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初中语文中考复习资料中考复习之议论文阅读之二

中考复习之议论文阅读之二

浏览次数: 135次| 发布日期:12-29 13:46:31 | 中考复习资料
标签:中考复习计划,中考复习方法,http://www.350xue.com 中考复习之议论文阅读之二,

⑤要落实“以德治国”的战略思想,须营建好“以稳治国”的社会环境。而倡导读书求知,使读书成为国人的“国风”,便是营造好这种环境的根本途径。让我们人人都拿起书来,汲取人类宝贵的精神营养吧!

题1.读完全文,你认为中心论点是什么?选出对中心论点概括恰当的一项(  )。

A.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读书求知。

B.读书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C.读书要有选择,必须读好书。

D.“以德治国”必须读书求知。

解析:阅读文章之后先了解文章议论什么问题,即论题,本文的标题就是论题,即论述“以德治国”与“读书求知”的关系;然后看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观点——中心论点。最后分析选项,前三个选项只谈到读书求知,没有谈以德治国,不能作为中心论点。

答案:D

题2.第③段主要采用_______的论证方法,阐明了_________关系。

解析:题目中规定了大体的范围,阅读第③段,文中引用了四位古人的话作为道理论据,显然是引证法。再认真读四位古人的话,了解其内容。

答案:引证法   读书与个人道德品质形成之间的

题3.第④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阐明了的道理。

解析:这道题与第3题一样,第④段论述读书要有选择。先举““””痴迷者自杀身亡的事例证明论点,再引用笛卡儿和雨果的话证明读好书的作用,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举事例加以阐述。

答案:例证法和对比论证法  读书一定要有选择

题4.请你为第③段另外选择一条有关读书的名言作为论据。

解析:这题比较容易,只要是有关读书的名言就行。此题的目的是让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一些名人名言,既丰富知识,又陶冶情操。例如,高尔基说:“书籍比人更美丽、更有趣、更可亲。”培根说:“书籍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爱默生说:“最爱惜书籍的人本身就是最聪明的人。”卡莱尔说:“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

答案:略

题5.选出引号内加粗的词语在感情色彩上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  )。

A.成为“以德治国”的模范。

B.更是必不可少的“心灵工程”。

C.已有239名““””练习者为上“天国”而自杀身亡。

D.使读书成为国人的“国风”。

解析:四个选项中加引号的词语,单凭词义看都是褒义词,但结合句子的意思看,就会发现“天国”在句中是贬义。

答案:C

题6.请你从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选取两个典型事例填在文中空白处,与上下文意思相连接,构成一个排比句,作为第④段的论据。

解析:解答这道题要注意所选事例在内容、语言形式方面都要符合要求。内容上要与所给句子一致,也就是举反面的事例;语言形式上,也要与所给句子一致,即人名+四字短语,并与其构成排比句,例如:蒋介石卖国求荣,汪精卫充当汉奸,李洪z邪教害人,成克杰贪污受贿等。

答案:略

例7

①……国民党政府却在十二月十八日通电各地军政当局文里,又加上他们“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的罪名,而且指出结果,说是“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

②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

③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

④即使所举的罪状是真的罢,但这些事情,是无论那一个“友邦”也都有的,他们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摆什么“惊诧”的臭脸孔呢?

题1.作者在第①段里摆出的敌论点是什么?

解析:这是驳论文浯段,敌论点就是敌人的观点,也是要批驳的论点。判定敌论点可以采用两种方法。

一是重点阅读第①段——国民党政府的电文。电文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先给学生们加上罪名,再指出结果。这两方面能表明敌人观点的就是“结果”部分。二是重点阅读下面几段内容,分析这几段批驳的什么观点,以此断定敌人的论点。

答案: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题2.在第①段中用横线画出表明敌论据的文字。

解析:明确了敌人的论点,根据论点与论据的关系,从文中找出证明敌人论点的论据很容易,就是敌人电文中给学生们加的罪名。

答案: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

题3.在第②段里,作者把“友邦人士”对_____、_____不惊诧和对_____惊诧作对比来批驳敌论点。

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先认真读原文中的三个不惊诧的语句,就会发现这三个不惊诧针对的是两种人,一是日本帝国主义,二是国民党的统治。因此,“不惊诧”表现在两个方面,解答此题时,将文中两个不惊诧,一个惊诧的内容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出来就可以了。在语言上不要求一致,意思对即可。如,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国民党反动统治;学生的请愿。

答案:略

题4.第④段中加粗的两个词在句中的意思各是什么?

(1)“秩序”_________(2)“文明”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义的理解。可以将“秩序”、“文明”的含义代入句中试一试。也可以由引号作用来推想,“秩序”、“文明”加上引号表示都是反语,“监狱”是维持什么的?“文明”的反义词是什么?

答案:(1)反动统治;(2)阶级压迫。

题5.第④段中与“即使”相呼应的关联词是(  )。

A.但B.无论C.也D.都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关联词语的选用,首先要了解关联词语所表示的关系,“即使”表示假设关系。关联词语大多数是成对使用的,如“只要……就”,“只有……才”。想一想“即使”与哪个词是一对?或者用“即使”分别与几个选项试着搭配,符合语言习惯的就是正确的。因为“即使”与“无论”、“但”无法搭配,它一般情况与“也”搭配。

答案:C

题6.作者在②③④段中,表明了自己什么观点?选出正确答案,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

A.日本帝国主义是“友邦人士”的同伙,是中国人民的敌人。

B.所谓的“友邦人士”与日本帝国主义是一伙,他们是国民党政府的“友邦”。

C.所谓的“党国”对帝国主义屈膝投降,是与人民为敌的。

D.“友邦”与“党国”狼狈为奸,互相勾结,镇压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

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概括能力。题目要求选出作者的观点。驳论文在批驳反动观点的同时,也树立起作者的观点。本文作者的观点融于批驳之中,首先作者批驳的是“友邦”,揭示出“友邦”的实质。而“友邦”的实质是通过三个“不惊诧”来揭示的,它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选择时。应注意论点的语言形式,是一个表示明确判断的完整的句子。句子的陈述对象(主语)应该是“友邦”。

答案:B

例8

①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②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③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④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⑤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⑦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⑧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⑨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⑩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⑾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题1.本段是《怀疑与学问》的最后一段,请根据本段内容,推测并写出前一段的论点。

解析:推测本段之前的论点应该先弄清这段议论的问题,从选段的内容看,主要议论怀疑精神与创建新学说的关系。再看作者在这个问题上是怎样的观点,很容易发现选段的第①句话是表明观点的,这句话是个递进关系的复句,递进关系的特点是强调后一分句的内容,那么,作者的观点就应该是后一分句,前一分句中“不仅”表明它是前一部分议论的论点。

答案: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题2.本段的论点是:________。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中考复习之议论文阅读之二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中考  议论文   中考复习资料,中考复习计划,中考复习方法,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中考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