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语文阅读教学文言文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浏览次数: 360次| 发布日期:01-31 01:44:43 | 文言文
标签:文言文翻译,文言文阅读,http://www.350xue.com 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83、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奖:(古:勉励,鼓励。今:奖励,嘉奖。)
   84、此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所以:(古:用来…的原因。今: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85、临表涕零(《出师表》)
   涕:(古:眼泪。今:鼻涕。)
   86、以精力自致者(《墨池记》)
   精力:(古:精神与毅力。今:精神和体力。)
   87、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间:(古:参与。今:隔开,不连接,中间,空间,或时间。)
   88、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鄙:(古: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轻视,看不起。)
   89、牺牲玉帛(《曹刿论战》)
   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引申为舍弃某种利益,也指损害一方的利益。)
   90、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忠:(古: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忠诚。)
   91、小大之狱(《曹刿论战》)
   狱:(古:诉讼案件,罪案。今:监禁罪犯的地方。)
   92、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可以:(古:可以凭借。今:表示许可,可能。)
   93、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情:(古:实情。今:感情。)
   94、一鼓作气,再而衰(《曹刿论战》)
   再:(古:第二次。今:又一次。)
   95、滕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
   汤:(古:热水。今: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96、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假(jiǎ):(古:借。今:虚伪的,不真实的。)
   
   五、 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原来的词性。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常见的现象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等等。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即这个词本是名词,在语境义中作动词使用。例如
   (1)一狼洞其中(《狼》)中“洞”本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打洞”。
   (2)不能名其一处(《口技》)中“名”带宾语“其一处”,活用做动词“说出”。
   (3)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宾客”原为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以宾客之礼相待”,可以翻译为“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招待”。(意动用法)
   2、形容词用作动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词形发生改变充当动词使用。例如
   (1)香远益清(《爱莲说》)中“远”原是形容词,在这里充当“香”的谓语,用作动词,远播之意。
   (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中的“亲”“远”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面带宾语“贤臣”和“小人”,翻译为“亲近”和“远离”。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苦”、“劳”、“饿”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当作“使……苦”,“使……劳”、“使……饿”讲,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形容词用作名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充当名词使用。例如
   (1)此皆良实(《出师表》)中“良实”原为形容词,在这里充当判断句主语“此”的宾语,活用为名词,善良老实的人之意。
   (2)帝感其诚(《愚公移山》)中“诚”原为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感”的宾语,活用为名词,诚心之意。
   (3)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中“废”原为形容词这里作“兴”的宾语,活用为名词,这里作荒废的事情讲。
   4、动词活用为名词:原本为动词由于语言环境的改变,临时充当名词使用,词形发生变化。例如
   (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愚公移山》)中“疑”原为动词,现在充当动词“献”的宾语,活用为名词,疑问之意。
   (2)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中“述”本是动词“记述”,这里活用为名词“记述的文字”讲。
   5、名词作状语: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但在古汉语中有一些名词用在动词的前面充当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地点、所用的工具。例如
   (1)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技》)中“手”为名词,用在动词“拍”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用手”之意。
   (2)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中“狐”为名词,和“鸣”一起用在动词“呼”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狐狸鸣叫那样大呼”之意。
   (3)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中“山”为名词,用在动词“行”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在山上”之意。
   6、使动用法:谓语动词含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例如
   (1)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2)忿恚尉,令辱之(《陈涉世家》)忿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3)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两章》)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苦恼
   7、意动用法
   谓语动词含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例如
   (1)邑人奇之(《伤仲永》)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六、常见文言虚词
   之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记忆顺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
   用作动词“去、往、到”, 用作助词可不译。
   其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文言文  中考  资料   文言文,文言文翻译,文言文阅读,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