一下学期大单元测试语文试卷
- ·2017学年上学期高一新教材第一单元测试
- ·2017届全国高三第三次大联考语文试题
- ·高三专项训练题 词语
- ·文言文训练1
- ·语言与表达能力训练(六)
- ·标点符号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 ·武汉市第十一中学2017届高三第四次月考
- ·2017高考汉语成语训练
-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试卷1
- ·福州市高三质量检查语文试卷(2017.3)
- ·厦门市2017届高三年质量检查
- ·语文模拟试题(三)
- ·语文模拟试题(WORD文档)60套(2017)
- ·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六)
- ·古诗鉴赏主观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