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初中语文中考复习资料中考复习之议论文阅读之二

中考复习之议论文阅读之二

浏览次数: 135次| 发布日期:12-29 13:46:31 | 中考复习资料
标签:中考复习计划,中考复习方法,http://www.350xue.com 中考复习之议论文阅读之二,

例5

一些人常埋怨现在的青年对于学问没有浓厚的兴趣。平心而论,这大半要归咎我们“教书人”把学问仅看成“读书”。此外,与社会上一些人对于学问的性质和功用所存的误解也不无关系。近代西方学者常把纯理论的学问和应用的学问分开,以为治应用的学问是有所为而为,治纯理论的学问是无所为而为。他们怕学问全落到应用一条窄路上,曾设法替无所为而为的学问辩护,说它虽“无用”,却可满足人类的求知欲。这种用心很可佩服,而措词却不甚正确。学问起于生活的需要,世间绝没有一种学问无用,不过“用”的意义有广狭之别。学得一种学问,就可以有一种技能,拿它来应用于实际事业,如学得数学几何三角就可以去算账、测量、建筑、制造机械,这是最正常的“用”字的狭义。学得一点知识技能,就能混得一种资格,可以谋一个职业,解决饭碗问题,这是功利主义的“用”字狭义。但是学问的功用并不仅如此,我们甚至可以说,学问的最大功用并不在此。心理学者认为智力有普通智力和特殊智力的分别;古人和今人品评人物,都有通才和专才的分别。学问的功用也可以说有“通”有“专”。治数学即应用于计算数量,这是学问的专用;治数学而变成一个思维缜密、性格和谐、善于立身处世的人,这是学问的通用。学问在实际上确有这种通用。就智慧说,学问是训练思想的工具。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必定知识丰富,思想敏锐,通达事理;处任何环境,知道把握纲要,分析条理,解决困难。就性格说,学问

是道德修养的途径。苏格拉底说得好:“知识即德行。”世间许多罪恶都起于愚昧,如果真正彻底明了一件事是好的,另一件事是坏的,一个人决不会睁着眼睛往坏的方面走。

现在所谓“知识分子”的毛病在于只看到学问的狭义的“用”,尤其是功利主义的“用”。学问只是一种追求利禄的工具。我曾听到一位教授在编成一部讲义之后,心满意足地说:“一生吃着不尽了!”我又曾听到一位朋友劝导他的亲戚不让中学刚毕业的儿子去谋小事,说:“你这种办法简直是吃稻种广许多升学的青年实在只为着要让稻种生发成大量的谷子,预备“吃着不尽”。所以,大学里“出路”最广的学系如经济系、机械系之类常是拥挤不堪,而哲学系、数学系、生物学系诸“冷门”就简直无人问津。治学问根本不是为学问本身,而是为着它的出路销场。在治学问时既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得到出路销场后,当然更是“得鱼忘筌”(筌:捕鱼的竹器)了。

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如何能期望青年学生对于学问有浓厚的兴趣呢?

这种对于学问功用的狭窄而错误的观念必须及早纠正。①学问是为生活,这本是天经地义的。②不过现代中国人的错误在把“生活”只看成口腹之养。③“谋生活”与“谋衣食”在流行语中是同一意义。④这实在是错误得可怜可笑。⑤人有肉体,有心灵。⑥肉体有它的生活,心灵也应有它的生活。⑦肉体需要营养,心灵也不能荒芜。⑧肉体缺乏营养,必酿成饥饿病死;心灵缺乏营养,自然也要干枯腐化。⑨人为万物之灵,就在他有心灵或精神生活。⑩所以,衡量人的成就并不仅在于他能否温饱,更在于他有无丰富的精神生活。⑾一个人如果到了只顾衣食饱暖而对于真善美毫不感觉兴趣时,他就只能算是一种“行尸走肉”;一个民族到了只顾体肤需要而不珍视精神生活的价值时,它也就必定逐渐没落了。

题1.第一段中加粗的“如此”具体指的是什么,请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解析:解答此题先要明白“如此”是“像这样”的意思,再读带有“如此”的句子,“学问并不仅如此”,显然“此”指代的内容在句子之前,什么“不仅仅像这样”呢?前文主要讲学问的狭义作用,再读作者分析学问狭义作用部分,可以发现是从两个方面论述的:一是应用于实际事业,二是谋求职业。

答案:学问在应用事业和谋求职业方面的狭义作用。

题2.第一段中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阐述了学问的最大功用的?(每项概括不超过10个字)

解析:“学问的最大功用”在文中也叫做学问的“通用”,明确这一点之后,要注意题目中的提示:“两方面”。再来看作者的分析,找出文中表明两个方面的词语:“就智慧说”,“就性格说”。最后从两个方面中找出关键性的词语表述“学问的最大功用”。

答案:提高人的智慧或学问是训练思想的工具;完善人的性格或学问是道德修养的途径。

题3.第二段“许多升学的青年实在为着要让稻种生发成大量的谷子,预备‘吃着不尽’”一句中“稻种”比喻的是________,“大量的谷子”比喻的是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对比喻句本体的理解,解答时要了解“稻种”与“大量的谷子”的关系,再结合这段文字的内容考虑。

答案:最基础的学问  通过治学问获得的实际利益

题4.第三段开头画线的句子中,作者认为必须及早纠正的“狭窄而错误的观念”,具体指的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解析:这句话在第三段开头,句中“这种”只能指代它前面的内容,即第二段的内容。这样就确定了答题的范围,再从第二段中找出表明错误观点的句子。

答案:学问知识是一种追求利禄的工具,也可以是:治学问根本不是为学问本身,而是为着它的出路销场。

题5.给第三段中①~⑾句划分层次,用“‖”在下面的序号中标出,并概括各层层意。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

层意:

解析:①②③④句是讲一种错误的观点——谋生活就是谋衣食。⑤⑥⑦⑧句是讲人有物质生活,也有精神生活。最后三句是讲精神生活比物质生活更为重要。这段话先提出错误认识,然后分析它为什么错误,最后提出自己的看法。

答案: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

第一层:指出把生活仅仅理解为物质方面的生活是错误的。第二层:生活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第三层:人的精神生活较之物质生活更为重要。

题6.根据文章内容,选出最适合做本文标题一项(  )。

A.学问与生活B.学问与做学问

C.学问的功用D.学问的秘诀

解析:此题很容易,文章全篇都是讲学问的功用。

答案:C

题7.下列说法中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是(  )(有几项选几项)。

A.作者认为治学问可以分成“有所为而为”和“无所为而为”。

B.作者认为学问的功用有“通”、“专”之分,是因为人的智力有“普通”和“特殊”之分。

C.作者引用“醉翁之意不在酒”、“得鱼忘筌”,意在批评青年学生对学问功用的错误认识。

D.作者引用苏格拉底所说的“知识即德行”是为了证明有德行的人必定知识丰富。

E.作者认为,学问是生活,而对于人来说,精神生活较之物质生活更为重要。

解析:这是一道多选题,可以采用排除法,根据文章内容判断选项的正误,也可以把选项代人文中,与原文内容比较。A项内容在文中第一段,与原文对比,发现此种观点不是作者的观点,而是西方学者的观点。B项内容也在第一段,人的智力有“普通”和“特殊”之分是心理学者的研究,不是作者观点的依据。C项内容在第二段,这段内容都是批评对学问功用的错误认识,选项与原文一致。D项明显是错误的,有德行的人不一定知识丰富,二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E项不用代入文中,就可以断定是正确的,它与最后一段的内容一致。

答案:C、E

例6

以德治国与读书求知

①高尚品德的形成,是离不开读书的,只有精于读书的人,才能使自己的品德高尚,成为“以德治国”的模范。

②读书,既是对人类知识营养的吸收,又是对自己人格的完善。读书,是人生的艺术享受,其乐无穷,美不胜收。要做到自觉地读书,既是一种文明的习惯,又是一种境界。进入新世纪后,新问题层出不穷,知识领域不断更新,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给人类社会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不读书,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国际科学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竞争。要在这种竞争中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就必须读书求知。

③读书求知,是对道德大厦的塑造,更是必不可少的“心灵工程”。《今世说》上有名言曰:“静坐自无妄为,读书即是立德。”读书与德确实不可分开,无德是一种愚昧,“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说苑》)。不读书的人,只会在黑暗中摸索,不可能脱离愚昧的苦海。无德,是一种邪恶的品性,是兽性的一种表现。“学则正,否则邪”(扬雄《法言·学行》),“学则治,不学则乱”(黄宗羲《明儒学案》)。由此可见,读书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成为“以德治国”的模范,必须认真读书。

④当然,读书要有选择。我们不仅要读书,而更重要的是要读好书。““””痴迷者的一个沉痛教训,一是不读书,心灵愚昧;二是虽读书,但读的是李洪z《转法轮》一类鼓吹邪说的坏书。陈果、刘思影就是受李洪z歪理邪说的毒害而走上绝路的。到目前为止,已有239名““””练习者为上“天国”而自杀身亡。这种悲剧的产生,便是愚昧的产物。事实证明,读好书,能使人走向光明,进入德的境界;读坏书、邪书,会使人走向绝路;不读书则会导致人进入黑暗的深渊。只有多读好书,才能治邪、治恶,促使美善之树长出文明的花朵;无德,是灵魂的卑鄙,是干坏事、办错事的一种动因。“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笛卡尔语),“种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雨果语)。“腹中有书气自华”,多读好书,可以使自己的人格高尚,灵魂伟大,不干坏事,少办错事。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先驱和鲁迅、茅盾、邓拓等有作为的作家,都是一生手不释卷,博览名著的知识渊博者;反之,历史上那些昏君奸臣、邪恶歹徒、民族败类一类人物,很少有喜欢读书的,更谈不上读好书。例如,慈禧太后丧权辱国,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这些人能够读点好书,他们会成为历史罪人吗?“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要培养高尚的道德,应当从读书开始。一个不读书的国家,只能是一个愚昧的国家,而愚昧的国家是不能进行“以德治国”的。

[1] [2] [3]  下一页


中考复习之议论文阅读之二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中考  议论文   中考复习资料,中考复习计划,中考复习方法,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中考复习资料