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语文阅读教学文言文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浏览次数: 360次| 发布日期:01-31 01:44:43 | 文言文
标签:文言文翻译,文言文阅读,http://www.350xue.com 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记忆顺口溜:
   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
   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以
   1、作为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 例:
   2、作为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



www.350xue.com
为“来、用来” 例: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表示范围译为“到” 
   “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记忆顺口溜:
   “以”作介词“把、拿、用”, 因为、按照、在、凭、从;
   又作连词如同“而”, 偶尔通假要分清。 
   于
   1、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2、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6、被 例:受制于人
   记忆顺口溜:
   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
   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
   而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
   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记忆顺口溜: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
   承译“接着“转译“但”, 状语后头表修饰。
   虽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然
   1、代词 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2、连词 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3、助词 分两种情况:
   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的样子”“像…似的”。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注意:容易出错的地方
   1.用法词性混为一谈
   2.古今词语词义词性混为一谈
   3.不同虚词因意义、用法相近而误
   4.同一虚词因意义、用法不同而误
   
   七、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 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非天质之卑 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 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 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 蒙后省 c对话省 例《曹刿论战》
   (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投(之)以骨。(《狼》)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5)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 二(个)男新战死
   3、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文言文  中考  资料   文言文,文言文翻译,文言文阅读,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